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高級中學
概況
復興概況復興高級中學是由原上海市 市屬重點中學—— 復興中學高中部移址建成的,是上海市重點建設的 11 所現代化寄宿制高級中學之一。
學校地處虹口區北端,占地 80 余畝。校園布局精巧雅致,教育設施完善,有設計和音響效果一流的復興會堂,有復興特色的學生自主實驗室和植物組織培養室,還有天文台、天象館、室內排球館、室內溫水游泳池、 400 米 標準塑膠跑道、標準足球場和網球場 ……
復興前身是“麥瑟尼克”學校,始建於 1886 年; 1946 年抗戰勝利後, 學校重建,定名為“上海市復興中學”。 校名“復興”,含“復兮旦兮,興我中華”之意。
學校的校訓為“求真”。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習 採納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大力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碩果纍纍、英才輩出。
學校確定了“創建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的辦學理念,努力將學校建成“ 上海一流、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現代新型學校”的發展目標。初步形成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學校課程體系;學校在德育、科技教育、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後勤管理等方面的實踐卓有成效。
學校是 “ 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集體 ” , “ 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 ” , “ 上海市德育先進集體 ” 、 “ 上海市中國小日常行為規範示範校 ” 、 “ 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 ” 、 “ 上海市文明單位 ”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國際交往活動,已先後與美國、韓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的中學結成友好學校。
復興歷史
復興高級中學前身是 " 麥瑟尼克 " 學校,始建於 1886 年 , 不久更名為 " 上海公學 " 。
1913 年,美國駐滬總領事在舊址建造校舍, 1915 年遷入定名為 “ 湯姆 · 漢壁禮男童公學 ” 。
抗日戰爭爆發後 , 校舍一度成為英美僑民集中營。 1946 年春 , 學校重建,定名為 “ 上海市復興中學 ” ,取 “ 復兮旦兮,興我中華 ” 之意。
首任校長趙鼎新延聘一批知名教師 和大學 教授來校任教,不久學校就蜚聲遐邇。
1947 年秋,中共地下黨在復興建立黨支部。
上海解放後,廣大師生配合軍管會接管學校,迅速複課。
抗美援朝時期,學生踴躍參軍,潘漢年副市長授予學校 “ 復興光榮 ” 的錦旗。
1954 年起學校被定為市屬重點中學。
1960 年,學校被評為市、全國先進單位,姚晶校長代表學校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0 年- 1966 年,學校接受市教衛部下達的教學改革試點任務,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學校黨政領導關係劃歸復旦大學,業務由市教育局直接領導。學校提出 “ 多學一點,學好一點 ” 的口號要求每位學生做到 “ 透徹理解,牢固掌握,舉一反三,熟練運用 ” ,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978 年,復興重新被確定為市重點中學。
1978 - 1984 年,學校又進行教材改革試驗。學校良好的辦學傳統得以逐步恢復。
80 年代以來,學校從管理改革入手,先後實施了校長責任制、教師聘任制、教代會民主管理與監督等一系列措施。在行政工作方面,實行制度管理;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實行目標成果管理。學校堅持 “ 不拘一格育人才 ” 的辦學宗旨,開設了四種課程:綱內必修課、綱外必修課(如計算機、電子琴、科技製作、書法、舞蹈等)、選修課和提高課。
在體育方面, 1982 年國家體委、教育部授予學校 “ 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集體 ” 稱號。 1986 年復興高級中學成為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在德育方面,學校進行了 “ 德育工作系列化、規範化、制度化 ” 的試驗,取得了成功。
1992 年,學校被命名為 “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
1994 年被評為上海市德育先進集體。
1998 年 9 月,學校抓住了發展的機遇,成功地將高中部移址江灣,建成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原址則轉製成為上海市復興初級中學。
1999 年 10 月,學校通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督導,隨後, 1999 年 12 月又順利通過了上海教委規劃評審專家組對學校創建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的規劃評審,其間,學校獲得“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2005年3月,學校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復興歷史
復興高級中學前身是 " 麥瑟尼克 " 學校,始建於 1886 年 , 不久更名為 " 上海公學 " 。
1913 年,美國駐滬總領事在舊址建造校舍, 1915 年遷入定名為 “ 湯姆 · 漢壁禮男童公學 ” 。
抗日戰爭爆發後 , 校舍一度成為英美僑民集中營。 1946 年春 , 學校重建,定名為 “ 上海市復興中學 ” ,取 “ 復兮旦兮,興我中華 ” 之意。
首任校長趙鼎新延聘一批知名教師 和大學 教授來校任教,不久學校就蜚聲遐邇。
1947 年秋,中共地下黨在復興建立黨支部。
上海解放後,廣大師生配合軍管會接管學校,迅速複課。
抗美援朝時期,學生踴躍參軍,潘漢年副市長授予學校 “ 復興光榮 ” 的錦旗。
1954 年起學校被定為市屬重點中學。
1960 年,學校被評為市、全國先進單位,姚晶校長代表學校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0 年- 1966 年,學校接受市教衛部下達的教學改革試點任務,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學校黨政領導關係劃歸復旦大學,業務由市教育局直接領導。學校提出 “ 多學一點,學好一點 ” 的口號要求每位學生做到 “ 透徹理解,牢固掌握,舉一反三,熟練運用 ” ,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978 年,復興重新被確定為市重點中學。
1978 - 1984 年,學校又進行教材改革試驗。學校良好的辦學傳統得以逐步恢復。
80 年代以來,學校從管理改革入手,先後實施了校長責任制、教師聘任制、教代會民主管理與監督等一系列措施。在行政工作方面,實行制度管理;在教育教學工作方面實行目標成果管理。學校堅持 “ 不拘一格育人才 ” 的辦學宗旨,開設了四種課程:綱內必修課、綱外必修課(如計算機、電子琴、科技製作、書法、舞蹈等)、選修課和提高課。
在體育方面, 1982 年國家體委、教育部授予學校 “ 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集體 ” 稱號。 1986 年復興高級中學成為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在德育方面,學校進行了 “ 德育工作系列化、規範化、制度化 ” 的試驗,取得了成功。
1992 年,學校被命名為 “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
1994 年被評為上海市德育先進集體。
1998 年 9 月,學校抓住了發展的機遇,成功地將高中部移址江灣,建成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原址則轉製成為上海市復興初級中學。
1999 年 10 月,學校通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督導,隨後, 1999 年 12 月又順利通過了上海教委規劃評審專家組對學校創建實驗性示範性高級中學的規劃評審,其間,學校獲得“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2005年3月,學校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在教育創新中求發展
一、學校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定位:立足上海,輻射全國,面向世界
1 .立足上海
復興高級中學作為上海的一所名校,首先立足於為上海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滿足上海市民對優質高中教育的需要, 在承傳復興學校文化的基礎上,以教育部“課程改革綱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上海市二期課改方案為指南,把學校打造為不斷開拓創新的具有 21 世紀時代精神與復興特色的上海一流高中。
2 .輻射全國
在未來的五年中,復興高級中學將朝著成為全國的標誌性中學的目標發展。在不斷開放的政策支持下,學校將繼續面向全國招生,並通過體制的創新在全國逐步推出復興分校,以使復興成功的辦學經驗、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課程體系在全國範圍推廣,為全國的高中教育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 .面向世界
一方面,復興的人才培養立足於國際化時代的大上海,即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迎接國際化挑戰的“復興人”,另一方面,通過中外合作、設立國際部等多種辦學形式,滿足日益增加的國內外人士子女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需求。
二、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
(一) 辦學宗旨
辦學宗旨:“培育英才,服務社會,興我中華”。圍繞辦學宗旨,堅持實現三個高度統一:
1 . 堅持服務社會與促進學生髮展的高度統一;
2 . 堅持實現自我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高度統一;
3 . 堅持發展個性特長與提高整體素質的高度統一。
(二)培養目標
學校將繼續致力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寬厚的人文基礎、堅實的科技素養、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強烈的求知願望、高效的學習能力、獨立的思維品質、充分發展的個性特點、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健全的人格特徵和強健的體魄。 其中, 學校繼續把培養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的 “五種精神”和“三項能力” 作為培養目標的重點 ,使學生 不僅具有當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成為上海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合格市民,而且打好 21 世紀高層次建設人才所需的素質基礎,成為上海和中國未來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棟樑之材。
(三)發展目標
1 .近期發展目標( 2003 ~ 2008 年):復興高級中學的近期發展目標是,在傳承復興 “報國成才,服務社會,興我中華” 學校傳統文化基礎上, 賦予“求真”以“追求真理、探究真知、崇尚真情、完善真我”新時代的內涵, 儘可能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其潛能充分發揮、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條件和教育機會,努力創設一種能激發每個人的才智和創造力發揮的教育教學環境,把學校 建成實施素質教育有明顯特色的、教育教學活動有顯著特點的、培養的人才有突出優勢的、在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具有先導作用和持續自我發展能力的、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素質優秀預備人才的上海一流、全國領先的標誌性高級中學。
標誌性高級中學的主要標誌體現在創“一流師資、一流環境、一流管理”水平的內涵中。
“一流師資”是指學校教師隊伍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性別結構、學歷結構)的整體最佳化,教師的教育理念、師德修養、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教科研水平、信息素養、創新能力等專業發展指標達到國內一流水準。
“一流環境”是指學校的校園環境布局的人文性、教育設施的齊全性、設備配置的超前性以及環境設施和設備管理的科學性等達到國內一流水準。
“一流管理”是指學校擁有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一方面體現學校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又體現學校管理服務至上的人本化特點;此外,實現學校管理系統和管理技術的科學性高效性,在不斷創新中探索學校管理體制新模式。
為實現上述目標,學校將“圍繞一個中心,完善兩個機制,爭取三個推進,實現四個跨越”來落實學校各項工作。
“一個中心”就是把“創建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此實現培養目標規定的任務。
“兩個機制”就是在學校整體改革中建立並完善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
“三個推進”就是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構建人性化、開放性的數位化校園;進一步推進學校的集團化發展,建立復興教育集團;進一步推進學校的國際化發展,增進中外教育交流,實現復興的中外合作辦學等。
“四個跨越”就是要在教育質量、辦學效益、環境建設和師資水平上爭取有新的跨越式發展。在教育質量上,充分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辦學效益上,通過集團化辦學體制創新顯著提升辦學效益;在環境建設上,與時俱進,使學校的環境與設施設備不斷最佳化,以滿足學生學校生活與學習的需要;在師資水平上, 到 2008 年全部教師通過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達到研究生學力水平,培養出 10 多名上海拔尖、全國知名的學者型教師。
2 .遠景發展目標
復興高級中學的遠景發展目標,是在前五年發展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迎接全球化時代對高中教育的挑戰,更加凸現復興“求真”辦學特色,著力打造復興學校文化,完善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培養模式,初步形成形式多樣的國際化辦學體制,到本世紀二十年代,把復興高級中學建設成上海領先、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的標誌性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