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
德軍在雅西、基什尼奧夫附近被擊潰
後(參見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轄第40集團軍(司令為日馬琴科中將),近衛第7集團軍(司令為舒米洛夫上將),第27(司令為特羅菲緬科上將)、第53、第46集團軍(司令為什列明中將),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司令為克拉夫欽科坦克兵上將),空軍第5集團軍(司令為戈留諾夫空軍上將),2個騎兵機械化兵集群,以及羅馬尼亞第1、第4集團軍,繼續發展進攻,於1944年9月底至10月初以其左翼前出至南斯拉夫境內和羅匈邊界。其弧形戰線總長800公里。烏克蘭第2方面軍當面德軍為“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弗里斯納上將),轄德軍第8、第6集團軍、匈牙利第2、第3集團軍及“F”集團軍群的3個師。
方面軍受領的任務是:粉碎克盧日、奧拉迪亞、德布勒森地域之敵,向北面尼賴吉哈佐、喬普方向發展進攻,配合烏克蘭第4方面軍粉碎德軍東喀爾巴阡集團,攻占烏日哥羅德、穆卡切沃地域。按照戰役企圖,第5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普利耶夫中將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和羅馬尼亞第1集團軍在中央由奧拉迪亞以南、阿拉德西北地域向德布勒森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方面軍右翼第40集團軍、近衛第7集團軍應向蘇爾杜克總方向進攻;第27集團軍奉命協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攻占克盧日地域,戈爾什科夫中將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奉命向薩圖馬雷、卡雷伊進攻並解放兩市。第46集團軍從南面保障方面軍主力的進攻,所受領的任務是肅清蒂薩河以東南斯拉夫境內德軍,並在該河右岸塞格德、森塔,貝切伊附近奪取登入場。空軍第5集團軍航空兵對軍隊行動進行空中支援,羅馬尼亞航空兵第1軍在作戰上隸屬該集團軍。進攻開始前,蘇聯紅軍人員比德軍多2倍,火炮多0.8倍,迫擊炮多3倍,坦克多2倍,自行火炮多0.3倍,飛機多2倍。
兵力
方面軍將領
馬利諾夫斯基
意義
在23天的進攻中,烏克蘭第2方面軍重創“南方”集團軍群,在右翼推進230—275 公里,在中央和左翼推進130—150 公里,為粉碎布達佩斯地域之敵創造了有利條件。
德布勒森戰役最重要的結果,是從德國占領者手中解放了幾乎整個蒂薩河左岸地區(占匈牙利面積的29%,人口約占25%)和北特蘭西瓦尼亞。蘇聯紅軍前出多瑙河中游平原和攻占德布勒森,對匈牙利的政治形勢產生了很大影響,加強了反法西斯運動。
德布勒森戰役的特點,是戰役過程中組織並順利實施了兩個方面軍的戰役戰略協同。由於全體人員在解放德布勒森作戰中戰功卓著並發揚了英雄主義,24個部隊和兵團被以“德布勒森”命名,13個被以“塞格德”命名,10個被以“克盧日”命名。隨後,在德布勒森舉行了臨時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為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匈牙利的中央機關奠定了基礎。
戰役將領
馬利諾夫斯基(1898.11.23—1967.3.31)蘇聯元帥(1944),軍事家。生於敖德薩。
1914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年2月隨俄國遠征軍赴法作戰。
1919年回國後參加紅軍。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在東方面軍對白衛軍作戰。
1920年初級軍官學校畢業後,先後任機槍排長、機槍隊長、副營長和營長。
1926年加入聯共(布)。
1930年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曾任騎兵團參謀長、騎兵第3軍參謀長。
1937~1938年作為國際縱隊成員參加西班牙內戰。
1939年起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蘇德戰爭期間,曾任步兵軍長,集團軍司令,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率部參加邊境交戰,史達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布勒森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等重大作戰行動,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
1945年7月起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蘇日戰爭中,率部遂行主要突擊任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使用坦克集團軍於方面軍第一梯隊,周密組織協同,保證了進攻的高速度。因指揮有方獲蘇聯英雄稱號。戰後任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司令、遠東部隊總司令、遠東軍區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
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國防部長,為加強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做出貢獻。獲列寧勳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衛和平》、《勝利的偉大意義》和《俄國士兵》。
相關詞條
北非登入戰役 | 右岸烏克蘭戰役 | 北義大利戰役 |
西喀爾巴阡戰役 | 所羅門海戰 | 下西里西亞戰役 |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 | 大西洋之戰 | 烏曼—博托沙尼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