簡介
“剩男、剩女”的增多讓大學生也開始焦慮。如何防“剩”成為不少女大學生熱議的話題。假期走親訪友,看著家裡的親戚漸漸從 “初級剩客”升級到“齊天大剩”,有些女大學生們不免產生“恐剩症”。有人疾呼戀愛補習,不少家長甚至坦言畢業擇偶比就業更重要。
原因
社會上某些因素阻礙了男女的結合,比如網路時代,面對面交往變少;比如丈母娘不願意接受沒有房子的女婿等等。但我們需要明白,社會變了,上一代的適婚年齡並不適合現在一代,從前的人性成熟就可以結婚,現在人讀個大學出來,再工作個幾年,積累上一些家庭生活資本,都是年近30的。交友圈很小,如果不靠相親,很有可能成為一名剩女。何謂大齡,這個概念要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重新定義,無論是父輩還是我們年輕人自身需要有個新的認識,理解生活本身要先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以及這個社會所處的社會階段。
專家觀點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認為,現在學校里不找,畢業之後更難找。大學時代是談戀愛的最佳時期,學生想戀愛的需求不僅存在著,而且是美麗的。顧教授還指出,大學生患上“恐剩症”也是大齡青年增多這一社會現象的折射,一些男女比例失衡的高校,很容易製造出剩男剩女,因此除了依靠自己找對象,也需要父母等其他力量齊心協力來解決。
對於準畢業生們想要去相親,復旦大學社會系教授于海也表示,多一種交友渠道未嘗不可。不過,“90後”步入相親一族還為時尚早,“還是建議先自己去尋找,即使受挫也是一種成長。 ”
相關名詞
剩鬥士、必剩客、鬥戰剩佛、齊天大剩…… 他們不是食物名、也不是卡通角色,而是指大批大齡未婚人士組成的“剩客”演繹的另類“剩”文化。
“剩客”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可分成不同段位:
25-27歲:初級“剩客”—— 剩鬥士
這些人過了普遍認為的最佳尋偶年齡,雖“被剩下”,但還是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鬥,故稱“剩鬥士”。
28-31歲:中級“剩客”—— 必剩客
屬於他們的機會已經逐漸減少,而他們自身又因為事業忙碌無暇覓偶,別稱“必剩客”。
32-36歲:高級“剩客”—— 鬥戰剩佛
身經百戰,在殘酷的職場及風花雪月的情場中摸爬滾打存活至今,但是依舊單身,尊為“鬥戰剩佛”。
36歲以上:特級“剩客”—— 齊天大剩
沒啥說的,啥原因都有,反正“齊天大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