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性格優勢(CharacterStrengths)與優勢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嚴格意義是的心理學術語,而後者是對某類具有一定優勢的性格的統稱。Peterson等認為,性格優勢(CharacterStrengths)是通過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表現出來的一組積極特質,是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的主要內容。Seligman在1997年提出積極心理學,它是一種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其研究領域涉及主觀層面上的積極主觀體驗、個體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特徵(主要是性格優勢)、群體層面上的積極團體和社會制度。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先生於公元2012年10月9日因自身身體原因突然在美國密西根州安娜堡的自家陽台上過世,享年62歲。彼得森教授是國際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天才領軍者之一,是密西根大學屢獲殊榮的優秀教師,也是許多名人、學者的偉大朋友。他以在積極心理學領域研究人的性格優勢及其與個人幸福的關係著稱,某種程度上說,他自己的生活就是他研究的典範。他是一個熱情,慷慨,謙遜,充滿靈氣和幽默感的人,自1986年起在密西根大學心理系任教至今。他是密西根大學的ArthurF.Thurnau教授,是世界上文獻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心理學家。
分類
Peterson等提出的積極行為分類評價(theValuesinActionClassificationofStrengths)系統,將24種性格優勢分為6項核心美德,而培養這24種性格優勢就是獲得核心美德的途徑。Seligman等認為,每個個體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運用與生俱來的一系列優勢,將會最大限度地促進個體的參與感與意義感。[3]具體分類如下:
美德之一:智慧與知識
——知識獲取和運用上的認知優勢1、創造力——運用新穎、富有成效的方式使思維更加概念化;體現在做事的方式上
2、好奇心——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的活動;確定目標,開始探索
3、開放性思維——從各個維度進行思考而不過早下結論;公正的權衡各種證據和跡象
4、好學——主動掌握新的技能,確定新的目標和獲取知識
5、洞察力——為他人提供明智的建議;擁有對自己和他人都有意義的世界觀
美德之二:勇氣
——內外意見不一致時,依然能夠順利完成任務的一種情感優勢6、勇敢——在威脅、挑戰、困難或痛苦面前不畏縮;在有反對意見時依然能夠為正義、真理辯護;即使不受歡迎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
7、毅力——做事有始有終;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並以樂觀積極地心態完成任務
8、正直——以非常誠懇的方式,更加全面的看待事情的本質;從不吹噓和炫耀;能夠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負責
9、熱情——以一種充滿活力、激情四射的心態感悟生活;不會半途而廢;對生活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積極的感受生活
美德之三:仁慈
——能夠非常友好的與人交往的一種優勢10、愛與被愛的能力——和他人保持親密友好的關係,特別是那些樂於分享並具有同情心的人
11、善良——樂於幫助他人,關懷他人
12、社交能力——有效的意識到他人的動機和情感;明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如何行事
美德之四:公正
——健全的社區生活的基礎13、合作——作為一名團隊成員能夠很好的與大家協作;對團隊忠實;樂於分擔
14、公平——對所有人能夠做到一視同仁;不因個人情感而有所偏倚;給每個人公平的機會
15、領導力——合理安排團隊活動,與團隊成員關係良好;組織團隊活動並能使每個人都感到快樂
美德之五:節制
——反對過度、超額的一種有效的力量16、寬恕——原諒他人的錯誤;接受他人的不足並給予第二次機會
17、謙遜——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
18、謹慎——對自己的決定謹慎小心;不做過度的冒險行為;不說或不做以後很可能會後悔的事情
19、自我調節——所作所為能夠遵守規定和紀律,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美德之六:自我超越
——個體與他人、自然、世界建立有意義的聯繫的能力20、對美和卓越的欣賞——從自然到藝術、科學,對生活中不同領域的美麗、卓越和才華欣賞
21、感激——對他人的幫助予以感激,並時常表達出這種謝意
22、希望——對未來充滿希望並努力去實現它;相信自己的未來是可以靠自己創造的
23、幽默——時常帶給他人歡樂;能夠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
24、信仰——對生活的意義,對更高的目標擁有堅定一致的信念,並能將這種信仰付諸實踐
測量工具
為了測量他們所提出的性格優勢與美德,Park等人編制了“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aluesinActionInventoryofStrengths,VIA-IS)。VIA-IS是用於成人的自我報告式問卷,240個題目分為24個分量表對應24種性格優勢,每個分量表有10個題項。每個題項均採用李克特5點計分,某項性格優勢得分越高,說明被試所具有的此項優勢越突出。後來Park等人開發了適用於10-17歲青少年的VIA-Youth(ValuesinActionInventoryofStrengthsforYouth)。同樣有24個分量表,共198個題項;採用李克特5點計分並有若干反向計分題項。另外一個運用較少的版本是Peterson等人開發的VIA-RTO(ValuesinActionRisingtotheOccasionInventory),是一種結構式訪談問卷。跨文化研究
VIA-IS是根據積極行為分類評價系統及性格優勢這一核心概念編制的,具有不同的道德、哲學、宗教思想背景。一些研究者據此開展了多項實證研究。日本
日本的Otake等人開發了VIA-IS日本版,以778名在校大學生為被試測得日本版量表具有非常高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和再測信度,且以NEO-FFI量表為效標,發現各個分量表之間相關顯著。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Brdar、Kashdan兩位教授採用同樣的方法,調查881名大學生,編制出不同版本的VIA-IS,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人際優勢(InterpersonalStrengths)、堅毅(fortitude)、活力(Vitality)和謹慎(Cautiousness)四個因素。肯亞、因紐特
Biswas在北半球範圍內調查了123名肯亞馬賽族人(KenyanMaasai)、71名北格陵蘭因紐特人(Inughuit)以及519名伊利諾伊大學學生,發現這些優勢的存在性、可得性以及發展性非常一致,但同時這種一致的內部卻包含著由性別文化、優勢重要性及文化結構所導致的差異。中國
1、中國教育科學院孟萬金研究員等人以積極行為分類評價系統及性格優勢為理論基礎,歷時7年分別編制出了“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9]及“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進行了嚴格、系統的信效度檢驗,同時建立了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資料庫[11]。但是這個版本的VIA-IS與原版已經差別比較大了。2、西南大學段文杰、李婷婷、張永紅等人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發表《優勢行動價值問卷及其套用研究進展》一文,詳細介紹了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的理論基礎、主要內容、結構與信效度指標;從理論層面到套用層面對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歸納、整理和評述;分析指出,雖然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VIA-IS具有較高價值,但其心理測量學特徵及文化適應性還需進一步驗證。
3、西南大學段文杰、李婷婷、張永紅等人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發表《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適用性研究》一文。目的:研究簡體中文版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適用性。方法:以VIA-IS為工具,收集837名大學生的有效數據,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系統評估。結果:VIA-IS具有較高的信度;進行打包操作後24個性格優勢的結構效度可以接受,但六大美德結構效度較差;問卷會聚效度、區分效度不好,再一次說明美德結構不合理。結論:VIA-IS可以作為測量中國大學生性格優勢的工具,但美德結構劃分不合理,需要進一步探討。
縱向研究
跨時間維度上的研究主要是Peterson等人進行的,通過研究4817名被試在9·11事件前後的差別,表明重大災難事件過後兩個月,人們的感恩、希望、善良、領導能力等7種性格優勢獲得了提升,十個月後雖然程度減弱,但依舊比9·11事件前有所提高。國內研究進展
問卷編制
1、西南大學段文杰、張永紅和香港城市大學何敏賢教授聯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內對優勢行動價值問卷的因子不變性(factorialinvariance)和功能等價性(functionalequivalence)進行了驗證。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839名中國大學生進行定量測試,40名中國大學生進行定性訪談,來了解原始問卷中每一道題目的含義和其功能。經過2年的研究,開發出了VIA-IS的中文版,命名為中華美德問卷(ChineseVirtuesQuestionnaire)[15],大幅度縮減了題量,形成了含有96個題目,測量24種性格優勢和3大中華美德的問卷。相關成果《FactorStructureoftheChineseVirtuesQuestionnaire》發表在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SSCI,Rank5/41)上。干預研究
1、西南大學段文杰以基於優勢的干預方法為研究手段,設計並進行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乾預實驗。在獲得測量工具有效性驗證的數據支撐後,結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頻出、幸福感不高、抑鬱焦慮普遍等問題,廣泛挖掘和科學吸收、利用已有理論資源,在充分認識提升大學生幸福感干預策略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大學校園客觀現實,構建本研究的實驗框架,運用問卷調查、統計分析、追蹤反饋、多時段測量等研究方法,設計一個為期6周的課堂干預實驗,要求實驗組學生以創造性方式運用自身的優勢,期間由助教進行控制和反饋,保證運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過三次幸福感指標數據的收集揭示中國大學生在明確、運用、習慣化性格優勢過程中總體幸福感水平(生活滿意度、焦慮、抑鬱等)的變化,並分析其成因及影響。結果表明(1)中國大學生能夠通過優勢運用在短期和長期兩個時間層面上提升自身的總體幸福感水平;(2)中國大學生能夠通過“識別並運用性格優勢”干預策略提升自身的總體幸福感水平;(3)“識別並運用性格優勢”干預策略同時在干預期間和干預實驗結束10周后有效;(4)干預實驗中存在安慰劑效應,但相比於真正的干預策略來講,這種安慰劑效應僅在短期干預時間內有效且隨著時間流逝,其效力會逐漸下降乃至消失殆盡;(5)持續性努力程度對總體幸福感的提升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參與者持續性努力程度越高,幸福感提升的程度也越大,反之亦然。影響因素研究
1、西南大學段文杰、李婷婷、張永紅等人在《心理學探新》發表《父母養育方式、性格優勢對心理和諧的影響》一文。在生態系統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一個中介模型,探究大學生父母養育方式與心理和諧的關係,以及性格優勢的中介作用。採用父母養育方式問卷、心理和諧問卷和性格優勢問卷對38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積極養育方式、性格優勢兩者對心理和諧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其中性格優勢的預測貢獻率約為積極養育方式的1.9倍;(2)性格優勢在積極養育方式與心理和諧之間起到顯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2.075%。2、西南大學段文杰和香港城市大學何敏賢教授、清華大學白羽博士等人在《HongKongJournalofMentalHealth》上發表《VirtuesandPositiveMentalHealth》一文。研究以香港和大陸樣本探索了中華美德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一共729名大學本科生完成了96個題項的中華美德問卷和生活滿意度量表。結果顯示,無論樣本來自香港還是大陸,三個美德(人際、活力和謹慎)都與生活滿意度顯著正相關,而且這三個美德在兩個樣本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然而,香港樣本的生活滿意度卻顯著高於大陸。我們的結果揭示三個美德在中國亞文化內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同時還討論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