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梆子戲

徐州梆子戲

徐州梆子戲,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當地民眾又稱為“大戲”。已流行於江蘇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江蘇省代表性劇種之一。

信息

徐州梆子戲Ⅳ-7
徐州梆子戲《三斷胭脂案》徐州梆子戲《三斷胭脂案》

簡介

徐州梆子戲,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當地民眾又稱為“大戲”。

已流行於江蘇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江蘇省代表性劇種之一。

概況

徐州梆子起源很早,《徐州府志》及豐縣、沛縣、銅山縣、睢寧縣、邳縣縣誌以及許多家譜中均有陝西、山西人在明朝以後大批遷居徐州一帶的記載。徐州梆子則是通過當時官員遷調、商貿流通、義軍轉戰、災民流奔等渠道,將傳入江蘇北部徐州的陝西、山西梆子與蘇北民歌小調、雜耍曲藝、說唱藝術以及方言俚語、風俗民情相結合,再經過幾代徐州梆子戲藝人潛心打磨,形成了在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劇種。

最早有記載的徐州梆子班社有“蔣門”(蔣花架子)、“殷門”(殷鳳哲)以及“滕貢生班”、“戴金山班”等,“蔣門”的蔣雲霞江蘇省梆子劇團的著名演員)已是“蔣門”第六代傳人。

徐州梆子戲徐州梆子戲

戲劇特色

徐州梆子戲的表演在繼承中國古代戲曲載歌載舞傳統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儀式規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融於一體。表演以虛擬為主,虛實結合,強調感情真實,節奏強烈,程式上規範嚴謹,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樸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多採用“文戲武唱”,用大段唱腔來塑造人物,把劇情推向高潮。生旦淨醜分工更為精細,什麼樣的嗓音決定什麼行當,特別是黑、紅臉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壯、真假聲結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剛烈的藝術特色。

徐州梆子戲劇目以描寫重大歷史事件,反映政治、軍事鬥爭,表現英雄人物業績的正劇、悲劇最為突出,以征戰、袍帶戲為主,如“四大征”、“四大鍘”“新老十八本”等。徐州梆子戲的音樂屬板式化體,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為主,音樂曲牌豐富,約三百餘種。

聲腔主要由陝西、山西梆子衍化而來,在調式、旋律節奏以及語言音韻和演唱風格上,都體現了徐州方言介於中州語系與吳越語系之間,既有中原音韻的厚重,又有吳越音韻的輕柔之獨特風格,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以板式的變化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可分唱腔音樂、曲牌音樂、打擊樂三個部分。

梆子劇團

江蘇省梆子劇團於1950年成立以來,相繼產生了一大批民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劇目。

《華山情仇》於1996年在全國梆子戲劇種新劇目交流演出中獲唱腔設計獎和優秀組織獎;1999年,在第三屆江蘇省戲劇節中獲唱腔設計獎;2003年,榮獲首屆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金獎、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演員戲曲表演大賽金獎和優秀組織獎;1992年,江蘇梆子戲《打神告廟》、《李瓶兒》晉京演出,張虹一舉奪得第九屆梅花獎;2000年,江蘇梆子戲《華山情仇》晉京演出,燕凌一舉奪得第十八屆梅花獎。

2007年徐州梆子戲《三斷胭脂案》在江蘇省第五屆戲劇節上獲得一等獎。徐州地區西北部有多個梆子劇團,豐縣、沛縣、銅山縣都曾有自己的梆子專業劇團。2009年初,徐州梆子戲《三斷胭脂案》徐州市梆子劇團演出的大型現代梆子戲《桃花莊》,在南京舉行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上榮獲“創新劇目”獎,成為徐州市首次摘得世界戲劇節的國際性獎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