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一般來說,大學新生在角色轉換與適應中出現的心理失衡,存在時間與發展程度因個人心理素質的好壞和有無得到外界疏導而有差異。有的新生因心理素質較差,又得不到外界幫助,很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期的自我調適才能度過心理失衡期。有的可能長期不能適應產生心理問題和疾病而休學或退學。所以,大學新生應該特別注重入學後的心理調適,順利度過心理失衡期。調整
1、面對落差現實,正確認識自我,準確角色定位。中國小時老師可能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而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學習唯一目標來勉勵自己寒窗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後,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而一部分學生還發覺在人才濟濟的新集體中,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無形中產生一種失落感。
因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已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做到悅納自我。畢竟能進入大學的一般都不是差生,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是普通一員,都應從頭開始。其次新生入學後,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要經常問自己“我為什麼來大學”,“我是什麼樣一個人,今後又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要成為這樣的人我現在要怎么做”。這樣有利於角色定位,適應新環境。新生對自己的評價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對自己全面地認識,才可能準確地進行角色定位。另外,新生也應對心目中的大學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衝突導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而新的角色定位也只有建立在現實大學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
2.接納客觀差異,認識自身特徵,學會與人相處,協調人際關係
新生往往由於不懂得處理較中學複雜的人際交往而出現各種心理困惑。新生來自不同地域與家庭背景,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差異,造成了人際交往的複雜。另外,個體的某些性格特徵如自卑、孤僻、人際敏感等也會阻礙人際交往。此外,在大學裡,學習已不再是唯一目標,大學生行為目標多元化,也是導致人際關係複雜化。因此,許多新生渴望交流溝通卻不得要領而屢屢受挫,從而感到焦慮抑鬱,越來越不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有些同學因而會逐步迷戀網路,冷漠地對待現實世界。
為了與同學和睦相處,新生首先應該認識到地域、背景等差異是客觀存在,應當正確地面對與接納。第二,清楚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和性格特性,揚長避短。第三,與人相處應該本著真誠的原則,講信用,會謙讓,懂自尊,積極關心別人。學會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當與別人發生不快或矛盾時,通過換位思考,冷靜處理。
3.明確新目標,培養專業興趣,掌握學習方法
一些新生可能會因為不喜歡所學專業而深感茫然,第一,轉變對專業終極依靠的思想,把專業作為完善自身發展的一種手段。第二,增強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隨著對專業學習的進一步深入,專業興趣也許會慢慢培養起來。如果發覺所學專業的確不適合自己,也決不意味著前途的無望命運不濟,現今國家高等教育形式多樣性為我們提供更多選擇出路,如考研轉專業等。
4、培養獨立能力,積極尋求外界幫助
新生剛開始離開家庭,自理能力往往較差,難以適應新環境。所以入學後,應逐步培養獨立能力,在生活、學習、作息、理財上要逐步學會獨立自理安排。
面對學習、生活等的種種不適應,新生除自己積極調適外,也應該積極尋求外部支持。如對老師上課方法不能適應,可以虛心向老師請教,或者與同學、師兄師姐一起探討。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集體的力量,認同新集體;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在組織中展現所長,培養各種能力。如果心理問題長期不能解決,就應該尋求老師或心理諮詢機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