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撤鄉建人民公社,後田鄉分為後田、齊心兩個大隊,開始獨立辦學,以租借民房、民用桌凳進行教學,辦學條件十分艱苦。
1968年,後田、齊心兩個大隊再次合併,由李正瑤、何治江、王家明等教師在瓢兒田辦起完小,因地理條件差,交通不便,學生入學困難,於1971年第二次撤掉。
1972年,張少劍、李正瑤、劉廣銀、何治江等老師分別在後田、齊心辦學。(大隊自籌材料,在劉家坪修建木架結構教室8間,但因經濟困難,未蓋完整)。
1973年,後田修建木結構教室6間,由公辦教師王祖欽、民辦教師王超凡、李清純等任教。
1976年,根據當時的“國小不出村,國中不出社”的辦學道路,兩大隊第三次集中辦學。選址在大元子,但因水源短缺,兩年後被迫撤校。第三次分大隊辦學。第三次撤校後,齊心大隊根據地理條件分木楠壩和關口兩處辦學。分別由趙福建、趙以樹任教,設1-3年級。
1976年9月,根據學校教學需要,羅永進從大安農中回到本地和原教師趙以樹、趙福華一起,辦起完全國小,隨後教師增至6人,學生從起初的30多人增至近200人。
1985年,學校被火燒毀。在政府的支助下,由民眾自籌材料,於1986年修建木結構校舍。時有學生200餘人。在辦學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學校仍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1987年全縣會考,羅永進老師所任班級五年級獲全縣村校第一名。
1989年,校舍成為危房,縣教育局撥款5000元,民眾、師生共同投勞,建成乾打壘結構房。於是更名為上田國小。
2003年機構改革,後田、上田合為行政村,後田、上田學校從大安國小分出,成為獨立的村級完小。轄後田國小、上田國小、黃木水民族國小。
2004年,在“兩基”攻堅的推動下,後田國小從新征地,修建了鋼筋水泥結構教室6間,辦公室1間,遠程教育室1間,廁所1間,硬化了操場,修建了圍牆,配齊了遠教的儀器設備及圖書,現有辦公、代課教師共10人,學生200餘人。
2006年全縣會考中,國小11個科次獲全鎮一、二等獎。本年末,後田國小幾經周折,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