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發掘概況
初次發掘遺址文化層厚 6.5米,有一座城牆痕跡,其時代可分為兩期,早期為漢代城牆,夯土築成,夯層明顯,夯窩清晰;晚期為在漢代牆基上的再次加築,一直沿用至近代。城牆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堆積厚約2米,遺物有3層。上層有漢代繩紋板瓦、筒瓦、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中層有西周時期夾砂繩紋褐陶片、鬲足等,底層有夾砂陶鬼臉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鬹片、泥質黑陶竹節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以及掛紅衣泥質紅陶片,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蹟。
1997年7月,贛榆縣文化局考古人員對位於贛馬中學院內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大堂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遺址再次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鬼臉式鼎足、竹節型豆柄、掛紅衣陶片鬲足、繩紋板瓦和筒瓦等重要文物,並出土一完整的黑陶罐。這一發現,在江蘇考古史上尚為首次。
2000年6月,曾再次發掘,清理出明清時期房址1座,唐代灰坑1個,漢代灰坑1個,龍山文化時期房址4座,灰坑9個,出土了大量遺物,有唐、宋、明、清時期的瓷器殘片,有漢代磚、瓦、盆、罐等器物的殘片,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殘片和刀、錛、箭鏃等殘器。這次發掘,是因贛馬中學在遺址基礎上興建教學樓而進行的一次搶救性發掘,出土的文物不但豐富而且十分重要,是研究贛榆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重要依據。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遺存,為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遺址圖3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而得名,
同代遺址

遺址現狀
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後大堂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1. 贛榆新聞網 http://www.gyxw.com/news_content.asp?articleid=2309
2. 圖片1、2、3、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0ef170100bei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