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見
徐三見,1973年畢業 於浙江美術學院,現為臨海市博物館研究員、館長,臨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台州市美術家協會顧問,臨海市文聯、社聯兼職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
吳山明
(著名國畫家,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導):
他的畫給我的印象,畫得很輕盈,用筆用墨,尤其對傳統的理解,是比較好的。我記得當時有些學生到我這裡來,我就說,三見畫得不錯。我講過這么一些話。這次看了這么大批的畫,我很感動,因為作為一個在基層做了很多組織工作,地方的美術研究工作,以及他自己的風格的研究,我覺得是比較不容易的。但徐三見是從中能夠脫穎而出,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一個是,對傳統的用筆用墨,徐三見的理解,我覺得是比較好的,這很不容易,特別是在下面,可以看到參照的東西相對較少,他對中國畫傳統的理解,能夠在自己的畫上體現出來,而且他自己建築了一個比較好的平台。二是,他在追求自己的一種理想,一種藝術的一些審美,我看出了他的想法,他能夠在畫上體現出來,畫花鳥畫的人很多很多,歷史上的大家也很多,現代的也很多,但是能夠從中找出自己的路,在我看來徐三見的潛力還是很充足的。三,他畫的東西,總體講題材還是比較豐富,意境還是比較多的,不守於某一方面的審美格局,儘量創造自己的東西。他還學習裝飾,工藝設計的理念也放到自己的畫裡面去,整個畫面比較積極,構圖比較舒暢,同時又有筆墨的深度,希望以後能堅持,發揮得更好,徐三見是非常有潛力的畫家,我期待著他更多的作品。
駱獻躍
(浙江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水彩畫家):
徐三見先生的畫出於傳統,長於傳統,大自然中的奇花異草、水光山色在其筆下凸顯有情有致,利落的用筆,清雅的用色,空靈的構圖,體現了徐三見先生的藝術才情。
歐陽希君
(文化部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徐三見先生長期從事文博、地方史研究及國畫創作。其作品傳統功力深厚,格調高雅,空靈清潤,,逸筆草草,醇厚朴茂,還帶有一絲絲的淡雅和清氣。是典型的文人畫風格。徐先生畫的畫是一種文人氣很重、很強的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畫種。他是書法家,花鳥畫作品得益於其書法,書與畫有機結合,體現了他本身的文化內涵與文人才情,我與很多收藏者一樣都很喜歡他的書畫,是非常有潛力的書畫家。
毛建波
(中國美院研究生處處長、教授、博士):
看了徐三見畫展以後,自己感觸還是蠻多的。當今時代畫花鳥畫如果想成功,確實很難。難度在於,需要在題材、章法、布局、筆墨等方面進行創新,但我自己覺得最大的難度是精神層面的創新,也就是說在花鳥畫的時代精神上面,能夠呈現出跟前面時代的或者說同時代人的差異性,特別是跟前面人的差異性。徐先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有了自己個人的風格面貌,包括個人的繪畫精神,這種精神更多表現在繪畫的“雅”跟“趣”上面。
徐先生是一個讀書人,可能自己也說自己的主業不在繪畫,平時由於自己工作的性質,讀了很多書,這種讀書的累積,就養成一種中國人所講的氣息,這種氣息通過畫面呈現出來,有了一種雅致、雅趣的氣韻,這應該說很難得的。
潘長臻
(中國美院老教授、中國水彩畫協會名譽會長):
我跟三見應該說有緣,為什麼這么說呢?40年前,就是1970年,大概也是我第一次去台州,就和徐三見有過關係,因為到台州去招生。那個時候的招生,大家就是推薦,推薦那些作品很多的。說實在話,因為我不是專業搞國畫的,他拿來的是國畫的一個條幅,畫的好像是山水,畫得怎么樣,我目 前印象當中作為作品來講很一般的,但是它給我一個印象,就是畫得很有靈氣。所以當時在招生的時候,不管我是不是畫國畫的,作為美術方面的專家參加這個招生會,我就果斷地拍板,我說這個學生應該要。現在看來,我這樣的一個決定是正確的,培養了徐三見,給臨海也做了貢獻。 我覺得他的筆墨傳統繼承得比較好;另一方面,他的畫很有情趣情調。
孔令偉
(中國美院副教授、博士):
這次展覽徐先生作品對主辦方來講是一次回放,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講是初次相識。在此我首先向主辦方美術報和范老師表示感謝,它給我們年輕人提供了一次認識老先生、向老先生學習的機會,非常感謝。
在我的感覺中,徐老師身上有雙重的身份,一個是學者,第二個身份是畫家、藝術家。我看了他寫的一些文章,都是在很重要的刊物上發表。他既做史學的研究,又做地方志的研究、文物的研究。
我覺得他的作品是這樣的,作品從畫面來看非常完整、非常飽滿。這是作品本身透露出來的信息,非常的整體,非常的充實,每一個小幅,情感是充實的。這是一個感受,從形式上的感受。另外一個,從透露出來的情趣、情懷、情感來看,是一種非常平淡的、散淡的一種情懷。這是我對作品的簡單直觀感受。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難得的學者型的畫家,最難得的是他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
吳曉明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及書畫鑑定學博士):
徐三見老師是我的老鄉,也是前輩。由於各種原因以前沒有直接跟他學習繪畫,跟他認識可能也比較晚。記得我還通過了親戚邀請了徐三見老師,還有其他幾位臨海的書法家一起搞了一個雅集,進一步認識了徐三見老師繪畫的成就。
金石在我們地方的文化當中,影響是非常大的。徐老師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是深入的,作為一個晚輩,我提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意見:如果在徐老師的繪畫裡面,金石這樣一種精神如果能夠體現得更充分,展開得更加廣闊、深入,那么某種意義上,繪畫就會有更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潘嘉來(人民美術出版社特約主編):
當今時代很多人在講書畫要創新,我覺得繼承比創新更重要。就是說,自然科學可能是強調創新,可以強調變化,但是人文科學是要漸變的,要慢慢來,不要著急。剛才看了徐老師的畫展,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跟今天的氣候一樣。
金心明(浙江省群藝館視覺藝術中心主任):
剛才進到展廳裡面,這么多作品看下來,我有兩個感受:第一,感性的東西跟理性的東西結合得非常好。感性的東西,像上面的一張玉蘭花,畫得特別好,是橫過來畫的,不是常規方式畫的,處理上完全不一樣,這種玉帛之氣在畫面裡面還是能感受到的。從他做的成分也能看出來,有些畫面在布局、設計、製作等方面,包括一些石頭的處理跟花的處理與對比上,這一點其他花鳥畫家很少去關注這個方面的。而且徐三見有點打破山水花鳥人物它們這些的界限的,所以處理起來手法更多一些,從中我也能夠感覺到裡面一種理性的東西。再一個,他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很獨立。它們有點雜,我覺得這個“雜”,恰恰反映了他這種心,就是由心生出來的東西,就是你想到什麼就畫什麼,沒有太多顧忌,沒有去走一條很刻意的路,所以我覺得很獨立,從他的作品裡面可以感受到文化人特有的一種獨立性、思考性。
趙幼強(浙江省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研究員、中國美院兼職教授):
我跟徐三見是非常有緣的,20年前他給我看的作品,當時我也有點印象,覺得功夫不是很深。今天,他的畫刺激了我的眼光,這也就證明他從繪畫的形式到繪畫的內容,或者他的用筆用墨,我都感覺到他的功力是非常紮實,給我很深的印象,他作品經營得非常周密,有點像潘天壽。
王平(美術報社副總編):
徐老師畫中的長處,我覺得較突出的,是畫中有一種奇異之氣,另外還有文雅之氣。中國人對書畫藝術是講品位的,以前講“五氣”,比如講廟堂氣、金石氣、山林氣,而不希望畫有市井氣、江湖氣。像徐老師這樣在地方上、在二線城市與相對比較閉塞的地方,能夠保持這樣一種品位,能夠有這種氣息存在,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們往往看到有些二線城市的畫家,畫得很熟,但卻很俗氣。
徐三見先生的畫還有自己的真性情,畫出了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心情來畫,這樣就有一種淡然處事的態度與情懷,這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作為一個真藝術家應該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