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韻聲

徐韻聲

"徐韻聲的戲路極寬

扮演劉秀
因水災,她的舅舅帶他們全家逃荒到天津,住在西站附近一個窩棚里。他舅舅靠拉人力車謀生,常拉一位京劇老生演員羅清樹趕戲院,每次都多給一點錢。有一次又要多給錢時,他請求:“不要多給錢了,給我外甥女找條生路吧!”於是7歲的小雲經羅介紹,進了頗有名氣的涿州靈寶科班,班主是醜行名角呂崇國和他夫人旦角名演員金碧艷。小雲的貌相、嗓音都被看中,但因缺乏營養,年小體弱,拿頂時手軟腿軟而被退了回去。兩年後,金碧艷想起這孩子嗓音不錯,一時心動,派人找回,終於跟小雲的父母立了“投河覓井、車壓馬踢、打死無論”的關書,開始了為期十年的學藝生涯。
師傅讓她先學旦行,兩年間學會《五花洞》、《鴻鸞禧》等多出折子戲,第三年小雲12歲時,因演《三娘教子》中的娃娃生薛倚哥,被發現大嗓比小嗓還好,師傅讓她改習生行,先教了《馬前潑水》、《刀劈三關》幾齣試試,不但口齒清晰,嗓音嘹亮,而且扮相秀雅,工架紮實,師傅大喜,便下力培養。師傅教他練“裂胯甩鐐”之功,並告訴她說,必須苦練才能改變女子唱生,臀胯滯重、腳步甩不開的天生弱點。經過長時間苦練,小雲到了台上,唱念做打皆無一絲女性特徵,觀眾都把她認做男角了。在涿州唱了一年老生後,隨科班到天津勸業場演出,掛頭牌的是班裡師姐旦角王麗英,她以“小洪生”的藝名每晚唱倒數第二個戲碼。師傅常對班裡訓斥:“你們都是吃王師姐的飯。”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趕過王麗英。
這時,師傅請來著名女老生小蘭英給她教戲,她發奮苦學,不久就與王麗英旗鼓相當。當時,馬連良、余叔岩、言菊朋等名角常到天津演出,她得空便跑去“偷戲”,夜間起床“偷練”,技藝大有提高,一年後,貼演《問樵鬧府·打棍出箱》一炮打紅,取代了王麗英而唱大軸,從此改名徐韻聲。自天津南下,到各大碼頭露演,越唱越紅。
徐韻聲演戲,不拘於一宗一派,善於博採各家之長,融於自己的體會,結合劇情,著力表現劇中人的情緒心態,對傳統戲詞不恰當之處常予以修改。演唱各派名家的代表劇目,宗其戲路而不亦步亦趨、呆板模仿,總要結合自己的條件深入體會,揚長避短,增加獨特的表演細節和聲腔變化。
演員離不開觀眾,培養觀眾,適應觀眾,是演員必由之路。多年來,“市場”時尚什麼她演什麼,觀眾愛聽什麼她唱什麼。她先後來濰三次,觀眾的熱情有增無減,關鍵就在於她的演出時時更新,耐聽耐看的東西層出不窮,藝術魅力永葆不衰。所演的人物個性鮮明,情態盡致,觀眾從她那裡能領略到別人表演中所沒有的藝術趣味。她的念白和身段主要是宗馬(派),她身材不高,邁方步若大了,僵硬而無“帥勁兒”,經潛心揣摩,苦練出抬腿要高、步幅要小的台步,彌補了生理條件的不足,形成了活靈活脫、從容瀟灑的馬派颱風。藝術上的追求,對她來說是從無止境的。
徐韻聲的戲路極寬,會一百多出戲。擅演老生,無論黑髯(青中年)、黲髯(中老年)、白髯(老年)各個年齡段的或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或員外僕人、寒士才子等各種角色,她都能演得身份恰當,個性鮮明,感情生動,形神兼備;娃娃生也演得活潑動人。武生戲如林沖,小生戲如小嗓的呂布、周瑜,大嗓的如王魁、梁山伯,都能演得聲情並茂。早年還演過時裝京劇,如《空谷蘭》中的梁彥,《槍斃閻瑞生》中的閻瑞生,《紅蝴蝶》中的劉進升等。她又有全套上好的行頭,是名副其實的名角。
1947年,徐韻聲來濰,在永樂戲院演出。1948年4月,她和全縣人民一起迎來解放。
與濰坊特別市市長姚仲明的一次談話對徐韻聲震撼最大。姚市長說:“你是人民的教師,是人民靈魂的工程師,而不再是‘戲子’了。”這樣稱讚藝人的話,她以前從未聽到過,更不用說還是姚市長這樣身份、地位的“大官”對她說的。她想到,在舊社會,自己“出科”以來,認真演戲,清白做人,不依附權貴,全憑藝術吃飯,已是津浦、膠濟鐵路沿線的名角,社會地位仍是“下九流”,隨時都可能受到惡勢力的欺凌。那年她到曲阜演出,就為向地頭蛇“拜客”不周,竟遭到辱罵和毒打,夜戲沒能演成,反被扣留了行頭;悲憤為難之際,接電報說祖母餓死,母又病重,要她火速回家……那個除夕之夜,她和幾個難友,滯留在淒冷的旅店裡,聽著孔府喧天的鑼鼓鞭炮、隔壁富家猜拳行令之聲,越想越恨,幾乎斷絕了活下去的勇氣。
相比之下,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徐韻聲說:“我從‘下九流’變成了一個‘人’。”她決定留在濰坊,加入了永樂京劇團,把自己的一切全部貢獻給了濰坊的京劇,為京劇事業的發展繁榮出力獻策。
1948年底,戲院和劇團進行戲改。徐韻聲和大家一起,從傳統戲中選出較有進步意義的劇目,刪改其中的封建迷信內容和淫穢低俗的動作與唱詞,排演新戲。這些新戲的演出,受到熱烈歡迎。這期間,徐韻聲多次拒絕了外地的重金約請,甘願每天只拿8角錢的戲份兒,與劇團同仁同甘共苦。
1958年她查出了癌症。市領導及時聯繫了省立醫院為她做了手術。當時剛從蘇聯進口的機器,第一次使用就是給徐韻聲作了“放療”。回濰時,醫生建議不要再參加演出了。從此,她離開了直接服務觀眾的京劇舞台,把一腔熱情傾注於培養濰坊京劇事業的後繼人才。在她的建議下,市領導批准成立了濰坊市京劇兒童隊,招收男女學員30餘名,最小的九歲,大的十二三歲。那時師資很缺,只有兩名武功教師楊奎武和李芳筠,武場教師楊培厚,文場教師張繼厚兼教旦角唱腔。其他生旦淨末醜各行當全由徐韻聲一人來教,而且衣食住行等行政事務也是由她全管。她不辭辛勞,日夜忙碌。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他們就排練演出了《失空斬》、《望江亭》、《雁盪山》等一些頗有難度的劇目。到淄博、青島等地演出,轟動一時,場場客滿,兒童隊的成績,受到普遍好評,也培養出了一批骨幹人才。
徐老師還是慧眼識珠的伯樂。兒童隊成立時,李國華去報考,老師因他超齡——當時李國華已十六七歲,個頭也很高而不收他。出門時正碰到徐老師回來,見他夾著一把胡琴,就問他來乾什麼。李國華說,想學京胡,老師不收。徐老師讓他進去拉拉聽聽。當時,李國華拉了一段《二黃原板》過門,徐老師說,這孩子行,一拉出來就是高級味兒,馬上讓他填了表,破格收下。後來,李國華果然成了市京劇院一級琴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