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復興寺坐落在巫山縣銅鼓鎮境內,迄今有100多年歷史。雖歷經滄桑,古寺變得破敗凋落,但它的自然奇蹟、紅色歷史以及厚重的文明積澱,至今仍讓人們追尋、懷念。名稱由來
復興寺原建於銅鼓龍灣村一組的一座山頂上,一次大滑坡,廟宇隨山體坍塌,整體滑至龍潭灣河溝,下滑移動距離千餘米,而廟宇仍未垮塌,整體結構完好。後有慈善人士捐贈維修,取名“復興寺”。結構
復興寺原貌尚存:一條石圍砌的天井依舊,燒制磚砌的牆體殘留,慈善人士募捐碑銘完好無損,巍巍的山門仍然屹立,山門石條上鐫刻的字跡仍清晰可見。在廟宇坍塌的原址處,一方數百平方米的岩石上,清晰地呈現出一個反的“山”字,人們把這方岩石叫做“山字岩”。歷史
有關這個“山”字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光緒癸未(1883)年,銅鼓鎮龍灣村一個叫曾衍光的貢生,被皇上敕授修職佐郎,到湖北應山縣(現湖北廣水市)上任作訓導官。曾衍光為官清廉,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曾衍光卸任後不久,他老家後山的岩石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反的“山”字。老人說,是曾衍光的行為感動了神靈,於是將一個“山”字從應山“映”過來,給家鄉人民報喜。至今,在復興寺對岸的曾家屋場,仍保存著曾衍光的墓碑。墓碑上鐫刻有當朝皇上欽點翰林院廣西正主考劉玉珂、欽點刑部員外郎左紹佐題的碑文。
歷史
復興寺不僅有著引人入勝的傳說,更是革命時期黨組織活動的基地,有著值得人們懷念的紅色歷史。1929年春,中共建始縣委和銅鼓堡支部(銅鼓原屬湖北建始縣管轄),決定以辦學形式深入發動農民,為革命活動打下基礎。據巫山史料及《中國共產黨建始縣歷史》記載,革命志士聶維禎、聶維堯、黃興武、李振等,以教書為掩護,在銅鼓堡辦貧民學校、農民夜校,復興寺就是他們活動的地點之一。他們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在復興寺辦農民夜校,各路革命志士在此秘密集會,研究發展黨員,籌建發展黨組織工作。黃興武、李振特地將一些比較重要的宣傳革命的小冊子在復興寺內交給進步青年閱讀,並講解指導。貧民學校和農民夜校的開辦,為銅鼓鎮的革命活動培養了骨幹,造就了一批積極分子,為後來發起的革命鬥爭奠定了組織和輿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