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桿柄

古稱“官東”,後稱“官聘”或“桿柄”。位於永寧北隅,距永寧3.5公里,其北與院東、山邊接壤,南與郭宅相鄰。
據後桿柄楊氏族譜記載:楊氏原居於溫陵南門外二十六都芙蓉鄉(晉江後洋),寄居于洋沙(永寧洋厝),立足20餘年。明永樂二十一年(1424年),發生饑荒,百姓流離失所。楊氏舉族移至寶蓋山後的張家堡與張氏為鄰,位成犄角之勢,雞鳴犬叫相聞。宣德年間,二世祖古山公中進士任吉水司鐸。從此,偏僻山村有了紳衿往來。且楊氏居於張家堡之東隅,於是四鄰就稱該村為“官東”。
明嘉靖年間,鄉人聘梅林黃文山來鄉教讀。合族叔侄兄弟與之素稱莫逆,每逢世事互相助理。及文山入京,諸公慷慨贈之川資。嗣後,黃文山位至五部侍郎,常懷官東故友。天啟年間,楊近江逝世,黃文山親臨鄉中詣吊事,追贈墓碑。此事轟動四鄉八鄰,從此“官東”便改為“官聘”。
閩南方言“官聘”與“桿柄”發音相似,故習慣將“官聘”稱為“桿柄”。鄰近的龍湖鎮也有一個桿柄村。為了有所區分,鄉人即把龍湖桿柄稱為“前桿柄”,把永寧桿柄稱為“後桿柄”。
境內“六也亭”楊家大樓,俗稱“九十九間大厝”,為旅菲富商楊邦梭於1929年所建,大樓採用中西結合建築風格,棟宇軒昂、氣勢磅礴,被譽為當年泉州規模最大的華僑民居之一。
後桿柄有人口1460人。主要姓氏為楊氏。
該村西隅,寶蓋山之東南側山下有青年水庫。1965年冬,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永寧人民公社發動各大隊共青團,組成青年突擊隊參加興建,於1967年竣工。因此命名為“青年水庫”。集雨面積1.14平方公里,總庫容54萬立方米,壩高10.6米,灌溉面積約5000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