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小兒急驚粉
組成: 小兒急熱驚風,痰涎壅盛,目直天釣,四肢抽搐。 上為細末,過羅,裝瓶,重2分。
參考資料 -
急驚丸
急驚丸用於清熱鎮驚,化痰祛風。主治小兒急熱驚風,目直天吊,痰涎氣促,四肢抽搐。
急驚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
嬰兒急疹
嬰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型導致的嬰幼兒期發疹性熱病,臨床以持續高熱3~5天,熱退疹出為特點。一般幾小時內皮疹開始消退,2~3天內消失,...
發病原因 發病機制 流行病學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熱郁少陽證
熱郁少陽證證見往來寒熱,胸脅滿悶,心煩嘔吐,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苔薄黃,脈弦等。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成份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
分類 治療 -
涼驚丸
涼驚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小兒藥證直訣·附方》。具有滌痰通腑,熄風定驚之功效。主治小兒驚風,大人風涎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方義 -
止驚
中醫基礎術語,一種治法。是指運用具有鎮驚作用的藥物或針灸等治療驚厥等症的治療方法。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 -
驚癇
亦作“驚癎”。因受驚而發作的一種病。《神農本草經》卷二:“牡丹,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癇。”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上:“南道之酋豪,多選鵝之細...
-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系以葛洪《肘後備急方》和陶弘景的《補闕肘後百一方》為主體,加上宋唐慎微《證類本草》之附方摘錄合編而成。此書既以葛洪《肘後備急方》和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發展簡史 史料淵源 相關資料 -
刺熱篇
《刺熱篇》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第三十二篇文章,本篇所論,涉及五臟熱病的臨床表現、針刺方法及預後等內容。據經文所述,五臟熱病的表現多為實熱證候,如肝熱...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釋 作品譯文 -
《宋本備急灸法》
《備急灸法》灸法專書卷。南宋初年聞人耆年編。1245年孫炬卿重刊,書中介紹了22種急性疾病的灸法,並附簡明圖說,有一定臨床價值。
簡介 大骨空 引用 內容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