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

《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是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創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描寫久旱雨後,天地間充滿生機,農民和作者自己都極為喜悅的心情,反映出作者對農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全曲緊緊圍繞著“喜雨”二字,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憂民愛民之心、與民同樂之情。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無華,一氣呵成,渾然天成。

作品原文

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

萬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 。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 ;和余 ,歡喜的無是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得勝令:曲 牌名,這個曲調和“雁兒落”相似所以南北合套中【雁兒落】必帶【得勝令】,成了定格。

2. 沾濡【zhān rú】:浸濕、滋潤。

3.蓑【suō】衣綠:用綠草編成的雨衣。

4.和:跟隨別人唱。余:我。

白話譯文

世間一切事物都像快要千枯一樣,而一場大雨足以讓萬物潤澤。霎時間,天與地頓顯生機,風起雲湧波瀾壯闊構成美麗圖卷。這使得農夫也歡快得手舞足蹈,哪怕把身上的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而我也歡喜得不得了。

創作背景

天曆二年(1329),元朝出現了全國性的大旱災,關中地區尤甚,有饑民相食,親人相互殘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張養浩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他隱居期間曾幾次拒絕朝廷的任命,但這次臨危受命,張養浩義不容辭,一改隱居悠閒之態,救民於水火之中。後來因日夜操勞,終於累死於任上。據《元史·張養浩傳》所載,張養浩“道經華山,禱雨於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陰翳,一雨二日”。於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張養浩也和廣大民眾一樣歡欣異常,先後寫下了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和散套《南呂·一枝花》。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四句,概述久旱遇雨的情形。久旱不雨,遍野的莊稼樹木花草都快要枯死了,正在這時候下了一場大雨,萬物都得到了滋潤。這是老天爺起死回生救護萬物生靈的心意,這場好雨使萬物復甦遍地的莊稼又生機勃勃,茁壯地生長起來。這裡,開頭兩句中的“欲”“足”二字用得好。一個欲字,準確地表現了連年不雨的大旱象,寫出了滿山遍野的莊稼草木都半死不活,快要枯死的樣子,這裡的“欲枯焦”並不是俱枯焦,已枯焦,而是眼看就要枯焦了,所以大雨之後,才能馬上復甦。一個“足”字,又充分表現了這場大雨下得大,下得好,已經足足地夠用了,救活了眼看要被旱死的莊稼,解除了旱象,遍野的莊稼,大雨之後,又昂起頭,挺起胸,像憋足了勁一樣,猛長起來;並且,也從中透露出作者壓抑不住的滿懷喜悅之情。

後四句,寫作者與民同樂。雨還沒有停止,農夫們就高興地披上蓑衣,高歌狂舞起來,歡跳的蓑衣被扯破了,也不去管他,一直在雨中跳個沒完,他們太高興了,這裡的一個“破”字,乍一看,實在並不美;不過,仔細琢磨,就會發現用得很推確,很好。因為此時的農夫是在高興地狂舞,他們只顧高興,把什麼全忘了,所以把蓑衣扯破也不知道,這次關中大旱連續數年,災情十分嚴重;甚至“殺子養母”、“饑民相食”,老百姓簡直是活不下去了。這場大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突然而降的,這是救命雨,人們高興地發狂。這裡的一個“破”字,把此時此刻農民們那種高興到了發狂程度的情形準確地反映了出來,把管雨舞蹈的農民們的狂歡之情活託了出來。這就使人覺得,這裡非用個“破”字不可,不能更易。這又與結句緊緊相連;因為農民們為此狂歡,所以作者也“高興的無是處”。他和災民們一樣高興,也高興地不知道怎么好了。

作者在他生命最後的四個月里,為了治旱救災,住宿公署,家都不回,白天東奔西跑,夜晚憂思難寐,把頭髮都愁白了。現在天降大雨,莊稼死而復生農民們個個歡欣若狂,作者也非常高興。所以他“歡喜的無是處”。這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摯感情。他真是急民之急,與民同急,樂民之樂,與民同樂。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裡,這樣的封建官僚非常少有。像這樣的作品,也是很少見的。

這首曲,使讀者感到情真意切,好像是在傾聽作者的自述經歷。最後兩句,“和余,歡喜的無是處”,簡直可以看見作者的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

名家點評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周慶元:全篇主題鮮明,感情深摯, 語言淺顯平易而又寓意深刻。作品充分體現了散曲真率通暢的特點。(《大學語文》)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69年-1329年),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於英宗至治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 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養浩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張養浩著有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詩文集《歸田類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