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陵簡介
後唐明宗徽陵,即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李亶】之陵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鎮送莊村東南方向。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載:墓冢高12米,周長100米。《中國歷代帝王陵》:徽陵位於河南省孟津縣送莊鄉送莊村東南1公里處。墓冢為圓丘形,高12米,周長約180米。據縣誌記載為後唐明宗李嗣源陵。北邙山帝陵: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目前所知邙山地區埋葬著6代總計24座帝王的陵墓。其中有東周時期8座甲字形王墓;東漢帝陵有5座,分別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帝陵1座,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5座,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4座,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五代後唐帝陵1座,即明宗的徽陵。公元907年至960年為五代時期,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建都於洛陽。孟津縣送莊鄉的護莊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獻記載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來帝陵通常採用的形制,可以確定此即後唐明宗徽陵。明宗簡介
後唐明宗李嗣源(866或867—933),五代後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養子。
以戰功官至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同光元年(923年),莊宗李存勖領兵取汴梁,滅後梁。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嗣源入洛陽監國。即位後改名亶,改元天成。殺酷吏孔謙,褒廉吏,罷宮人、伶官,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但因文盲君臨朝廷,無馭駕能力。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鎮,權臣安重誨跋扈,次子李從榮驕縱,以致變亂迭起。彌留之際,從榮舉兵反,飲恨而死。葬徽陵,謚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後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時期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加之他在位時間稍長,因此能使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民休養生息,對歷史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他晚年也有嚴重的失誤,這主要是他的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尤其是連續誅殺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國家元氣大為凋傷。所以當他晚年患病之時,變起倉猝,禍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今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從榮,妄圖奪取帝位,率兵攻打宮門,列陳於天津橋。雖然禁衛親軍奮勇抵禦並殺死了李從榮,但他終因受驚、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由於繼位者唐愍帝李從厚昏庸無能,後唐王朝很快也就滅亡了。史書記載
戊子,帝不豫。己丑,大漸,自廣壽殿移居雍和殿。是夜四鼓後,帝自御榻蹶然而興,顧謂知漏宮女曰:“今夜漏幾何?”對曰:“四更。”因奏曰:“官家省事否?”帝曰:“省。”因唾出肉片如肺者數片,便溺升余。六宮皆至,慶躍而奏曰:“官家今日實還魂也。”已進粥一器,侍醫進湯膳。至曙,帝小康。壬辰,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令、兼侍中、秦王從榮領兵陣於天津橋,內出禁軍拒之。從榮敗奔河南府,遇害。
帝聞之,悲駭,幾落御榻,氣絕而蘇者再,由是不豫有加。癸巳,馮道率百僚見帝於雍和殿,帝雨泣哽噎,曰:“吾家事若此,慚見卿等!”百僚皆泣下沾襟。甲午,賜宰臣、樞密使御衣玉帶,康義誠已下錦帛鞍馬有差。遣宣徽使孟漢瓊召宋王於鄴都。乙未,以三司使孫岳為亂兵所害廢朝。丁酉,敕秦王府官屬,除諮議參軍高輦已處斬外,元帥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贊配武州,秘書監兼秦王傅劉贊配嵐州,河南少尹劉陟配均州,並為長流百姓,縱逢恩赦,不在放還。河南少尹李蕘配石州,河南府判官司徒詡配寧州,秦王友蘇瓚配萊州,記室參軍魚崇遠配慶州,河南府推官王說配隨州,並為長流百姓。河南府推官尹諲,六軍巡官董裔、張九思,河南府巡官張沆、李潮、江文蔚並勒歸田裡。應長流人並除名。六軍判官、殿中監王居敏責授復州司馬,六軍推官郭晙責授坊州司戶,並員外置,所在馳驛發遣。時宰相、樞密使共議任贊等已下罪,馮道等曰:“任贊前在班行,比與從榮無舊,除官未及月余,便逢此禍。王居敏、司徒詡疾病請假,將近半年,近日之事,計不同謀。從榮所款昵者高輦、劉陟、王說三人,昨從榮稱兵指闕之際,沿路只與劉陟、高輦並轡耳語,至天津橋南,指日影謂諸判官曰:‘明日如今,已誅王居敏矣。’則知其冗泛之徒,不可一例從坐。”朱宏昭意欲盡誅任贊已下,馮贇力爭之乃已。戊戌,帝崩於大內之雍和殿,壽六十七。十二月癸卯朔,遷梓宮於二儀殿,宋王從厚自鄴都至。是日發哀,百僚縞素於位,中書侍郎、平章事劉煦宣遺制,宋王從厚於柩前即自帝位,服紀以日易月,一如舊制雲。明年四月,太常卿盧文紀上謚議曰聖智仁德欽孝皇帝,廟號明宗,宰臣馮道議請改“聖智仁德”四字,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宰臣劉煦撰謚冊文,宰臣李愚撰哀冊文,是月二十七日葬於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