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史跡
徐錫麟故居位於東浦鎮孫家婁,晚清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進,占地1133平方米,徐錫麟青少年時代在這裡生活、讀書。1873年12月,徐錫麟出生於紹興市東浦鎮孫家漊,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以後又在此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1987年,徐錫麟故鄉東浦鎮集資建徐錫麟銅像,故居闢為徐錫麟紀念堂。熱誠國小、大通學堂內均辟有徐錫麟紀念室。徐錫麟故居現闢作徐錫麟生平事跡陳列室對外開放。
建築特點
徐錫麟故居由徐錫麟祖父桐軒公從一姓朱人家購置,後改造擴建而成,建築坐北朝南,用材粗大,四周除門戶之外均是三拼石牆打底,十分堅固。
總體布局三開間三進,前、後門呈一軸線,依次由門斗、大廳、座樓、藏書樓和桐映書屋等建築組成封閉式院落。
徐錫麟故居磚木結構,粉牆黛瓦,外觀封閉,是一幢具有江南水鄉民居特色的清代建築。
故居構成
門斗:進入黑漆的大門,便置身於門斗內,兩邊各有一間耳房,是當時徐氏婚喪喜慶時幫工、鼓樂手作息之地。門斗內的儀門是由六扇蟹青色木板門組成,上額懸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崑崙題寫的“徐錫麟故居”橫匾。進儀門是一長方形天井,兩側建有廊檐。西廊檐中間有一個石庫門,門楣上刻有“梅墅”二字,俗稱“梅墅牆門”。入石庫門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天井。大廳:由門斗兩旁的耳房過廊檐便到達。這裡曾是烈士生前常與革命志士會談的地方。大廳又名“一經堂”,堂名出自《神童詩》中的“遺子滿贏金,何如教一經”。堂門上懸掛“一經堂”匾額,下掛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三烈士巨幅油畫像,兩邊有孫中山挽徐錫麟烈士悼詞楹聯“丹心一點祭余肉,白骨死後三年春”。大廳四周及展櫃陳列著徐烈士的生平事跡和烈士的有關手稿、實物等文物徐錫麟故居展品,再現烈士的光輝業績。
座樓:為五開間樓屋,西首兩間為徐錫麟兩弟所有。東首三間與大廳、門鬥成一軸線。第二間為堂前間,基本按先烈生前原貌布置第三間是徐錫麟母親的臥室,徐錫麟就是誕生在這間鋪有地閣板的小屋裡。西首第二間有小扶梯,蹬上小扶梯,穿過走馬樓,可以到達藏書樓。樓上每間房間原有板壁相隔,設定小走廊,進出不穿室。現闢為復原陳列。
藏書樓與桐映書屋:座落於大廳西側,自成院落。樓上為藏書樓,藏書不菲。樓下即是“桐映書屋”。桐映書屋早年曾是徐錫麟祖父桐軒公的書屋,在徐錫麟六歲時其父親徐鳳鳴先生把它闢為家塾,並親自為子授課。書屋內的課桌、坐椅、筆墨紙硯是按照當時徐氏家塾的格局布設。
故居主人
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別號光漢子,浙江紹興人,商人家庭出身。1904年加入光復會。創辦熱誠學堂,1905年在紹興與陶成章先後創立體育會、大通師範學堂,訓練會黨骨幹,密謀武裝起義。
為了謀取兵權,他捐納了道員頭銜,1906年赴任安徽陸軍國小會辦,捐資任安慶巡警處會辦兼學堂監督。1907年7月與秋瑾發動皖浙起義,起義失敗,壯烈犧牲,年僅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