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L.V.

德布羅意,L.V.

正文

德布羅意,L.V.法國物理學家,1892年8月15日生於下塞納的迪耶普,出身法國貴族。中學時代就顯示出文學才華,1910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後來志趣轉向理論物理學,1913年又獲理學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艾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戰後,他重新鑽研物理學,一方面參與他的哥哥實驗物理學家M.德布羅意的物理實驗工作,一方面研究理論物理,特別是與量子有關的問題。1924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質波”概念。1926年起在巴黎大學任教,1932年任巴黎大學理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1933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942年起任該院常任秘書。1962年退休。
當時已確立電磁波,但同時能量又是量子化的,其能量單位為hv,v為光波的頻率。光的這種波動和粒子兩重性(見波粒二象性),使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感到困擾。年輕的德布羅意卻由此得到啟發,大膽地把這種兩重性推廣到物質客體上去。他在1924年的博士論文《量子論研究》中,假設所有具有動量p和能量E的物質客體,如電子等,都具有波動性,其頻率和波長分別由下式給出

德布羅意,L.V.

式中λ為波長。這兩個假設是建立波動力學(見表象理論)的物理基礎。
“物質波”-內部結構模型圖“物質波”-內部結構模型圖
當1926年E.薛丁格發表他的波動力學論文時,曾明確表示:“這些考慮的靈感,主要歸因於德布羅意先生的獨創性的論文。”1927年,美國的C.J.戴維孫和L.H.革末及英國的G.P.湯姆孫通過電子衍射實驗各自證實了電子確實具有波動性。至此,德布羅意的理論作為大膽假設而成功的例子獲得了普遍的讚賞,從而使他獲得了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的波粒二象性-內部結構模型圖光的波粒二象性-內部結構模型圖

後來,德布羅意主要從事的仍是波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他在1951年以後著重研究了“雙重解理論”,想要在經典的時空概念的基礎上對波動力學的幾率和因果性作出解釋,但這種努力未獲得成功。德布羅意始終對現代物理學的哲學問題感興趣,喜歡將理論物理學、科學史和自然哲學結合起來考慮,寫過一些有關的論文。
參考書目
 A. George, Louis de Broglie, sa Conception du Monde Physique, le passe' et l'αvenir de la Mecanique Ondulatoire, Gauthier-Villars, Paris,1973.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