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從奧斯卡透視西方文化
作者:高岩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出版社: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
版次:2012年5月第1版2012年5月第一次印刷
平裝:49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787x10921/16
ISBN:978-7-5032-4425-4
條形碼:9787503244254
印張:32
字元:450千
定價:38.00元
中國版本圖書館GIP數據核字(2012)082634
內容簡介
從奧斯卡透視西方文化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視”等進行分類。通過奧斯卡影片來剖析西方文化,並揭示西方特定國家、民族、階層的某種主觀的意識形態及文化。每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都講述了一個故事,故事情節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境遇和他們的喜、怒、哀、樂展現出來。然而電影導演讓觀眾領略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電影傳達的一種文化信息。通過電影,我們可以認識西方文化或顯或隱的人文性格與精神,以點帶面,呈現其“心靈史”的歷程。具體而言,電影中展現出來的地理地貌、建築、繪畫、音樂、服裝、舞蹈、方言、菜餚、禮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都是西方文化的體現。在奧斯卡近百年的發展史上,這些最佳影片不斷充實著西方文化,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內涵。通過奧斯卡影片的文化內蘊,我們感悟人性,洞察歷史。警示現實,並對這些優秀影片中的哲學思辨和美學特徵進行了總結。奧斯卡是一個很好的西方文化載體,它不僅使那些想成為藝術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費盡心思去創作的東西,同時更是啟發人的思維.發展想像力,反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
作者簡介
高岩,女,遼寧撫順人,1975年7月生,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責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英語教學。1997年7月畢業於錦州師範院並留校任教,1999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2年7月畢業於大連外國語學院,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於2008年1月-2008年6月以訪問學者身份公派到美國東密西根大學訪學。並於2009年7月被評為渤海大學青年骨幹教師。
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在CSSCI來源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10餘篇學術論文,在《語文學刊》、《理論界》、《渤海大學學報》、《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現代交際》、《海外英語》等普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論文“語境與引語中的指示語分析”被《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12月轉載。
永恆的西方經典文化——奧斯卡(前言)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營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ofmotionpictureArtsandSciences縮寫為A.M.P.A.S.)。“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Award),簡稱“學院獎”,旨在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
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這是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
第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從1929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頒獎地點在美國好萊塢,至今已有八十四屆。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進行,後改為發獎大會,在發獎大會上又增加了文娛節目。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酒店舉行,所頒發的獎項都是為了獎勵1927年至1928年的優秀影片和電影人,1928年製作的美國電影《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當時只頒發了十五個獎項。
奧斯卡獎的參選門檻很低:凡上一年在美國國內上映的影片,都可以參與翌年奧斯卡獎的評選。奧斯卡獎的評審目前已經接近6000人,他們分別來自於好萊塢製片人、導演、演員、攝影師、編劇等各個工會。從集體投票中評選出最佳影片獎。然後按專業評選出其它獎項,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並由著名演員主持奧斯卡頒獎大會,前奧斯卡獎獲得者為獲獎者頒獎。
在1940年的十二屆以前奧斯卡頒獎時,紐約的報紙在頒獎大會前公布獲獎者名單,這使得眾落選者因沒有獲獎而不願出席頒獎典禮,使奧斯卡頒獎大會很冷清。從1941年的十三屆奧斯卡以後,組織者決定採用將獲獎名單裝在信封內封存,現場公布獲獎者名單的方法,這使得奧斯卡獲獎者在名單宣布之前成為一個迷。讓奧斯卡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奧斯卡獎項侯選人爭相參加奧斯卡頒獎大會。奧斯卡大獎從成立至今已走過84年,從最初的鮮為人知到今天的全球矚目,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它不僅見證了好萊塢巨星們的事業起伏,也曾為眾多電影大師加冕。
電影是科技、藝術、娛樂、商業的有機結合體,同時更是文化的體現。電影自誕生至今不過百餘年歷史,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人類,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享受方式。電影作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不可替代的。電影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徵。而奧斯卡電影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它們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給我們以啟迪。電影的教育意義更多不在於它們所呈現的畫面,即銀幕上我們看到的內容與表達方式,而是在於它所包含的一種文化,即電影所表現出來的人文關懷。
奧斯卡電影基本主題圍繞愛、正義、家庭、親情等,並把這些內容貫穿在一起,愛情和家庭是電影永恆的主鏇律,是美國人最為看重的東西。9•11後,美國人徹底改變了生活觀念,他們更加重視家庭、重視親情。所以反映愛情和家庭親情的美國電影深受美國人的喜歡。同時奧斯卡電影宣揚人的各種欲望和要求,宣揚奮鬥、解放、浪漫主義的精神;主張自由、民主、和平,崇尚理性主義和科學主義意識;強調以武力換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美國赤裸裸的文化價值觀,本質上形成了極端個人英雄主義、理性主義、享樂主義、冒險主義、恐怖主義思想的根源。
文化是人類共享的資源,電影也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而奧斯卡的評獎用西方的文化模式,更多地折射了西方人文精神,因此本書從奧斯卡電影中透視了西方文化的特徵,剖析了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並揭示了西方人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希望、誠實、責任、勇氣等美德和精神。
本書按“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視”等進行編寫。通過奧斯卡影片來揭示西方文化,並剖析西方國家、民族、階層的一些主觀的意識形態及文化背景,給觀眾以啟迪。
每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都講述了一個故事,然而電影讓觀眾感受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電影傳達的一種文化信息。通過奧斯卡電影,我們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電影展現出來的西方國家地理、地貌、建築、繪畫、音樂、服裝、舞蹈、方言、菜餚、禮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是西方文化的體現。在奧斯卡八十四年的發展歷程中,這些最佳影片不斷豐富著西方文化,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實質。奧斯卡獎從1929年至今已有八十四屆,但是我們可以從每一屆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中洞察歷史,感悟人性,體會奧斯卡的西方文化內涵,挖掘西方文化的深層哲理。
正如其它電影獎一樣,奧斯卡的獲獎影片和獲獎人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票選結果有時常帶有投票人主觀意識,可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加之欣賞水平和欣賞標準各異,並不能完全客觀地反映電影的藝術價值和深度,但不能否認奧斯卡最佳影片是西方文化之精髓,奧斯卡電影維持和促進了西方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人類共享的文化藝術和奧斯卡特有的文化內容,為人類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後記
從電影開始有聲的1927年到電視衝擊電影的五十年代中的30年中,電影是整個世界的主導娛樂工具。而好萊塢主導整個電影世界,並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電影文化模式。
奧斯卡電影是西方電影文化的“主場”和“秀台”,在奧斯卡84年的發展史上,這些最佳影片不斷創造著電影的神話。我們對這些奧斯卡最佳影片進行深層次的透視和探析,對西方電影文化中的哲學思辨和美學特徵進行剖析,以便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奧斯卡電影承載著西方文化的特有模式,是獲得奧斯卡獎項的藝術巨匠們精心創作的傑作,啟發人們的思維.發展想像力。奧斯卡電影可以體現西方文化的內涵,可以折射或反映出蘊涵在其中的西方特定國家、民族、階層的某種主觀的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產物,並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人們可以通過電影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社會和人的意識形態。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最古老的電影獎,奧斯卡獎為美國電影事業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促進了世界電影的發展。
本書中我們開闢了“背景花絮”、“故事梗概”、和“文化透視”等內容。書中我們對每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進行了分析。每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是一個故事,通過電影中主人公的經歷、境遇和喜、怒、哀、樂來影響觀眾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然而電影導演想讓觀眾領略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電影想要傳達的一種文化信息。通過奧斯卡電影,我們可以認識西方世界或顯或隱的人文性格與文化精神,呈現其“心靈史”的歷程。電影創造出來的音畫空間堪比一幅幅文化長卷,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翼(1929)第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百老匯的鏇律(1930)
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1931)
第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壯志千秋(1932)
第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飯店(1933)
第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亂世春秋(1934)
第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一夜風流(1935)
第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叛艦喋血記(1936)
第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齊格飛(1937)
第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左拉傳(1938)
第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浮生如夢(1939)
第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亂世佳人又名飄(1940)
第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蝴蝶夢(1941)
第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青山翠谷(1492)
第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米尼弗夫人又名忠勇之(1943)
第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卡薩布蘭卡(1944)
第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我同行(1945)
第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末(1946)
第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黃金時代(1947)
第二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君子協定(1948)
第二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哈姆雷特(1949)
第二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一代奸雄(1950)
第二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彗星美人(1951)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2)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戲王之王(1953)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亂世忠魂(1954)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碼頭風雲(1955)
第二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馬蒂(1956)
第二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環遊地球八十天(1957)
第三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桂河大橋(1958)
第三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金粉世界(1959)
第三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賓虛(1960)
第三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桃色公寓(1961)
第三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西區故事(1962)
第三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1963)
第三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湯姆•瓊斯(1964)
第三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窈窕淑女(1965)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音樂之聲(1966)
第三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永遠走紅的人(1967)
第四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炎熱的夜晚(1968)
第四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霧都孤兒(1969)
第四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午夜牛郎(1970)
第四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巴頓將軍(1971
第四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法國販毒網(1972)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教父(1973)
第四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騙中騙(1974)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教父2(1975)
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1976)
第四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洛奇(1977)
第五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安妮霍爾(1978)
第五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獵鹿人(1979)
第五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克萊默夫婦(1980)
第五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普通人(1981)
第五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戰車(1982)
第五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甘地傳(1983)
第五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母女情深(1984)
第五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莫扎特傳(1985)
第五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1986)
第五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野戰排(1987)
第六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1988)
第六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雨人(1989)
第六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為黛茜小姐開車(1990)
第六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1991)
第六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1992)
第六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不可饒恕(1993)
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單(1994)
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阿甘正傳(1995)
第六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1996)
第六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英國病人(1997)
第七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鐵達尼號(1998)
第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莎翁情史(1999)
第七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美國麗人(2000)
第七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角鬥士(2001)
第七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心靈(2002)
第七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芝加哥(2003)
第七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指環王3:王者歸來(2004)
第七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百萬美元寶貝(2005)
第七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2006)
第七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無間行者(2007)
第八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老無所依(2008)
第八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2009)
第八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2010)
第八十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2011)
第八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