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徐紹楨(1861~1936),字固卿,生於廣東番禺,出身官宦之家。祖籍浙江錢塘,民初革命家。清末民初著名軍事將領,孫中山先生的忠實擁護者。一生精於軍事,酷愛讀書和藏書,其父亦好藏書,家有“通介堂”,移居廣州後,在廣州建有“水南樓”、“攓雲閣”。藏書被其悉數繼承。他一生從戎,好藏書,領南京衛戍總司令時,購後湖地15畝,建藏書樓及亭園,有藏書樓名“學壽堂”,聚書至20餘萬冊。辛亥革命前後,所藏書被張勛屬下縱火所焚。後來他又重新購藏圖書數萬冊,在北平寓居期間,和琉璃廠書商往來頻繁,所藏古籍充棟。晚年時著有《共和論》、《四書質疑》、《勾股通義》、《道德經述義》、《學壽堂奏議》、《後漢書朔閏考》、《三國志質疑》、《學壽堂日記》、《學壽堂題跋》等多種書籍。人物生平
徐紹楨從小刻苦讀書,廣泛涉獵中學、西學,尤好軍事。1880年,不到20歲的他便赴廣西懷遠縣任職。1894年,徐紹楨中舉人,之後官途一帆風順。1902年,清政府派徐紹楨前往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徐紹楨被任命為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負責編練新軍。1905年,新軍第九鎮成立,徐紹楨為第九鎮統制。他重視新軍官兵的思想文化教育,力求打造一支文武兼備的軍隊。在這種風氣下,新軍官兵柏文蔚、趙聲、熊成基,倪映典等先後成為革命黨人,新軍第九鎮的革命勢力很快發展起來。
清廷政治的黑暗,官員的昏聵,早已令民族感極強的徐紹楨十分不滿。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有所覺察,對徐和他的新軍第九鎮多有疑忌,後接任兩江總督的張人駿對其態度更是變本加厲,徐紹楨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武昌起義爆發後,周邊省份紛紛獨立,但南京仍被清廷牢牢控制。1911年11月4日徐紹楨毅然率軍起義,投向革命,後起義失敗,徐紹楨退往鎮江。
1911年11月13日,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共同組織聯軍1萬多人,推徐紹楨為總指揮,決定共同攻打南京。此時,漢口、漢陽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占,革命形勢一度動盪,能否擊潰南京城內2萬清軍,占領南京,不僅關係著江蘇戰局的發展,而且關係著革命形勢的整體走向。
11月24日,徐紹楨率軍攻城,12月2日成功攻克南京。這一勝利極大鼓舞了革命軍士氣,鞏固了長江以南的革命地區,扭轉了先前的不利情勢。南京之戰結束,南北對峙之局形成。孫中山盛讚徐紹楨,稱他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命徐紹楨為南京衛戍總督,並以八厘公債(共100萬元)獎勵徐紹楨。徐紹楨以1萬元為女子北伐結束費,1.4萬元為《民立報》補助費,其餘一概交還,堅決不受。他還將南京的住宅獻給國家,以清廉自勉。
南北和談後,袁世凱竊得革命果實,對徐紹楨多方拉攏,徐紹楨始終不為所動。後來,袁世凱稱帝陰謀暴露,徐紹楨辭職以示抗議,袁世凱竟派刺客前去行刺。徐紹楨被迫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凱病死才回國。
1917年7月,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徐紹楨應孫之請南下,任廣州衛戍總司令兼陸軍部練兵處督辦。
1920年,孫中山任命徐紹楨為兩廣各路招討軍總司令,7月徐紹楨率千餘“救國軍”攻打廣州,掀起討桂序幕,後與粵軍協力將桂系軍閥趕出廣州。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徐紹楨為總統府參軍長。
1922年,陳炯明叛亂後,孫中山任徐紹楨為廣東省長。1923年5月,又調任大本營內政部長。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徐紹楨因病隱居上海,再不問政事。
1936年9月13日,徐紹楨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