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紹唐

簡介

他刻苦用功,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修滿了高中學分,1930年的上半年提前進入暨南大學師資科的史地組讀大學。當時暨南大學是上海文科最強的大學,我國著名學者夏衍(沈端先)、周谷城、盛敘功、廖世承、余楠秋、顧仲彝等人都同在此授課,教學師資力量雄厚。褚紹唐得以師從很多名師,大受裨益。當時正處於三十年代初,是我國新教育運動蓬勃興起的時期,褚紹唐不僅系統學習了地理學和歷史學知識,而且師從張耀翔、陳科美、謝循初、廖世承、舒新城等當時已嶄露頭角的中華教育界名入學習“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等教育學”、“中國教育史”等新興教育類科目。
在大學讀書的第三學年(1932年),因經濟困難,褚紹唐向校方申請在暨南大學附中講授地理課程,半工半讀,以解決求學費用,一開始為每周6個鐘頭的兼課老師。到1933年9月,校方聘他為專職的地理教員,講授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每周授課14個小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褚紹唐開始了他長達六十年的地理教育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工作。
從三十年代開始,褚紹唐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初涉教壇

(19321937)
三十年代初期是我國地理教育事業一段蓬勃發展時期。“得力於許多受過國內外地理學專家、教授的倡導與參與,在發展地理教育事業的同時,呈現地理思想蓬勃興起的大好形勢””。在這一時期,我國首次頒布並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中國小地理課程標準),當時分別由張其昀(國小)和胡煥庸(中學)執筆,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許壽裳、周光綽等人審查,該(標準)規定了國中“地理課程占三學年,每周二小時’,e;高中各年級每年均為2課時,分別講授本國地理外國地理,及自然地理,為高中普通科必修”。課時比重占總課時的6%一6.5%①,“其課時設定之多,份量之重,是中國地理教育史上所僅見的”。其次,各種新編地理教科書大量湧現,“此時期各地大小書局出版之教科書,如風起雲湧,編纂體式又出奇而競勝”⑥。“所印發數之多,為中國小地理史之最”⑦。不僅如此,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地理教育刊物蓬勃興起時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地理教育性質的雜誌從無到有,幾年之內創辦了近十種:如中央大學地理系(今南京大學前身)創辦的“從促進中學地理教育為旨趣”的(地理雜誌)(1928年創刊),後又改名<方誌);1936年,由竺可楨等人倡儀創刊的<地理教育);1936年,北京師範大學組織地理教學研究會創刊的(地理教學)等等。此外還有北京中國地學會的<地學雜誌),上海中華地學會的(地學季刊),中山大學的<地理學季刊)都刊有地理教學的文章。地理學家與普通地理教師都紛紛各抒已見,各種研究的觀點涉及地理教育的各個方面。如竺可楨的“中央大學地學系之前途”、張其昀的“地理與大學教育”、胡煥庸的“地理教室之設備”、黃國璋的“地圖之研究”、吳永成的‘‘高中地理教材之討論”、褚紹唐的“中學本國地理教材之改造”、顧頡剛的“地理教學與民族觀念”、丁紹桓的“學生學習地理的途徑”、沈思嶼的“中學地理實習之方法”、李海晨的“地形與氣候”、李燕昌的“趣味地理”等等,近100多篇,占了從民初到解放前的論文總量的60%左右。這些論述的發表對當時的地理教育,尤其是中等地理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1936年,竺可楨等人倡導並成立了“中國地理教育研究會”,意味著地理教育發展到達了三十年代的鼎盛時期。
褚紹唐的地理教育實踐和地理教育理論研究同這一歷史階段的發展是同步的。他於1930年進入暨大史地科學習,1932年初執地理課教鞭,當年即在《地學季刊》上發表第一篇研究論文“國中地理教學的兩大原則”,由此開始了他地理教學和地理教育理論研究生涯。從1932年起,他一邊從事中學地理教學,一邊不斷進行地理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在《地學季刊》、《地理教育》、《教與學》等重要地理教育研究雜誌上,相繼發表了“國中地理教學的兩大原則”、“中國都市之地理因素”、“地理學科設備與作業”、“中學地理教學法述要”、“中學地理教學目標的研究”、“中國本國地理教材之改造”等,共近十萬字的學術論文。同時利用業餘時間,褚紹唐還結合地理教學實踐編著了六本地理書刊和教材:《地理學習法》、《國中本國地理教科書》(四冊)《中國地理概要》,約計六十多萬字,當時已在我國的地理教育界嶄露頭角。1933年-1937年褚紹唐還擔任了中華地學會的委員兼幹事(秘書)具體負責學會的工作。

成熟階段

(19371949)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對上海發動進攻,戰亂開始。各大中國小停課。到37年10月,他受盛敘功的邀請,離開上海南下去廣東襄勤大學當助教。學校未能開學。他只得又匆匆返回家鄉江蘇宜興,1938年他曾在當地的一個農村中學教書。
1939年1月,褚紹唐才重回上海,當時,由於生活困難,他同時在暨南大學附中、揚州中學和曉光中學三個中學講授地理課程。每天要授課6—8節,每周授課時數最多達48個小時。這樣高強度的中學地理教課,持續了大約整整十年,這對於現時的中學地理教師來講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直到1948年全中國解放前夕,他還兼任暨南大學史地系的講師。
這近十年的時間也是褚紹唐中學地理教學實踐活動的成熟階段。為了克服地理教學中缺乏直觀教具的困難,在這十年的地理教學中,褚紹唐還練就了一手繪畫黑板略圖,他能勾勒出中國各省區以及世界上任一地區或國家的輪廓,在收集地理資料、自編教材、自繪略圖等一系列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褚紹唐一方面進一步充實了自己的地理知識,廣泛學習,尤其是針對當時的地圖學研究薄弱,教學中地圖知識比較缺乏的情況,他翻譯完成了英文《地圖投影法》一書,潛心專研了現代地圖學;另一方面,他積累了豐富的中學地理教學的實踐經驗,並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教學風格。比如,在中國地理的教學中他改變了當時過於繁瑣枯燥的分省教學,採用了突出地理特徵的分區教學;在世界地理的教學中往往結合當時的時事,聯繫地理知識有次序進行講授,這些方式方法,不僅有利於知識的掌握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國著名作家袁鷹是褚紹唐當時的學生之一,他曾在“教師節想老師”一文中對諸先生當年的教學進行了部分的追憶:“我們還懷念地理老師褚紹唐先生。我高中三年的地理課,都是紹唐先生教的。因此對他和藹可親的態度悠揚有致的宜興口音,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教學,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志趣。我至今還能記住的地理知識和解放前居然能在一個中學裡教了全校六個班級的全部地理課,應該是紹唐先生當年教導之功”。
縱觀褚紹唐的整個地理教育實踐過程,從1939年到1949年的中學地理教學活動是他後期理論研究的最主要的實踐基礎,這對其地理教育思想理論的起源和理論內容的構建是極具影響的。在地理教學的實踐中他更明確的認識了理論的重要,“地理教學活動是有規律的”,而且“教學法的研究,不僅就學科的任務來看是必要的,就教學過程的特點來說也是必要的。”。
這一時期受時局的影響,地理教育類的刊物幾乎全部被迫停辦,地理教育的理論研究也因此幾乎是完全停滯。在這種情況之下,褚紹唐那時的學術研究也陷入低谷,僅完成了前面提到的《地圖投影法》一書的翻譯出版。

深人探索階段

(19491966)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整個教育事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一直到教育革命的開始,1949年到1957年是新中國地理教育事業的“興旺時期”。興旺的標誌是:
①已經以馬列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地理教育問題,從而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大為提高。②中學地理課程體系,呈現了全新面貌。1953年新中國的第一部《中國小地理教學大綱》擬定,同時根據這一教學大綱,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訂全國統一的中國小地理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等。地理教學所必需的各種地圖、教具也是從無到有,全國有多處地方供應。當時規定中國小地理課時多達16課時(國小五、六年級每周2課時,初一上自然地理,每周3課時;初二世界地理,每周2課時;初三中國地理,每周3課時;高一中國經濟地理,每周2課時;高二世界經濟地理,每周2課時)。③新中國的地理教育的理論研究也開始了較長足地發展。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資料室編的《中國小教學論文索引》,在1949—1957年間,中國小地理教學論文有332篇。
1957年以後,我國開始了“教育革命”,根據1958年中央作出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地理課程內容被大量削減,每周課時量減少到7課時,地理教育開始逐漸萎縮,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情形也沒什麼好轉。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地理教育更是跌入了最低谷,全國中國小一度停開地理課程。
這一階段中,1951年國家教育部所屬的華東師範大學成立,設立了地理系。褚紹唐先被聘為地理系講師,先後擔任“地圖學”、“地理教學法”和“世界地理”的教學工作。從這時起,直到1966年,在近十五年的時間內,在較好的地理教育的大環境下,褚紹唐教育實踐活動轉入了系統化的理論研究,進入了地理教育理論研究的高峰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業績,成為新中國地理教育界有影響的學者。這一時期,他有主要業績有以下幾項:
1.《新中國地理》問世
《新中國地理》一書近三十萬字,是褚紹唐五十代的重要學術成果之一,該著作完成於1950年夏,於1951、1952、1954年先後三次再版。1953年被前蘇聯的外文出版社選中,翻譯出版了該書的俄文譯本,當時(新中國地理)成為我國最早被外文翻譯的新中國地理書籍,蘇聯著名地理學家岡新還特為譯本作序,蘇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副所長沙伊奇柯夫博士在《真理報》上(1953年12月20日)作專文介紹,1957年該書又由日本古今書院的田中啟爾主編,森下修一翻譯,出版發行了日文版本。
《新中國地理》是褚紹唐先生近二十年的地理教學實踐的結晶,與解放前的各種舊的地理書籍相比,無論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編寫的體系上,還是在編寫的內容和方法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從而在當時廣為流傳。
首先,該書對中國區域地理部分進行了一種新的較為科學與合理的區域劃分。早在初涉教壇時,褚紹唐就有感於各種中學中國地事教科書往往在分區部分劃分得不很合理:或則分區太多,一個省一個省講,過於繁瑣,將地理事象割裂;或則分區太少,使得一個分區內的差別性仍很大,這都很不利於學生掌握主要的地理特徵。針對這種情況,褚紹唐在《新中國地理》一書中將中國地理分成十二個區:(一)黃河下流(游)區,(二)長江下流(游)區,(三)長江中流(游)區,(四)東南丘陵區,(五)兩廣丘陵區,(六)雲貴高原區,(七)秦嶺四川區,(八)黃土高原區,(九)東北地區(十)北部高原區,(十一)新疆地區,(十二)青藏高原區。褚紹唐的這種中國地理教材分區方法和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其次,《新中國地理)創造性地運用了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徵作為論述的小標題,一改枯燥的地理八股模式。比如在東北地區一章中,以“中蘇橋樑”為標題來講述東北的區位,以“表里山河”為標題來講述東北地形,以“分散的水系”為標題來講述東北水系,都十分的生動鮮明。既突出了重點內容、重要特徵,教材又不顯得沉悶,而且更易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使該本著作問世之後即受到了國內外讀者廣泛的歡迎。
另外,在《新中國地理》一書中褚紹唐充分地利用了地理圖象圖表來進行直觀描述,大受當時的地理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在400多頁的《新中國地理》一書中共附各類地圖(地形圖、水系圖、地質礦產圖、交通圖等)81幅,各類表格(氣候記錄表、礦產儲量表、水系分布表等等)20幅,平均四頁不到就有一幅圖表,該書充分注意了地理內容的直觀性,這在五十年代初的各種地理書籍中是少見的。
綜合(新中國地理)的這三個主要特徵,我們也可以看出,褚紹唐多年的、紮實地理教育教學實踐是這一部富有特色的《新中國地理》的基礎。
2.參與制訂新中國第一個地理教學大綱
1956年新中國頒布實行了第一個《中國小地理教學大綱》。該《大綱》明確地指出了新中國中國小地理教育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規定了地理課程的設定、課時安排,並且詳盡的規範了地理教學和教材內容,特別是對地理教學教授的方法、課外活動的設計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和要求。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關於地理教育的法令性的檔案,負責指導全國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以內,這一教學大綱的出台成為新中國地理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標誌和保證。以這一教學大綱為指導,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在全中國有條不紊地迅速開展,使我國中等地理教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成為中國小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基礎課程之一。這一《中國小地理教學大綱》以其高度的科學性和理論性成為新中國地理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褚紹唐為大綱制定的成員之一,參與了大綱制定的主體工作,“1953年3月至6月,教育部邀請專家、教師、研究制訂新中國第一套中國小各科教學大綱(草案)。參加地理科的有郭敬輝、褚紹唐、陳爾壽。”當時還請北京師院的褚亞平和北京師大的王鈞衡兩位地理教學研究專家一起參與討論。那時褚紹唐在上海華東師大擔任《地理教學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出版發行了影響廣泛的《新中國地理》一書,並發表了大量地理教育教學的研究論文,已是中國地理教育界頗有影響的名家。在《中國小地理教學大綱》的制定中,他和陳爾壽等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集中力量一起埋頭工作了近三個月的時間,對大綱所規定的地理教育目的任務、課程課時的設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地理教學的方法等等,進行了深入地討論和研究。初稿拿出後,又廣泛地徵求地理教育各界人士的意見,不斷地進行了修訂,歷經三年,直到1956年根據大綱而編定的中國小地理教材編寫出版以後才正式頒布實行。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地理教學大綱的主要制定者之一,這一《大綱》的完成,進一步奠定了褚紹唐在新中國地理教育界的地位。
3.發表大量學術論文
在1949年到1966年這一段時期,褚紹唐發表了大約十多萬字的地理教育教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在某種程度上已形成了他的地理教育理論體系基本框架。比較重要的學術文章有,“鞏固性原則在地理教學中的套用”、“怎樣使學生獲得牢固的地圖知識”、“怎樣提高中學生地理知識質量”、“我對十年來中學地理教學成就的體會”。“我對中學地理教學目的、任務的意見”、“對提高中國地理教學質量的幾點意見”、“改進課堂教學法,提高綜合課教學質量”、“改進複習方法,提高複習課的質量”、“試談地理教學法的對象、任務和研究方法”、“試談啟發式教授法在地理教學中套用”等等。這些理論研究和論述在廣大的中等地理教育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時期他論述的理論性和科學性較解放前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在地理教育理論研究上也比較突出的還有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的王鈞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田世英、陳爾壽,以及北京師院的褚亞平等。尤其是王鈞衡,他也發表了大量的地理教育教學方面的學術論文,主要有:“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矛盾及其解決途徑的探討”、“教好地名和地理述語的方法及其理論根據”、“科學性、思想性兩原則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系統原則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直觀原則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等等。在當時的地理教育界褚紹唐和王鈞衡兩人有“南褚北王”之稱。此外褚亞平的論文有“中學地理教學的特點”和“中學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和精講多練問題”,曹琦的論文有“地理特徵的教法研究”等,這些地理教育專家的辛勤努力,把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理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從而大大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時期,中學的地理課堂教學方法多樣,授課類型生動活潑,地理課外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地理教育事業處於一個“興旺發達時期”。由此我們也可以充分看出一點:如果沒有充分的理論研究為基礎,企圖獲得地理教育實踐的蓬勃發展是不可能的,地理教育理論和發展與實踐活動歷來是相輔相成的。
4.主編《地理教學叢刊》
1958年褚紹唐調至上海師範學院地理系,初任地理科主任,後任地理系副主任。五十年代末,經過近十年的建設,我國中國小教師隊伍逐步壯大,已經在全國範圍形成一個逐漸穩定的地理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的隊伍。然而在建國後,可以進行地理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發表的雜誌,只有一本《地理知識》,但僅設有一個相關的“地理教學”欄目,廣大的普通的地理教育的工作者還沒有一個可以進行廣泛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園地。
為了促進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加強地理教學經驗的互相交流和地理教學問題的討論,從而也推動地理教育的繼續發展,在1959年的9月褚紹唐以上海師院為基地,會同當時上海教育學院的黃杰民等人,開始著手組稿,編輯面向廣大基層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地理教學叢刊)。關於其確切的辦刊宗旨,褚紹唐在前言中予以說明:“地理教學叢刊的主要內容,是交流教學經驗,分析地理教材,討論教學問題和介紹課外活動的經驗。”“刊出的經驗和意見都是作者自己在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以達到為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而服務的要求。”
《地理教學叢刊》從1959年到1963年共發行了六輯,刊登地理教學論文上百篇。每一輯一般都有一個中心論題進行集中地討論。比如1963年全國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是加強中國小的雙基教學,叢刊的63年第一輯即刊登了褚亞平的“中學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和精講多練問題”,余養祥的“談談加強地理教學的‘雙基’問題”、王維屏的“中學地理基礎知識問題的初步探討”等十多篇相關的文章,進行了相對集中和及時的專題討論。叢刊稿件來源遍及全國的各個地區,作者大部分是地理教育事業的一線工作者。如上海市的著名地理教師張景新曾在(叢刊)上發表過兩篇論文“我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體會”(1959年,第一輯)和“談分國地理教材處理”(1963年,第一輯);南京的夏光浩老師發表了“十年來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的體會”(1959年,第一輯)和“我是怎樣進行鄉土地理教學的”(1960年,第二輯);山東博興第一中學的謝文治老師發表了“我們是怎樣製造中國地形模型的”(1959年,第二輯)等等。另外,一些著名的地理學家也曾投文此刊,發表一些有助於中學地理教學實踐的地理科學類文章,幫助地理教師提高地理科學水平,如在1959年第二輯、1960年第一輯和1963年第一輯三期叢刊中有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寫作的“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和特徵”、“蘇聯人民是怎樣改造自然的”、“世界洋流”等。金祖孟在叢刊上發表過“關於初一地理課本前兩章幾段天文教材的解釋和補充”等等。
《地理教學叢刊》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專門的地理教育類刊物,彌補了當時地理教育刊物發行的空缺,並以其新穎的辦刊宗旨開闢了地理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在地理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在1963年後,因中學地理課縮減而停刊。1980年褚紹唐又著手又籌備復刊,改辦為《地理教學》雜誌,(1989年被定為中國地理教育研究會會刊)完全繼續承了當時《地理教學叢刊》的辦刊宗旨和方針,所以《地理教學叢刊》一直被視作《地理教學》的前身,在中國地理教育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也是褚紹唐對地理教育事業的貢獻之一。
5.探索與研究高師地理教學法課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高等地理教育在原有的基礎上也開始了較快的發展。1956年一1957年度,高等學校地理專業學生達6700人以上,是1949年的12倍;教學人員(包括教授、講師、教員、助教)共有900人以上,比1949年約增加5倍。雖然其中有9個師範大學和19個師範學院和7個師範專科學校設定了地理系或地理科,但從這些院校的課程設定來看,大都設有地理教學法課程。
1953年褚紹唐在華東師大地理系開設了“地理教學法”課,專門講授地理教學的基礎理論和方式方法。這時候我國的地理教學法教材研究才剛剛起步,雖然各類教育刊物也先後刊登了不少的地理教學研究的文章,而且引進了蘇聯的地理教學法的不少研究內容,但很多論述都還相當的分散,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內容體系,連對地理教學法課程的名稱也有著爭議,60年代,由於有些人片面理解地理教學法學科的名稱,誤認為地理教學法就是研究地理教學方法,不夠全面,並認為地理教材分析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要體現在學科名稱中,所以一度將“地理教學法”改稱為“地理教材教法”,所講授的內容異同並存,沒有相對統一的教材體系。為了講授課程,褚紹唐開始自己著手編寫“地理教學法”教學講義,由此展開了他對地理教學法理論的系統研究。
1963年,在已近十多年的地理教學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褚紹唐發表了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試談地理教學法的對象、任務和研究方法”,文章主要探討了三個基本問題:①為什麼要重視地理教學法的研究?②地理教學法的性質、對象和任務是什麼?③怎樣進行地理教學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地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一方面固然是和教師的知識水平相關,另一方面也和教學方法的善於運用與否有很大關係”,“地理教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怎樣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目的;怎樣組織教材進行講解,並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應採用哪些方法,講清基本概念;在講授知識過程中怎樣貫徹思想教育,以及怎樣鞏固學生的知識,並養成熟練的技巧等。”褚紹唐尤其著重強調了地理教學法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也許有人講,不懂教學法也能教書。這種見解是不全面的事實上,即使有的教師不研究教學法,也能上課教書,但他多少也繼承了前人的經驗,曾經歷過許多次的失吸取了教訓,實際上也是受了教學法的鍛鍊”。
對於地理教學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褚紹唐也在這一篇文章中給予了明確的說明。他認為地理教學法是一門教育科學,它的研究內容包括:①研究有關學校地理的一般問題,如學校地理的發展簡史、地理教學的目的任務、各年級地理課程的內容和教學大綱等。②研究關於地理教學的一般原理和原則。③研究地理教學的各種方法。④地理課的組織及其進行。如地理課的類型和結構、教科書和參考資料的運用、怎樣制訂學期工作計畫和課時計畫、怎樣進行地理課的分析和評議、怎樣進行複習和成績考核。⑤關於地理課外活動的組織及進行。⑥關於各年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簡而言之,是應當“找出它(地理學科)的規律,並以這些規律為基礎,按照國家對青年一代的教養和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找尋途徑,以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關於怎樣進行地理教學法的研究,褚紹唐認為:①必須具備有關的基礎知識。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這是地理教學思想和方法論的思想理論基礎;其次地理專業知識;再次是地理教學的理論和方法與教育學、心理學等密切相關;其四是地理教學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②必須善於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包括教材分析,經驗總結,進行聽課分析,試卷分析,進行實驗,綜合整理。③進行研究應確定三個步驟:確定研究題目,擬定研究計畫;廣泛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匯總資料進行整理。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褚紹唐對於高師地理教學法的研究已經相當詳盡和深入,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並已初步形成了其地理教育思想的雛形。
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給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災難。中國小地理課程在這十年期間,一度停開,地理教育工作遭到了極大的摧殘和破壞。人教社編輯出版的各科教材被批為“封資修大雜燴”,地理科目也被冠以“地理無用”的帽子。許多從事地理教育工作的專家學者,也大都境遇不良,田世英、陳爾壽等人都受到冤屈。1969年褚紹唐也被分配到地理系的資料室整理文獻,離開了地理教學和研究崗位。
以褚紹唐一貫的務實精神,在資料室的幾年也沒有白白浪費時間。一方面,他通過接觸大量外國文獻、熟悉了各種外文資料;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外文資料的翻譯。在這期間他翻譯了《法國區域經濟地理》、《蘇聯遠東區》兩部共五十多萬字的譯著,主編了4冊《河口海岸譯叢》,約40多萬字近五十篇論述。

構建體系

(19761989)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的科教事業開始全面恢復,中國小地理教育也隨之開始振興。首先是1977年中學教育恢復設定國中地理課程,同年聯考恢復,地理也被定為文科聯考科目之一。人教社陸續調回原有的地理編輯人員陳爾壽等人,開始了地理新教材和新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地理教學大綱》的編寫工作;1978年1月公布實行新大綱;1979年在地理教育專家和地理科學家的強烈呼呼籲和不懈努力下,高中地理程也得到恢復。
1981年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在長春成立。研究會“以中等學校地理教學為研究重點,兼顧國小地理教學研究,以地理教學法學科為研究系統,理論與套用並重,開展地理教學研究工作,促進地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會選舉出首屆理事40名。張子楨為理事長,褚紹唐、褚亞平、陳爾壽、徐建濱為副理事長,秘書長由褚亞平兼任。中國地理教育學會的成立,標誌著地理教育事業開始全面走向振興,地理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褚紹唐1979年以後又恢復了“地理教學法”課程的講授,並任地理教學教研室主任。1980年又被選任為我國第一位地理教育學碩士導師,在華東師大地理系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地理教育碩士點,同年9月通過考試錄取了首位地理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從此到1989年為止,褚紹唐先後培養了6名地理教育學研究生,協助培養了多名其它院校的地理教育碩士生。從1979年到1989年這一段時間是褚紹唐的地理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又一個碩果纍纍的時期,基本構建完成了其地理教育理論體系。
1.撰寫地理教育理論專著
八十年代初,褚紹唐著作完成了《地理教學法》一書,1982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前言中,褚先生有這樣一段回顧:“由於教學的需要,作者在1964年時曾在多年教學的基礎上,完成本書的初稿。以後由於十年動亂的影響,工作被迫停頓,1980年時曾將這本初稿,結合我國當前中國小地理課程的實際以及國內外教學的新形勢進行了部分修改……這次又再行整理,“辛苦遭逢起一經”,這一段敘述也反映出了本書是地理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的高度結合的理論論著,是褚紹唐五十年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珍貴結晶。該著在地理教育理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新中國地理教育實踐和理論發展的重大成果。
本書共分八個章節:緒論——地理教學法的對象、任務研究方法;第一章:學校地理的發展過程;第二章:中學地理教學的目的、任務和課程的主要內容;第三章:地理教學的一般原理;第四章:地理教學與學生智力發展;第五章:地圖和直觀教具的運用;第六章: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第七章;中學地理課外活動。全書共三十多萬字,除了第四章由孫大文等人編寫外,其餘所有章節都由褚紹唐一人撰寫。整個內容和體系完整詳盡,回答了關於地理教育和教學大部分基本問題,包括地理教育的課程設定研究,地理教育目的研究,地理教學的原則、方法和教學過程和地理教學手段和設備的研究等等。這本地理教育理論書籍的完成,意味著褚紹唐地理教育思想體系的形成。
2.籌辦地理教育刊物
1979年褚紹唐恢復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後,懷著對地理教育事業的熱忱,又積極開始了《地理教學叢刊》的復刊工作。1979年冬天籌備,1980年九月正式刊出,更名為《地理教學》,由叢刊(不定期出版)改為期刊(開始為季刊,後擴為雙月刊)。《地理教學》雜誌承襲了《地理教學叢刊》的辦刊宗旨:繼續探討地理教學理論改革的方向以及交流廣大中學地理教師們的教學經驗,為廣大的中國小地理教師服務,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此基礎上,結合當時的形勢和地理教育發展的實際,褚紹唐又明確的提出了《地理教學》辦刊的三大方針:①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一方面提供同教學有關地理基礎知識,同時也適當介紹國內外地理科學發展和研究新成就,以提高廣大教師的業務水平。②貫徹為地理教學服務的方針,提供教學方面的有關資料,以期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並且把這方面的內容確定為刊物的主體內容,設定“專題介紹(地理縱橫)”“高中地理”“國中地理”“教學研究”“複習和輔導”“教海拾貝”、“資料集錦”等欄目,並力求重視理論與實際並重的方向。③堅持信息交流和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方針。不斷介紹國外地理學和地理教育和發展趨向和動態,特設“國外地理教育之窗”專欄。這三大方針可以說是褚紹唐對地理教育研究刊物的極富創造性的構想,也是他對我國地理教育事業拳拳之心的珍貴產物。
在這三大方針的指引下《地理教學》雜誌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1984年由郵局統一向全國發行;1986年該刊被批准為對國外發行的刊物,1989年經中國教育學會批准定為全國地理教育研究會的會刊,2000年起此刊物已改為月刊。
褚紹唐籌辦並擔任《地理教學》的主編工作一直從80年到96年,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勞動,為地理教育的理論和教學實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3.指導地理教育學碩士研究生
褚紹唐在八十年代恢復地理教育工作之後,身兼數任。不僅擔當本科的地理教學法的教學工作,《地理教學》的主編,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開始培養地理教育碩士研究生。從1980—1988年褚紹唐共帶了六名地理教育學的碩士,分別指導完成了“在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智慧型的研究”(陳澄)、“地理教材文字表述方法的研究”(王肇和)、“學校地理教材智力結構的研究”(陳勝慶)、“論鄉土地理教育”(張亞南)、“中學生地理學習心理的研究”(夏志芳)、“關於地理考試標準化的研究”(范玲玲)等六篇地理教學研究論文。這些80年代的地理教育碩士論文,“不論在研究所取得的結論方面,還是在論文涉及的問題方面,或在探討觀點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引人注目之處,對地理教育教學的認識和實踐都具有指導意義和深化作用。”褚紹唐指導下完成這些地理教育碩士論文,也是反映了褚紹唐地理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
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褚先生在歷史地理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績,發表了很多歷史地理著作:《徐霞客遊記》、《徐霞客旅行路線考察圖集》、《徐霞客遊記選注》、《上海歷史地理》、“徐霞客在人文地理學上的貢獻”、“歷史時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變遷”、“崇明島的變遷”、“沈括在自然地理學上的貢獻”等等,尤因其在徐霞客研究方面的資深造詣,成為全國聞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和徐霞客研究學者之一。85年起他就又擔任了華東師大地理系歷史地理研究生導師。
4.主持編寫上海發達地區版中學地理教材
1988年開始,上海市教育局按照全國的統一安排,為了適應全國各個地區發展的不同水平,組織編寫一套適應全國較發達地區教育需要的中國小各科教材。關於中學地理教材編寫組,當時由華東師大地理系及徐匯區教育學院地理組共同負責,由褚紹唐任主編,陳澄及衛傑文任副主編。這套教材經過了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先起草了編寫方案及各年級教材的與大綱,以及九年義務制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然後分組編寫各年地理教材,這套教材於1991—93年間先後出版,提供上海地區中國小套用。按照改革方案,規定六年級(國中起始班)開設自然地理1課時,七年級開設世界地理2課時,八年年設中國地理2課時,高二年級設地理課2課時。這套教材的基本特點是加強了教學的目的性,加強了基本技能和智力的培養,加強教材的直觀性,圖文並茂,色彩鮮明,裝幀精美,六年級自然地理教材並用采色印刷,其它年級課本也採用套色印刷,刷新了舊時課本的黑白印製枯燥乏味的風格,受到教育界一致的好評。
綜觀褚紹唐一生的歷程和業績,他淡泊名利,六十年里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傾其心血,無論在教學實踐上還是地理教育理論研究上都成績顯莉,為我國中等地理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文認為深刻探尋褚紹唐先生一生所走過的歷程,一定會給我廣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學術界人士帶來更多的啟示和思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