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鳥與人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伴隨人們朝夕相處,早在遠古時代,花鳥就作為藝術表現的對象。中國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作品中,就出現了鳳凰圖案的骨雕作品,在彩陶圖案裝飾上,以植物和動物(如魚、鳥、鹿等)當作題材是比較普及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後,花鳥畫成為美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出現在各種屏風、器物和裝飾品中。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公元581年),花鳥畫逐漸從工藝美術範疇中獨立出來,出現了專門從事花鳥創作的藝術家。據古書記載,南北朝時的顧景秀,劉胤祖都擅長畫蟬雀,用筆生動,是花鳥畫的萌芽階段。到隋、唐時期(公元581--公元907年),特別是唐代,具有獨立審美意義的花鳥畫正式產生,畫種分工也逐漸明顯,並出現了各種專長的畫家。從此,花鳥畫作為一種獨立的畫科登上了畫壇。
輝煌時期
五代、兩宋時期(公元907--公元1279年)是花鳥畫發展的輝煌時期,畫家眾多,創作繁榮。五代的花鳥畫,主要集中在西蜀和南唐兩個朝代。唐代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南移,花鳥畫在唐代晚期得到發展。主要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種是以西蜀皇帝畫院畫家黃筌為代表;另一種是以南方南唐徐熙為代表。黃筌是成都人,從17歲進入皇家畫院就一直沒有再回到民間,是典型的御用畫家。他發展了勾勒彩暈的畫法,成為工筆畫的先驅。南唐的徐熙,出生在中國南方貴族家庭,但他本人卻是一個不願做官的人,由於他不在宮廷畫院內部,因而擺脫了學院派作風的約束,追求以質樸手法表現大自然中的山花野竹、水鳥塘魚等通俗題材,藝術處理上以用墨為主,暈染比較多。這種注重用墨的畫法,對後來畫壇影響很大,特別是到了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沈周、陳白陽、徐青藤等人,繼承發展了水墨寫意花鳥畫。 中國後代的花鳥畫基本是建立在這兩大傳統繪畫風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