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復旦18驢,2010年12月12日夜,18名復旦學生自行組織的所謂“探險”隊迷路在已經下了兩天大雨的黃山風景區,歷經6小時於13日凌晨2點37分在未開發開放區域搜救到18名探險的大學生,並於上午10時06分全部護送安全出山。黃山管委會一位24歲的民警張寧海在雨夜緊急搜救中不慎墜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連日來該事件不斷“發酵”:復旦學生脫險後不談哀悼殉職民警、先討論如何搞好媒體公關,對民警犧牲冷漠無情、不承認錯誤推卸責任,網路上層出不窮爆出的“內情”,讓復旦大學深陷“黃山門”,有獲救學生髮帖稱願意18個人一起捐款200萬,只是目前這個數目不太實際,可作為長遠目標。事件經過
1、2010年12月12日,18名復旦等校的大學生在安徽黃山風景區登山探險時迷路,在當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學生全部安全脫險,但黃山風景區公安局24歲的民警張寧海在護送學生們走出危險區時,不幸墜崖犧牲。2、2010年12月14日1時,安徽媒體記者“淡淡esse香”在微博中對復旦學生的冷漠提出了譴責,“下午採訪時,復旦學生冷漠的樣子讓我心寒。他們甚至連張寧海的追悼會都沒參加,就匆匆回去了。”12月14日1時,張寧海的遺體被搜尋出來,抬下山的時候,18個復旦大學生,並不是像報紙寫的那樣痛哭流涕,他們很平靜,他們說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們臨行的車前,一個男學生過來說,不好意思,要上車了。接著,把車門重重地關上。這位記者說,那一刻有些東西比天氣還冷。
3、“淡淡esse香”隨後連續更新了數條微博,為張寧海的犧牲感到不值,揭露了復旦學生在獲救現場的無情無義,微博轉發達4800多次。這些獲救的學子,回到學校後,已經不再是山上恐慌的迷路人,搖身又成了校園精英。18人獲救名單中的杜彬是復旦登山協會成員,他在網上與同學的一段對話,昨日被網友截屏放貓撲上。剛剛獲救回校的杜彬“心理狀態還可以”,與同學在留言對話中透露出“校方讓大家克制”,“石翔”提醒杜彬“要學學危機公關,經過這次,登協就是你的了”,“你要學著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人,去協調關係,去利用資源,這是這個協會可以給你的”,杜彬回應“嗯,還得靠你們,我經驗太不足”,“先度(渡)過這次難關吧”。
事件升級
1、面對犧牲民警,復旦獲救學生拋出冷漠言論,網民指責學生冷血。獲救學生願捐款200萬,“但抱歉的是目前這個數目還不太實際。”目前,犧牲民警張寧海已被追認烈士,其父親表示,不怪復旦學生。2、復旦學子用鮮花寄託對英雄的哀思。據登山協會的一位同學介紹,當事的同學目前心情都很沉重,也面臨了很大的社會壓力,他們表示希望能為殉職民警做些事情,面對如潮批評,一位獲救學生回應稱批評者為“道德帝”,他在復旦大學BBS上寫道,“領隊和隊員做了哀悼,先遺體鞠躬、默哀,願意為他的家人做任何的事情,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某些道德帝還覺得不夠?整個事件中,最不負責任的表現是警察在找到隊伍之後,要求立即下山,這是導致了張寧海警官墜崖最大的原因,而當時的情況完全不適合下撤,做這個決定的人才是最大的責任人。”
3、還有人發帖辯解說,學生們失去話語權,是因為老師的到來,對於學生的冷漠,當時的記者不能斷章取義,也許是老師下了封口令。此外更有復旦學生在BBS上討論“控制媒體”,探討如何利用媒體來讓事件往好的方面轉化,稱“通過這件事,看出復旦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建議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多去幾家報紙,而不是集中在一兩家報社,陣地要多占領,會有很好的效果。”
冷血後果
1、不斷爆出的種種薄情言論,很快讓眾多網友對一名無辜生命犧牲後的悲傷化成了對復旦、對復旦學生的“不原諒”。我們的警察因為救這些人而犧牲,他們沒有任何的反省,而是只會推卸責任,甚至倒過來指責營救者。這些人是在國內最好的大學裡,這些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或者說至少他們會占著社會的主導位置,但這樣的人真的能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嗎?2、警察執行搜救任務是履行職責,犧牲也是在所難免,但是這些高校學子事後表現出的冷漠無情、恬不知恥卻是天理不容!但隨即就有學生回擊指責批評者“偽善”,正常人在受到此等恐懼之後有理由無法進行正常思考,沒有及時道謝都是可以被原諒的,卻被網上那群虛偽的人追打,用心險惡令人髮指。對於警察殉職請去找公安局去找政府,他們有義務給他家人補償,而不是來找學生。”
3、面對外界對復旦的各種質疑,復旦大學官方微博回應稱,小編說句話,當事個別同學的言論哪怕是一時無心,也確實是不負責任和不妥當的,我會嚴肅地告訴我今後所有的學生,內心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是你在復旦擁有尊嚴和驕傲的前提。但請相信這不代表多數當事同學,也絕不代表大多數復旦人的態度和心情。
4、事實上除了眾多引發網友憤怒聲討的“冷血”言論之外,復旦大學校內BBS上也不乏一些“理性”的聲音。一位獲救學生就發帖稱,現在不該只是互相譴責,應該理性地解決問題,捐款是第一步要去做的,並要確保捐款要交到張寧海父母的手中。之前有朋友建議說捐200萬元,我們18個人分,我覺得這個建議其實很好,但抱歉的是,目前這個數目還不太實際,但可以作為未來的長遠目標。
5、這位成員還表示希望儘可能利用社會資源來保證犧牲民警家人的生活,呼籲建立一些相應的“高危公職保障制度”、“專業搜救培訓”等,確保用最專業的人去做最專業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悲劇的發生。這一聲音得到了很多復旦校友的贊同:建議以復旦大學的名義為張寧海家屬設立一個基金,以學校出資和校友捐款為主,如資金充足還可作為今後黃山救援人員的傷亡補助基金。
探險現象
1、也許很多人都說,大學生豐富課餘生活,探險大自然沒錯。可真正的探險者是應該具有專業的探險能力、探險設備和探險知識的!我無法強迫自己不去譴責這18名大學生。沒有足夠的乾糧、沒有專業的探險設備、不具有專業的探險知識,甚至對於所要探險的黃山估計都沒做好探險前功課!2、18名學生去探險。也許外人不知道,但我們作為黃山人,工作在黃山風景區,我們對黃山的了解不是皮毛。從翡翠谷爬上山,那根本就不是探險,我們唯一能想到的只是你們為了逃門票、尋求刺激而做出的一種對自己、對別人都不負責任的行動!
3、黃山有何險可探?你們能走的路已經是工作人員鑿好的石階或是按有安全防護欄桿的山路,那剩下的不能走的路便是未開發開放區域,明文禁止出入的禁區!要探險就該去那真正有險可探的地方!不要做這種對自己生命、自己家庭甚至是別人的生命都不負責的幼稚行為!
4、黃山風景區為了保護遊客生命安全,每年都會在12月1日對較危險景點進行封山修養。我想知道,那18名學生從禁區偷爬進已暫時關閉的西海大峽谷景點,是為探險還是為了挑戰生命?更何況,那是已經下了2天大雨的冬季山路。
生命責任
1、不管對誰,生命都是寶貴的。自己不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不管從哪個角度說都是一種悲哀。這群大學生怎么說也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了,18人中居然都沒有一個能夠為自己負責,能夠從風景區中走出來的——如果哪個在出遊前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帶個指南針、地圖之類的東西,那么至於在風景區里迷路么?這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了,誰敢信任他們,讓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大廈的一磚一瓦”?2、翻開我們從幼稚園到大學的課本,有多少內容是涉及到生存教育的,幾乎沒有。我們現在也發現了,學生都很功利——不考試的內容就不學。所以,我們的教育專家們也就順應潮流,給學生最好的指導就是教會他們怎么考大學。可是呢,大學考上了,居然連去風景區旅遊都找不著北!
3、面對一天比一天多的災難,我總是祈禱災難來得少一點,人民的生命能夠更安全一點。如果是天災——真正的天災,不是人為的,純大自然的災難,我會坦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但是,如果是人禍,比如是因為自己的無知,因為人為的因素而帶來的禍害,我會很生氣,同時更多的是感到悲哀。
4、面對18個“極品”大學生和一位可悲的pol.ice,我沉重得無話可說。這種感覺讓我聯想起今年暑假,我曾經的一位學生,在一場颱風中喪生在海里的剛剛退役的軍人!在遺體告別儀式上,我看到他那閃閃發光的軍徽,我就感到深深的慚愧——一名軍人,居然不知道在颱風來臨的時候避開大海,偏偏要到大海去“暢遊”。
網友點評
1、十八名復旦大學學生逃票進入黃山一段未開放的區域“探險”,無任裝備,但為救學生一名民警墜崖犧牲。一個生命的逝去,換來的不是復旦學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論壇大談面對媒體如何公關,登山社誰來掌權,以及冷漠的“你們就該為納稅人服務”。2、復旦學子的冷漠寒了網友的心,高校學子對待生命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引來網上批評如潮。“一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哪裡還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網友“Z思沫”說,中國走到該重讀魯迅的時候了。
3、學生獲救後的冷漠表現,復旦校園論壇上的“冷血”討論,讓網友對一名無辜生命犧牲後的悲傷化成了對復旦、對復旦學生的不諒解。網友不諒解的並不是學生要去探險,並不是學生獲救,不是救援導致民警犧牲。網友不諒解的,是一個學校學子對生命表現出的漠然。
4、微博網友“電氣虎”氣憤地指出,復旦登山人的觀點就是:“千錯萬錯,錯在你們要收門票錢,又不去開發那一片山區;錯在你們搜救人員還不夠專業;我們的領隊夠專業,所以我們可以穿成去郊遊野餐的樣子去叢林大冒險;人都有原罪,所以你不能罵我們。”就是這樣的一批高材生,“僅憑他們的任性、無知和不負責任,讓一名年輕的民警無辜失去了生命”。
5、網友“我是你認識的王小能”無奈地說,“有復旦的學生在論壇上嘲笑那個警察身體素質不好,還說警察就是人民養著關鍵時刻用的”,正常人罵兩句復旦還要反省自己是不是過激,他們用愚蠢斷送人家一條命倒理直氣壯無比坦然。
6、正如貓撲網友“埃拉尼”所說,被救後,沒有道歉、沒有哀悼。回學校後,不反思反而公開在討論所謂的危機公關、推卸責任。中國如此著名高校的學生,不知道責任也不知道尊重生命,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專家評析
1、針對這場不斷升級的論戰,教育專家熊丙奇(微博)表示,這其實是個很危險的信息,應當引起包括教育界在內,整個社會的反思,誰培養了這些學生、誰在創造“唯結果論”。“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學校時候就有了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甚至於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成就自己?長此以往,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念被扭曲,喪失了最基本的倫理道德。”2、熊丙奇還表示事情需要理性解決這一說法沒錯,但獲救學生至少應該對導致那名警察喪生的事實有真心的懺悔,要知道自己的無知和魯莽是主要原因,更應對此表達誠摯哀悼,“理性過頭,就是冷血。
3、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表示我們的大學要好好反思,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應該多找找自己的弊病,光重視只是培養,不加強德才教育,這樣教出來的人比沒有文化的人對社會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