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簡介
福生,原名黎軍,天津武清人。1940年肄業暫遷四川樂山(嘉定)之於武漢大學機械工程系。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延安自然科學院英文教師,晉西北邊區《抗戰日報》記者,《太原日報》市政文教組長,《太原畫報》總編輯,《火花》月刊副主編,大同市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山西分會第一、二屆理事,山西省文聯第三屆委員、第五屆名譽委員。
作品
194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漫筆話深情》和《黎軍小說散文選》(文集),中篇小說《夢》,短篇小說《一個未完的故事》、《娣妹倆》等,《散文《路》、《綠雲深處是青城》、《茶說》、《大山深處的來信》、《憶故人,說桂子》等,隨筆《他(她)是被遺忘還是應忘卻》等。
歷史人物
概述
百家講壇錢文忠教授在玄奘西遊記(三十五)晚年風波中提到的被玄奘法師打壓的印度僧人福生。
玄奘法師的譯經工作很順利,三年之內,玄奘最看重的,《瑜伽師地論》的翻譯工作,也完成了,而這時的玄奘,已經年近半百。玄奘年輕時,為求正法冒險西行,然而而且誰能為玄奘在印度的經歷作證呢?只有他自己。如今求得真經,載譽而歸,不僅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也得到了,全國老百姓的尊崇,身邊還有眾多弟子跟從,玄奘的晚年,應該可以安靜專心地,從事自己的譯經工作了。但令人沒想到的是,玄奘法師生命中,最後的十幾年,卻並不平靜。一年之內,玄奘法師不僅失去了,理解並支持自己的帝王,唐太宗,緊接著又失去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玄奘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風波,還在後面。幾年之後,發生的兩件事情,給玄奘的晚年,甚至整個生命史,佛教史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當時中印度有一位僧人,帶了500多夾,1500多部佛經到達長安,他希望到長安,也來翻譯佛經。或者還有別的,不足以為外人道的原因,受到了玄奘的嚴厲的壓制和打壓,打壓到不僅這位福生,他的翻譯工作,根本沒有辦法進行,而這個人,最終還被逼離開了長安,後死在瘴氣之地,這個人隨身帶來的,500多夾梵文經典,還被玄奘拿走了,被玄奘奪下來了,控制住了。也許是怕泄露了大乘受儒道影響而與印度佛教不一樣的秘密。然而真相到底是什麼永遠沉寂埋在當時大唐的瘴氣之地。
(此段資料出自《續高僧傳·那提傳》,但是不少學者對此文真偽提出過質疑,如張克強《讀{續高僧傳·那提傳)質疑》、熊十力《唐世佛學舊派反對玄奘之暗潮》、蒲正信《那提與玄奘的瓜葛質疑》等詳論此事,認為這是對玄奘的詆毀。)
生平
中印度人(一說北天竺)。梵名應為‘布如烏代邪’(Punaudaya)或‘布如烏伐邪’(Punpa^ya),意譯福生。自幼出家,善達聲明,通諸訓詁。既志弘道,遂歷游諸國。不憚遠夷,曾往錫蘭、楞伽山,隨緣游化南海諸國。適聞中國佛法興盛,乃蒐集大小乘經律論一千五百餘部,於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抵達長安,敕住大慈恩寺。顯慶元年(656),奉敕赴崑崙諸國求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其立寺,遂於該地度人授法。龍朔三年(663)返大慈恩寺,譯出《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以上二經現存)、《阿吒那智咒經》等三部三卷。禪林寺沙門慧澤譯語,豐德寺6 門道宣綴文及制序。同年,應南海真臘之請,遂自長安出發,後不知所終。相傳師為龍樹之傳人,著有《大乘集義論》四十餘卷。
事件
香港學者馬家輝最近在媒體撰文,說錢文忠提及玄奘的一樁“醜聞”:印度有一位僧人來華,取名福生, 帶了五百多夾佛經, 打算在西安長居譯經。但不知何故,“福生受到了玄奘的嚴厲壓制, 不僅翻譯工作無法進行, 而且最終還被逼離開了長安, 最後死在瘴氣之地, 而福生隨身帶來的五百多夾梵文經典卻被玄奘奪走了”。到底史實中的玄奘是個什麼人?西行之路到底在哪兒?本版綜合各媒體說法,一 一揭秘。
小時候念的是佛教國小和佛教中學,佛學老師最愛用《西遊記》來喚起孩子的注意力,由孫悟空講起, 講到豬八戒和沙僧,再講到牛魔王和蜘蛛精,最後落到玄奘頭上,說他如何捨身求法,把大量經典帶回中國。虛擬與現實之間,小說與歷史之間, 這樣的一位精進的和尚, 深深吸引年少的我。
當然我亦是於長大後才知道玄奘是個有血有肉的好傢夥。先讀季羨林, 再讀錢文忠,始知道玄奘真不簡單,懂得討好皇帝高官,懂得跟競爭對手爭奪資源, 懂得廣收門徒以展事業,亦唯有如此,始能成其大業。
季羨林曾經這樣描述玄奘:“一方面,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 他又周鏇於皇帝大臣之間, 歌功頌德, 有時難免有點庸俗。”人在屋檐下, 縱是高僧大德,亦要低頭,關鍵是低頭求取的到底是個人利益還是佛法事功?於唐三藏, 很明顯, 是後者。
錢文忠亦提及玄奘的一樁“醜聞”。印度有一位僧人來華, 取名福生, 帶了五百多夾佛經, 打算在西安長居譯經。但不知何故, “福生受到了玄奘的嚴厲壓制, 不僅翻譯工作無法進行, 而且最終還被逼離開了長安, 最後死在瘴氣之地, 而福生隨身帶來的五百多夾梵文經典卻被玄奘奪走了”。
玄奘大概出生於公元600年,俗姓陳,年幼出家,通曉西域文字。他西行求法, 一去十多年,九死一生。65歲圓寂, 去世前夢見蓮花白象, 弟子問他:“和尚決定得生勒內眾不?” 玄奘輕輕回答: “得生。”
何等自信,何等自重。一輩子的努力功德, 足讓玄奘安詳閉目。而於千載之後, 如果當地以“發展”之名拆解興教寺的寶塔法殿, 實在對不起這位勇敢西行的法師。(馬家輝)
1 斯坦因的關鍵錯誤
四度深入西域探險的斯坦因認為自己所走的就是玄奘的線路,這也是央視2005年《玄奘之路》的主要基礎和依據。斯坦因從印度、阿富汗抵達塔什庫爾乾,從塔縣東北山谷與山口,橫切至依格孜也爾河谷,沿河而下抵達英吉沙,然後到古疏勒國,也就是今天的喀什。
復旦考察隊卻認為,斯坦因的路線不是當年玄奘走的道路,因為他犯了一個關鍵錯誤。《大唐西域記》中明確記載,玄奘出了朅盤陀國,也就是今天的塔什庫爾縣城之後,往“城東南行三百餘里,至大石崖”,而且英譯本也忠實於原文,但斯坦因卻是北向行進,因此這條線路最終到達的並不是古稱“烏鎩國”的莎車,而是莎車以北的英吉沙。
他們認為,據玄奘“東南行”的記載,大石崖應該是在塔縣縣城東南方向的瓦恰附近,而瓦恰之後再“東北行二百餘里”到達的“奔穰舍羅”則很有可能是現在的大同鄉。據此判斷,玄奘當年行走的道路,應該是先從塔縣東南行至瓦恰,再東北行至大同,然後東下莎車,最後到達喀什。
2 驢道上的唐僧路
塔縣-瓦恰-大同-莎車-喀什這條線路得到了當地人的證實。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原政協副主席馬達力汗告訴考察隊,在18世紀、19世紀,瓦罕巴達格山(今阿富汗境內)種植的鴉片要運到現塔縣境內販賣。而現塔縣縣城(即石頭城)設有收稅的關卡,運鴉片的人為了逃稅,便翻越一座達坂,取道瓦恰和大同,這座達坂就因此得名為“烏戈里亞特達坂”,漢語意即“賊娃子山口”。這也是當地人在現代公路未開通之前常走的一條路。
考察隊翻越烏戈里亞特達坂時,沿路看到一些伊斯蘭教的麻扎(即“聖人的墳墓”,供過路的人朝拜),說明它的確是古代常用的路,雖然汽車無法通行,但適宜驢馬行走,沿途有寬闊的草場和連綿的羊群,考察隊還看見有村民騎驢上山去馱生病的羊回家。徒步3小時後,考察隊翻越達坂走到瓦恰鄉,果然有一排巨大的石崖聳立在村莊旁,相對高度約幾百米,與《大唐西域記》中“城東南行三百餘里,至大石崖”的記載吻合。與考察隊同行的塔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地力薩地克介紹說,這種地形在帕米爾非常罕見,典型的帕米爾地形坡度都很緩和,很少有如此陡峭的地貌。
《大唐西域記》中的重要節點奔穰舍羅,是玄奘到烏鎩國之前記載的最後一個地方,他描述這裡:“蔥嶺東岡,四山之中,地方百餘頃,正中墊下。”考察隊專家說,在這條線路上,“這個地方只能是大同,因為東下帕米爾的路線上再找不到另外一處更大更平的地方能有‘百餘頃’這么大。唐代百頃相當於現在的五千畝,這個數字可能跟他記述里程一樣,只是他的感覺,並不是精確測量,但足見這個地方是非常大的。”
如今的大同鄉四周的山峰與村子的垂直落差約有幾百上千米,有的地方在上午十一二點鐘還照不到太陽,大同鄉政府所在地在當地語言中的名稱叫做“阿依克日克”,意為“月光難以照到的地方”,與玄奘描述的“四山之中,正中墊下”頗為相似。只是此地現在水草豐茂,杏樹成林,一派桃花源景象,與《大唐西域記》中“冬夏積雪,風寒飄勁。疇壟舃鹵,稼穡不滋,既無林樹,唯有細草”的描述有較大反差。考察隊從東向西一路經過許多河谷,在河邊石頭上都能看到厚厚的鹽層,水也是鹹的,唯有大同很少看到鹽鹼地,水的鹹味也相對較淡。專家猜測,因為這是東帕米爾的一大塊平地,現在的情景是千百年來人工開發改良的結果。
3 關於公主堡的詭異傳說
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玄奘是從大帕米爾,經由“大龍池”回國的。復旦考察隊考證,玄奘是沿著噴赤河及其上游大帕米爾河一路向東,途中經過的“大龍池”,就是現在塔吉克斯坦境內大帕米爾(波謎羅川)的薩雷庫里湖。玄奘記載“自此川(波謎羅川)中東南”就到了當時的朅盤陀國,也就是現在的塔什庫爾乾。據此判斷玄奘歸國的山口有納茲塔什山口和排依克山口這兩個選擇。
自納茲塔什山口看到的是古石頭城,自排依克山口看到的則是公主堡。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朅盤陀國的建國傳說,即與公主堡有關:古代一個中國公主嫁往波斯,途中遇兵亂,便暫避於這個高崖之上的城堡中。在此期間,公主和天神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朅盤陀國的開國國王。而護送公主的使臣就在“極危峻”的孤峰之上“築宮起館,建官垂憲”,朅盤陀國遂成大國。
考察隊認為,玄奘當時看到的應該就是建在“極危峻”孤峰上的公主堡,而不是建於“大石嶺”上的石頭城,“這座城堡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整本書的記述是非常簡潔的,他竟然為這個傳說寫了近400字。”
1300多年前的玄奘用八卦與好奇的眼光看著這個城堡,聽到一個詭異的傳說,不知道他心裡是什麼感想。(劉欣)
延伸
西行之路 到底在哪兒?
玄奘穿越“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的線路至今尚未明確,NHK拍攝的《絲綢之路》和央視拍攝的《玄奘之路》等紀錄片對此也是語焉不詳。復旦大學帕米爾考察隊曾用半個月的時間,通過越野車和徒步等方式,重尋玄奘之路。
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南抵印度,18年後,於公元645年回到長安,馱回經書526筐,657部,這些經書後來被翻譯為漢語,計75部,1335卷。除此之外,他還撰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記載下了古絲綢之路上一次最負盛名的旅行。
這次旅行全長5萬公里,歷經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玄奘在尼泊爾、印度等國的行跡都較為清晰,而當他穿越絲路的重要樞紐帕米爾時,卻留下許多難以考證的問題。他的穿越線路至今尚未明確。在NHK拍攝的《絲綢之路》和央視2005年拍攝的《玄奘之路》等紀錄片中,僅涉及喀什市、古石頭城、公主堡等已經確證了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