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經濟危機

後經濟危機時代呈現三大特徵:美國經濟去虛擬化、國際金融去槓桿化、世界經濟去全球化。 世界經濟患上了大危機的“後遺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盪;西方經濟低迷,債務、貨幣、銀行等問題叢生。為擺脫困境,已開發國家利用主導或優勢地位,通過低利率、弱貨幣、“量化寬鬆”等政策轉嫁危機;新興經濟體總體經濟成長態勢穩定,但遭遇國際熱錢狙擊,貨幣升值和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已開發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冷熱不均、冰火兩重天,導致國際經濟合作與政策協調更加困難。這些於2010年集中呈現的經濟亂象,在2011年仍將持續。

美國經濟去虛擬化

經濟虛擬化主要是指經濟金融化。所謂經濟金融化,是指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信貸等廣義的金融業在一個經濟體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並對該經濟體的經濟、政治等產生深刻影響。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金融化日益明顯,經濟關係日益金融關係化(如債權與債務),社會資產日益金融化,尤其是融資非中介化、證券化。80年代初,已開發國家的股市市值與其GDP基本相當,2010年其股市市值已普遍是GDP的3倍以上。近20年來全球GDP增長速度平均不到4%,全球貿易的增速平均為6%,但是全球資本的增速是14%。

在日趨虛擬化的世界經濟中,美國的虛擬程度更加嚴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製造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DP的27%以上,到次貸危機暴發前的2007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11.68%,對美國GDP貢獻最大的行業已是金融、房地產服務業(不包括住宅建築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次貸危機前,美國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總額占美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0%以上。

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美國在次貸危機中受到沉重打擊。金融危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回歸實體經濟。歐巴馬政府2010年9月公布《國家出口計畫》,計畫在5年內實現出口翻番戰略。美國以“量化寬鬆”為名,全速開動印鈔機,為美國的“再工業化”提供無窮的資金支持。

國際金融去槓桿化

所謂金融槓桿,是指經濟主體通過負債實現以較小的資本金控制較大的資產規模,從而擴大盈利能力或購買力。次貸危機前,不受監管的金融創新使美英等國的金融槓桿化愈演愈烈,直至登峰造極,平均槓桿率在30倍左右。槓桿促進了經濟繁榮,助長了金融泡沫。

金融危機暴發後,美歐等都紛紛通過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強化金融監管,約束金融機構肆意投機與擴張。2010年9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通過了加強銀行體系資本要求的改革方案,要求全球各商業銀行進一步提高一級資本充足率(其下限將從現行的4%上調至6%),建立新的普通股“資本留存緩衝”與“逆周期資本緩衝”。隨著美歐監管改革法案與“巴塞爾協定III”的落實,國際金融去槓桿化進程有望加快。

狂風暴雨的危機漸行漸遠,但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投資機構、消費者的“去槓桿化”依然在延續。金融活動萎縮,投資、生產與消費等正常經濟活動持續受到影響。

世界經濟去全球化

全球化一定意義上令經濟疆界日趨模糊,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使資源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跨國資本與已開發國家政府積極推進全球化、新興市場熱烈擁抱全球化。在此過程中,世界反全球化的聲浪從未停息。

世紀金融海嘯生成後,為應對經濟惡化,多國政府紛紛出台經濟刺激方案。然而,全球化使刺激效應通過進口或資本跨國流動而“漏出”,肥水流到外人田,本國經濟受益不能最大化。這就為貿易或市場保護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

一貫高舉經濟自由主義大旗的美國,率先祭出貿易保護主義旗幟,要求購買本國製造的產品。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民族主義普遍抬頭,已開發國家政府正由“釋放市場”向“保護社會”轉變。如此一來,經濟摩擦與國際合作齟齬成為2010年低迷的世界經濟的基本色調。

在2010年10月於上海召開的高級研討會上,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一反昔日的金融自由化主張,反而建議亞洲在必要時,實行資本控制以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今日世界不太可能再次進入“閉關鎖國時代”,但是全球化速度放緩、經濟壁壘增加難以避免。

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樊綱分析認為,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將主要呈現五大趨勢:

一是世界市場比危機之前變得更加擁擠。一些主要已開發國家在這次危機後會提高儲蓄,減少消費。

二是新興市場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體。危機之後,已開發國家將有可能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美國、西歐經濟不會衰退或者負增長,但會有一段時間的零增長。而開發中國家勢頭強勁,中國經濟成長速度達到8%,印度明年要達到9%,拉美國家明年會有5%左右的增長。

三是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都在回歸實體經濟。金融永遠是和風險相聯繫的,過去片面強調金融,過度依賴金融。現在各國開始認識到,要積極保持和發展實體經濟,才是經濟的基礎。

四是危機加劇了人們尋找新經濟成長點的欲望,低碳經濟正成為已開發國家新的經濟成長點。總體來說,環保和低碳會給每個行業和企業都帶來改變,企業現在就要適應這種趨勢。

五是中國企業將以此次危機為轉折點,逐步走向國際化。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30年後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這次危機創造了調整機遇,產生了併購的機會。中國的金融實力相對提高,購買能力提高,出現了“走出去”的良好機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