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原因
大危機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1919——1920經歷了短暫的經濟危機,從1924年起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1925年歐洲工業產量恢復到1913年水平並繼續快速增長。但是,這一時期已潛伏著許多矛盾。國際金融狀況比1914年以前更為脆弱。
首先,由於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繁榮並未帶來共同富裕,相反,加劇了貧富差距。例如美國,到1929年,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幾乎占了全部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約在2000美元左右的貧困戶占家庭總數的60%。這就大大限制了社會購買力。
其次,即使繁榮時期,工業部門的開工也嚴重不足。大批工人失業。1921——1929年,美國失業者平均每年都在220萬人以上。英國失業率在最低的1927年也達9.7%,而瑞典則從未低於10%。失業的存在必然
降低社會購買力,為危機準備了條件。
第三,國際市場上滯銷的農產品、初級工業產品越積越多。如小麥、糖、咖啡、橡膠、銅等等均出現此類情況。
第四,伴隨著20年代的繁榮出現的地產和股票投機狂熱(特別是後一種投機活動,使得股票市場價格猛漲),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於5年前的4倍。這種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機活動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準備了條件。
第五,自1924年執行道威斯計畫起,德國從美國得到大筆借款,德國以此向其他國家支付戰爭賠款。這種對美國過度的依賴,成為德國經濟不穩固的主要原因。一旦美國“傷風”,德國經濟就會“感冒”。同時,也使得國際金融關係中潛伏的危機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貸關係的假象所掩蓋。
正是在上述種種矛盾的綜合作用下,世界經濟大危機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表現
它表現為大批銀行倒閉,產品大量積壓,企業紛紛破產,市場蕭條,生產大幅度下降,失業人數劇增,信用關係嚴重破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農民收入銳減,很多人瀕臨破產,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陷於混亂和癱瘓。
爆發規律
1825年,經濟危機第一次在英國爆發一後,每隔8~10年重演一次。
特點
①涉及範圍特別廣: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及各生產部門;
②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歷時長達5年;
③破壞性特別大: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下降了1\3以上,貿易總額縮減了2\3。
過程
20世紀20年代,美國證券市場興起投機狂潮,“誰想發財,就買股票”成為一句口頭禪,人們像著了魔似地買股票,夢想著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瘋狂的股票投機終於引發一場經濟大災難。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雪崩似地跌落,人們歇斯底里地甩賣股票,整個交易所大廳里迴蕩著絕望的叫喊聲。這一天成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並觸發了美國經濟危機。然而,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29日,交易所股價再度狂跌。一天之內1600多萬股票被拋售,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40%。一夜之間,“繁榮”景象化為烏有,全面的金融危機接踵而至: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市場蕭條,生產銳減;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農產品價格下跌,很多人瀕臨破產。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終於爆發,美國歷史上的“大蕭條”時期到來。
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各國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減少2\3,
美、德、法、英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資本主義世界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美國失業人口17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盪。經濟危機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引出一連串的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
解決措施
羅斯福新政
經濟危機衝擊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1945)就任美國總統後,立即以“新政”(New Deal)救治經濟危機,並呼籲美國人民支持他的“大膽實驗”。
“新政”的主要內容有:整頓金融業,恢復銀行信用,貶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復工業,強化國家對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調整農業,,壓縮農業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業生產;興辦公共工程,減少失業,擴大消費需求;進行社會救濟穩定社會秩序。
《全國工業復興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y Act)是整個新政的核心和基礎。該法規定了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水平和工作日時數,規定工人具有集體談判的權利,規定了資本家必須接受的最高工作時數和應付工資額.
[為保證《全國工業復興法》的實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為標記,發動了“人盡其職”的“藍鷹運動”(Blue Eagle),凡遵守該法的企業懸掛藍鷹標誌。幾周后,有25萬僱主與政府簽署了法規,他們給自己的產品標上藍鷹,以示守法。《時代周刊》在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藍鷹。]
“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危機。
羅斯福新政的作用
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巨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新政並沒有徹底消除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因經濟危機的根源還存在.
效果和影響:
美國經濟回升,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巨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大膽借鑑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其他國家
德國:走上法西斯道路
義大利:發動對外戰爭
日本: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影響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二嚴重的經濟危機,它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1933與1929年相比,使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下降了1\3以上,貿易總額縮減了2\3,三千多萬工人失業,廣大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激發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經濟危機又引發政治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政局動盪,國家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