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航空航天

德國航空航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在航空航天發展的歷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是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工具,航空工業成為主要軍火供應部門之一。

德國航空航天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在航空航天發展的歷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19世紀末,航空先驅O.李林達爾對航空早期發展,特別對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有直接的影響。20世紀以來,先後有F.齊伯林L.普朗特H.容克斯E.H.亨克爾H.奧伯特W.R.多恩伯格W.von布勞恩等著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對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後掠翼和前掠翼的研究和試驗都始於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首先把飛機用於空中交通,推動了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是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工具,航空工業成為主要軍火供應部門之一,軍用飛機產量從1940年的10250架提高到1944年的 37950架。德國最早使用了火箭發動機的Me-163截擊機、Me-262噴氣式戰鬥機和Ar-234噴氣偵察轟炸機火箭飛彈技術水平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先後研製出並在戰爭中使用了V-1巡航飛彈和V-2彈道飛彈,還研製了地空飛彈、反坦克飛彈等武器,對戰後世界各國火箭和飛彈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
聯邦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前10年,聯邦德國被禁止發展航空工業。1955年以後,聯邦德國開始重建航空工業,經過不長的仿製階段,便在航空技術的許多領域逐漸趕上已開發國家。聯邦德國自行研製或與別國合作研製的主要產品有 Bo-105直升機、C-160運輸機、“阿爾發噴氣”攻擊-教練機、 A-300/310寬機身客機、“狂風”變後掠翼戰鬥機等。60年代以來,航天工業也獲得較快的發展。聯邦德國是歐洲空間局的一個重要成員,自行研製或與別國聯合研製了人造地球衛星運載火箭和載人太空飛行器的設備或分系統,如“交響樂”號衛星(圖1 )、德國通信衛星、“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分系統、“空間實驗室”和預計在20世紀末發射的“哥倫布”號航天站的設備或分系統等。聯邦德國的一名科學家1983年乘“空間實驗室”1號進入了太空。聯邦德國有德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協會的目的是推動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航空航天工業從業人員超過7萬人,主要的航空航天設備製造企業有西門子公司、梅塞施米特·貝爾科夫·布洛姆公司、道尼爾公司、發動機和渦輪聯合製造公司等。德國航空航天研究試驗院是聯邦德國政府的主要航空航天科學研究機構,它的基本任務是:從事航空航天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參加國際人造衛星發射和跟蹤計畫;建設和使用大型試驗設備;為政府提供航空航天事務的諮詢;與大學和航空航天工業合作以提高教學和工程人員的質量。空軍主要裝備“狂風”(圖2)、F-104G、F-4F等飛機,國產軍用飛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聯邦德國的航空運輸業較為發達,有11家航線公司,約有 170架民航飛機,1982年定期航班航空運輸周轉量達37.3億噸公里,占世界第7位,其中客運周轉量216億人公里。主要空運公司是漢莎航空公司,使用波音747、波音707、波音727、波音737、DC-10、A-300/310等大型客機,航線連線73個國家的119個城市。

德國航空航天德國航空航天
德國航空航天德國航空航天
民主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空軍和民航的飛機靠蘇聯提供,軍用飛機主要機型是米格21,還有少量米格23。唯一的空運公司是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其航線連線36個國家的49個城市,1983年擁有伊爾62、伊爾18和圖 134等型號的客機43架。航天活動主要和蘇聯合作,參加人造衛星或儀器設備的研製和載人航天活動,曾有一名航天員乘蘇聯“聯盟”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