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忙安村位於雲南生雙江縣縣城30公里,全村有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425戶1750人,其中布朗族人口1287人,占73.5%。全村土地面積3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0米,最低海拔900米,屬半山區亞熱帶暖溫山區。全村現有耕地面積4538畝,人均耕地2.59畝,其中水田730畝,旱地3808畝,糧食總產770.516噸,人均占有糧食443公斤,經濟總收入321.4萬元,人均1845元。自然資源
忙安村委會位於邦丙鄉西面,距鄉政府所在地42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彈石路,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51平方公里,擁有林地67870.3畝,耕地總面積4578畝,(其中:水田730畝,旱地3848畝),人均耕地2.62畝,經濟林果地4124畝,主要種植玉米、甘蔗作物。農村經濟
2006年整個村委會經濟總收入5541100元,其中:種植也收入457730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82%;畜牧業收入73100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3%,漁業收入為零,林業收入4735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8%,外出勞務收入11100元,人均純收入1239元。該村委會村民的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居住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忙安村目前已有2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居住於土木結構的農戶198戶,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2006年底整個村委會共擁有汽車7輛,拖拉機21輛,機車119輛。
2003年,忙安村被臨滄市確定為首批“三村”(生態村、文明村、小康村)建設點。
(一)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夯實增收基礎。一是甘蔗產業穩步提升。忙安村有甘蔗種植面積8900畝,人均5畝多。通過品種改良,優良品種覆蓋率從原來的40%達提高到現在的100%,人均甘蔗產量由12噸提高到18噸。同時,不斷完善蔗區路網建設,僅2008年就新開挖蔗區道路13條12.8公里。二是紫膠產業初具規模。忙安村把紫膠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的支柱產業來培育。截止2008年6月,全村完成紫膠放養1098畝,放養株數12476株,預計到2008年紫膠放養將達到1848畝、4200萬株,實現人均放養紫膠1畝以上。三是畜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畜牧業是忙安村的傳統產業之一。全村養豬大戶有68戶,在縣農業局的支持下,投資40萬元,建成了一個建築面積236平方米的養牛小區,扶持12戶養牛大戶,平均每戶養牛15頭以上。目前全村共有大牲存欄2478頭,生豬存欄4621頭。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一是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得到有效解決。水曾是忙安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近年來,在縣水利局、扶貧辦的支持下,民眾投工投勞2290個,解決了忙安、令地、岔河3個自然村357戶1505人、1500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投資106萬元,開挖溝渠5條20公里,解決了1500畝土地的灌溉問題,為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農村電網建設穩步推進。先後投資10萬元對忙安、令地、令地六組3個自然村的電網實施改造,並做到一戶一表。目前全村電網覆蓋率達91.7%,結束了當地人依靠松明、油燈照明的歷史。三是道路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忙安4個自然村通過民眾積極投工獻料,先後投資32萬元、投石料3500立方,建成水泥硬板路1.7公里,彈石路500米,改善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三)著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一是抓好服務設施建設。投資13萬元將村委會由原來離村1公里的地方遷回到寨子中間,先後投資17.5萬元,建成1幢100平方米的集黨員電教、文化活動、科技培訓為一體的文化室和400平方米的水泥文化活動場地,配套了衛生室、獸醫室、電視機、音響設備等服務設施和圖書資料。二是認真開展環境整治工作。204戶村民集資對村旁及村委會所在地的環境進行了綠化美化。農村的“髒、亂、差”現象得到有效的整治。三是積極推進民居改造。先後有83戶農戶投資33.2萬元,按照牆面潔白化、庭院井然化、人畜分離化的要求對住房進行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四是組織村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成立了由25人組成的忙安村布朗文藝隊,宣傳相關政策、弘揚布朗族傳統文化、豐富人民民眾業餘文化生活。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33畝,人均耕地1.07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92.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2.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713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3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3.66%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75.76%和30.3%);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4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3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4畝,有效灌溉率為78.97%。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1.4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5萬元,占總收入的32.08%;畜牧業收入17.49萬元,占總收入的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0頭,肉牛10頭,雞20隻);林業收入3.18萬元,占總收入的6.18%;第二、三產業收入6.1萬元,占總收入的11.86%;工資性收入0.5萬元,占總收入的0.97%。農民人均純收入19.14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11.11%),到省外務工1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往本縣,計畫發展核桃、茶葉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33戶,全村人口142人,其中男性64人,女性78人。142人全部是農業人口,勞動力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族彝5人,漢族137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9人,享受五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33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