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結構
典型的硬性內窺鏡的光學成像系統由物鏡系統、中轉系統(轉像系統)及目鏡系統三部分組成。物鏡是在光學系統中第一次對實際物體成像的光學部件;目鏡是將物鏡所成的像放大後供眼睛觀察用的光學部件。在內窺鏡中,物鏡和目鏡通常是各由一組透鏡組成的透鏡組,故稱為物鏡系統和目鏡系統。中轉系統是與物鏡系統和目鏡系統具有良好耦合性的,用以轉像的光學系統,其放大率通常為1倍。
心臟手術時,將內窺鏡的工作部分插入受損部位中,通過光纜接口(或者光纜接口外接適配器後)連線冷光源提供照明,並通過目鏡或目鏡外接攝像系統用於放大成像,來觀察受損部點陣圖像。
工作原理
心臟內窺鏡(硬性光學內窺鏡)由光學成像系統和照明系統組成。光學成像系統由物鏡、轉像系統、目鏡系統三大系統組成。照明系統為光學纖維束。被觀察物經物鏡所成的倒像,通過轉像系統轉為正像,傳輸到目鏡,再由目鏡或者目鏡外接攝像系統放大用於觀察。
臨床套用
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瓣膜手術、心內異物的切除和心房顫動(房顫)等心律失常的治療等心臟外科手術。
性能指標
1.視場角
通過光學鏡觀察到的物體視場尺度。視場角越大,能夠觀察到的範圍越大。其數值設計與不同的臨床套用範圍相關,以滿足觀察人體不同部位的臨床需求。
2.視向角
光學鏡的視軸與光學鏡鏡體主軸所構成的夾角。視向角越大,上述兩軸的夾角越大。使用中反映了目視觀察的方向,體現出人眼觀察方向與物體成像中心的差異。這個參數同樣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其數值設計也與臨床需求相關。
3.像質
成像的質量。通過角分辨力、有效景深範圍和視場質量三個指標來衡量。分辨力是指對實際物體的成像的分辨能力。角分辨力越大,分辨能力越強,成像越清晰;景深是能在像平面上獲得清晰的像的空間深度。景深範圍越大則能夠清晰觀察的範圍越大,該指標的確定通常結合技術與臨床套用的需要;視場質量是指視場應無重影或鬼影、閃爍等效應,無可見雜質、氣泡等缺陷。
4.顏色分辨能力和色還原性
與參考標準光源相比較,光源顯現物體顏色的特徵。用顯色指數來衡量。當採用ISO 10526:1999 CIE S 005規定的A和D65標準照明體的光譜,經照明光路和成像系統傳輸後輸出,其輸出光譜應仍能保持良好的顯色性。顯色指數體現了顏色還原性的能力,指數越高,表示顏色失真越小,有利於臨床診斷。
5.照明
由照明變化率和照明有效性兩個指標來衡量。前者是驗證內窺鏡經消毒滅菌後,光通量的變化率;後者包括邊緣均勻性和照明鏡體光效,邊緣均勻性表征視場的視場邊緣的均勻性,越均勻越好;照明鏡體光效表征視場邊緣相對於中心的照度,其值越大越好。
6.綜合光效
由綜合鏡體光效和綜合邊緣光效兩個指標構成。前者是光學鏡照明光路和成像系統對邊緣光效的貢獻總和;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考慮球面Z視場參數的情形下的綜合的平均邊緣光效。其值越接近1越好。
7.光能傳遞效率
以有效光度率表示。反映了內窺鏡的光能傳遞效率。其值越小,說明光能傳遞效率越高,光能損失越少。
8.單位相對畸變
反映的是內窺鏡成像與真實物體之間的邊緣視場和中心視場放大倍率的差異性。應確定畸變的控制量,並對控制的殘留量提出要求,即畸變一致性要求。
注意事項
1.不要讓內窺鏡直接接觸患者組織或易燃材料,例如鋪巾或紗布。
2.每次開始手術時,將光源調節至最低設定。根據需要逐漸增加光輸出,直到光照達到最低足夠水平。
3.儘量不要長時間照射同一位置,如必要,請關注被照區域溫度。
4.在斷開光纜或接頭前,請先關閉光源並讓內窺鏡冷卻。
5.明確可重複使用次數或者有效期限,通常與消毒滅菌的方法和元器件的老化等因素相關。
6.硬性光學內窺鏡的消毒方式常見的是化學消毒方式,可採用專用的含有2%戊二醛的消毒溶液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