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相應思想,雖始於部派時代,然重視原始經典之部派並非皆承認心所法與相應思想。在原始經典中,受、想、思等不為心之部分,而各為獨一之心作用,故謂除此心之作用外,並無心之存在。說一切有部、巴利佛教(南方上座部)、舍利弗阿毗曇論(犢子部系)等皆立心相應說;對此,譬喻者、經部師、成實論等經部系以及南方大眾之王山部、義成部等主張心不相應說。此兩者之論爭,即稱心相應心不相應之說。[成實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九十、順正理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七、俱舍論記卷四、大乘義章卷二、心心所思想の發生過程に就て(水野弘元,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十四)]
相關詞條
-
不相應心
佛教術語,根本無明動靜心之體,而生業轉現之三細相,此位之惑心微細,而心王心所不相應,謂之不相應心。 見起信論。
-
相應心
蓋謂妄執分別之粗雜心為相應心,真妄和合之阿梨耶識為不相應心。 意即妄執分別之粗心有心王與妄念(心法)之分別,此二者相應,其能知與所緣之相相同,故稱相應心...
-
心不相應行
小乘俱舍家舉出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等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品類足論卷一則舉出得、無想定、滅定、無...
-
心不相應行法
此二十四法,以下述三義,表明其不相應:一者,此二十四法,無緣慮作用,故不與心、心所相應。 二者,此二十四法,無質礙作用,故不與色法相應。 三者,此二十四...
-
相應
相應,指互相呼應;應和;相符合。語出《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在陳涉世家中也有 天下雲集回響這一句。”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上...
引證解釋 其它含義 -
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十六、定異,(善惡因果,決定不同也。 (2)漏無漏辨:二十四種中,一法唯是無漏,即滅盡定。 (4)見斷等分別:二十四中,一法唯不斷,即滅盡定。
名義 別解體相 諸門分別 -
相應因
謂相應而互為存立之因。 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 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
-
同行相應
又不相違相應,非相違。 如貪嗔不相應,善不善不相應。 又同時相應,非異時。
-
相應無明
佛教術語,依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粗為相應無明。 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 不相應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