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部

後勤部

後勤部就是以後勤保障為主要工作的部門。該部門直接作用於團體內部其它部門,對其它部門的正常運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實現團體目標任務起間接作用;簡言之,後勤部是為其它各部門職能能夠順利實現提供物質服務的一個部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里,後勤部是師以上單位後勤機關部門,是主管部隊後勤工作的機構。當前軍隊後勤保障主要有“指揮、保障合一型”與“指揮、保障分離”型兩種。前者指的是後勤領導機關與後勤部隊合而為一,後者則是後勤領導機關與後勤部隊相互分離。

基本信息

職能

後勤部就是以後勤保障為主要工作的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部門,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

後勤部就是以後勤保障為主要工作的部門。該部門直接作用於團體內部其它部門,對其它部門的正常運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實現團體目標任務起間接作用;簡言之,後勤部是為其它各部門職能能夠順利實現提供物質服務的一個部門。

後勤部就是以後勤保障為主要工作的部門 後勤部就是以後勤保障為主要工作的部門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隊伍里, 後勤部是師以上單位後勤機關部門,是主管 部隊 後勤工作的機構。前者指的是後勤領導機關與後勤部隊合而為一,後者則是後勤領導機關與後勤部隊相互分離。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的是前者!

關於後勤部到底是機關還是部隊的問題,還得從我軍後勤保障體制說起:當前軍隊後勤保障主要有“指揮、保障合一型”與“指揮、保障分離”型兩種。前者指的是後勤領導機關與後勤部隊合而為一,後者則是後勤領導機關與後勤部隊相互分離。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的是前者(美軍實行的是後者)。

有了這個知識背景再來看我軍各級後勤部(處)就不難理解了:首先他與司、政是同樣的領導機關,同時又有別於司、政機關而是部隊建制——因此設有自己獨立的司令、政治、後勤和裝備機關與下屬部、分隊!

歷史演變

立國前

1928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在井岡山成立。紅四軍在建立軍事、政治機構的同時,建立了相應的後勤機構,設有軍需處(經理處)、留守處、醫務處、軍械處。

1930年1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編設了參謀部和總政治部,同時,設定了經理衛生部(即後勤部)。

1931年1月,經理衛生部改為經理部。11月,紅軍經理部改稱總經理部,這是我軍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總後勤部,范樹德擔任部長。同期與總經理部平級的後勤機構還有總醫處,後方辦事處、總兵站部和撫恤委員會。

1932年9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改稱總供給部,楊立三擔任部長,葉季壯擔任政委。總醫處改稱總衛生部,後方辦事處、總兵站部和撫恤委員會名稱不變。

1934年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產生了新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的後勤保障部門又設立了總兵站部,楊立三調任總兵站部部長,政委潘自力;總供給部部長一職由楊至誠接任,政委葉季壯;4月葉季壯擔任總供給部部長兼政委。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總供給部與中革軍委第四局合併,葉季壯仍擔任部長。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以後,紅軍後勤機構只設有總供給部和總衛生部,林伯渠擔任總供給部部長,葉季壯調任軍實處擔任處長,賀誠任總衛生部部長。

1935年11月,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決定設立中革軍委後方辦事處,周恩來擔任辦事處主任(後來葉季壯接任),此時紅軍的主要後勤保障部門有總供給部,部長葉季壯;總兵站部,部長楊立三(後來楊至誠接任);總衛生部,部長董克誠(後來姬鵬飛接任)。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不久,後方辦事處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總後方勤務部,葉季壯兼任部長,李文楷任政委。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此時我軍的後勤保障建設分為前方和後方兩部分。在延安的原總後方勤務部精編為:供給部,部長張元壽;衛生部,部長姬鵬飛(吉洛):副官處,處長徐曰文。供給部、衛生部和副官處直屬於軍委總參謀部。八路軍前方後勤部門主要有供給部,部長趙爾陸、副部長謝古今(黃達);兵站部,部長楊立三、副部長周玉成;衛生部,部長姜齊賢。此外八路軍總部也設立了副官處,唐延傑任處長,余忠良任副處長。

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原中革軍委供給局局長宋裕和擔任新四軍供給部部長。1938年12月,中央軍委下一項決定成立八路軍前方指揮部,楊立三擔任前方指揮部後勤部部長,周玉成擔任前方指揮部供給部部長。

1939年6月,中央軍委成立後勤部,葉季壯任部長兼政委,楊立三任副部長,下轄供給部、衛生部、副官處。1940年上半年,軍委後勤部進行擴編,下轄總務處、供給部、兵站部、衛生部、工業局和副官處。1940年下半年,軍委後勤部精簡為供給部、兵站部、衛生部。1941年下半年,又恢復了總務處、工業局。1943年10月,中央軍委後勤部進行了精簡,只設立供給部、兵站部、衛生部;與此同時,八路軍前方後勤部也進行了精簡和調整,楊立三調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副參謀長,前方只設供給部,部長周玉成。

1944年8月中央軍委後勤部只保留後勤部這一機構名稱,所轄後勤事宜均由第十八集團軍後勤部統一管理。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前方後勤部門統一改變為晉冀魯豫軍區後勤部。同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改稱總後勤部,楊立三擔任新成立的總後勤部部長兼第十八集團軍後勤部部長。

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在延安成立,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全軍各部隊統一稱作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央軍委總後勤部不久也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楊立三任部長。

隨著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全國各大戰略區和野戰軍的後勤保障採取自行供給,中共中央軍委只保留了總後勤部的名稱。

新發展

總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軍隊後勤專業勤務和後勤保障工作的最高統率機關。它始建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6年12月7日,中央軍委成立後方勤務部,葉季壯任部長兼政治委員。其後,隨著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和戰爭的需要而發展變化。至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過部長的有:范樹德、楊至成、葉季壯、楊立三。新中國成立前夕,朱德總司令指出:現代的戰爭,離開後勤工作是不能取得勝利的,要進一步加強後勤工作,要有計畫、有系統地組織大規模的後勤體系,要逐步做到統一集中。

成立

1960年4月,總後方勤務部改稱總後勤部。12月,周玉成任副部長。1962年10月,湯平、張池明、韓振紀任副部長。1963年1月,免去唐天際副部長職務。1964年3月,張天雲任副部長。1965年6月、7月,先後免去周玉成、韓振紀副部長職務。從1960年3月至1966年5月,總後勤部機關又先後作了一些調整:增設物資計畫部(1960年3月)、運輸部(1960年4月)、科學技術部(1960年9月)、第一、第二物資計畫部(1960年10月)、工廠管理部和管理局(1963年3月)、軍馬部(1965年5月);軍需生產部改稱軍需部(1965年3月);撤銷汽車拖拉機管理部(1960年4月)、科學技術部(1962年1月)、油料部(1965年4月)、第二物資計畫部(1965年10月)、第一物資計畫部(1966年3月)、工廠管理部和軍馬部(1966年5月)。到“文化大革命”前,總後勤部下設有:司令部、政治部、財務部、軍需部、衛生部、軍械部、運輸部、油料部、物資部、營房部、軍需生產部、管理局等12個部門。

遭受破壞

“文化大革命”中,總後勤部建設受到干擾破壞。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底,總後勤部機關開展了“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一些領導幹部遭受批鬥,機關部、局曾一度陷於癱瘓、半癱瘓狀態。林彪、邱會作等人以加強戰備和精簡機關為名,將總後勤部連同新改隸該部的原總參謀部裝備計畫部和軍事交通部等14個部(局)合併為9個部(局)。財務、軍需、油料、物資4個部合併為供給部;軍械、運輸、裝備計畫3個部合併為裝備部。這次機構變動,打亂了原來總後勤部比較合理的組織體制和業務管理關係,削弱了總後勤部的建設,使不少工作難以開展。1967年3月,免去彭嘉慶副政治委員職務。4月,免去饒正錫副部長和李耀副政治委員職務。7月,免去李聚奎政治委員職務,張池明任政治委員。1968年1月,免去湯平副部長職務。9月,邱會作任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1969年8月,免去李雪三副政治委員職務。9月,陳龐、王希克、伊文、封永順、張明遠、嚴俊、丁先國任副部長,戴金川任副政治委員。1970年12月,邱創成任副部長。

1971年9月,邱會作因參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陰謀活動,被隔離審查,並免去陳龐、王希克、伊文、張明遠、嚴俊、丁先國副部長和戴金川副政治委員職務。1972年11月,盧南樵任副政治委員。1973年6月,張宗遜任部長,7月,郭林祥、張池明任政治委員。同時,徐斌、張汝光、詹海英、孫洪珍、欒學文任副部長,康立澤任副政治委員。10月,白相國任副部長。1975年5月,賀誠任副部長。8月,免去張池明、郭林祥政治委員職務,免去張天雲、徐斌、詹海英、張賢約、欒學文、白相國副部長職務和盧南樵、康立澤副政治委員職務。饒正錫、張震、張元培、李元任副部長,李耀、李雪三、曹思明、李真、白相國任副政治委員。8月底,又免去饒正錫、李耀、李雪三的職務。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以後,總後勤部重新調整了業務部門的設定,裝備部改為軍械車船部,裝備計畫工作重歸總參謀部負責;供應部和企業部調整為財務物資部和軍需部;司令部改為辦公室。經過這次調整,雖然在業務部的設定上較前後合理一些,但仍沒有理順被林彪反革命集團搞亂了的後勤編制體制和業務管理關係。

重新編制

1977年12月,王平任政治委員,饒正錫、張賢約、賀彪、范子瑜任副部長,李耀任副政治委員。1978年2月,免去張宗遜部長職務,張震任部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文化大革命”期間形成的組織體制已明顯不適應工作的需要。1978年,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總後勤部機關再次進行整編。其機構設定:司令部、政治部、財務部、軍需部、衛生部、軍械部、軍事交通部、車船部、油料部、物資部、基建營房部、工廠管理部(後改稱軍需生產部)、管理局等13個部局。通過調整充實,該體制與軍隊後勤現代化的建設基本適應。此後,總後勤部的組織體制相對穩定。1980年1月,免去張震部長職務,洪學智任部長。5月,胥光義任副部長,免去孫洪珍、封永順副部長職務。12月,王政柱任副部長,陳瑛任副政治委員。1981年3月,免去曹思明副政治委員職務。1982年2月,免去邱創成副部長職務。12月,白相國、張祥任副部長,免去張令彬、張汝光、賀誠、張元培、饒正錫、張賢約、賀彪、范子瑜、王政柱副部長職務和李真、李耀、白相國副政治委員職務。1985年3月,免去王平政治委員職務,洪學智任部長兼政治委員。同時,趙南起任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劉明璞、張彬、宗順留任副部長,免去李元,胥光義、白相國、張祥副部長和陳瑛副政治委員職務。1987年11月,免去洪學智部長兼政治委員職務。趙南起任部長,劉安元任政治委員。1990年4月,免去劉安元政治委員和宗順留副部長職務,周克玉任政治委員,李九龍任副部長,許勝任副政治委員。1992年10月,傅全有(原蘭州軍區司令員)任總後勤部部長,免去趙南起部長職務。1992年11月,王太嵐任副部長。1993年12月,蘇書岩、周友良任副部長。1994年12月,左建昌、沈濱義任副部長,楊德清任副政治委員。1995年7月,周坤仁任政治委員。1995年9月,王克(原瀋陽軍區司令員)任總後勤部部長,免去傅全有部長職務。1996年7月,溫光春任副部長。1999年5月,董宜勝任副政委。1999年12月,孫志強任副部長。2001年12月,王謙任副部長。2002年11月,廖錫龍任總勤部部長,免去王克部長職務。

歷任部長

范樹德

范樹德(1931年11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部長)

范樹德,1906年生,河北無極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第十一連政治指導員,第二十四師七十三團(葉挺獨立團改編)輜重隊副隊長。1927年夏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少校團附兼輜重隊長。後改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任經理處長。同年8月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任軍法處長。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經理處長。三灣改編後任第一師第一團輜重隊長。1928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需處長。1930年6月紅一軍團成立,任第一軍團第六軍第二縱隊輜重隊長,紅三軍軍需處長。1931年5月任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經理部部長。同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部長。1932年9月總經理部改稱總供給部。任部長,並任中央軍區供給部長。1933年調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部第四局局長。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後勤保障的組織領導工作。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後,留江西任中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後改任贛南軍區參謀長。1935年春任湘粵贛游擊隊支隊參謀長,在湘南遭敵襲擊受傷,離開游擊隊後脫離革命隊伍,入國民黨軍隊做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捕入獄。1975年3月特赦獲釋,隨子往廣西桂林居住。曾任桂林市政協委員。1989年病故。

楊立三

楊立三(1932年9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

楊立三 楊立三

楊立三,1900年生,湖南省長沙縣金井人。1925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 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往武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任排長,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隨隊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軍需處處長,第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官長兼總經理處處長。參加長徵到達陝北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兵站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兵站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八路軍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常務委員兼經濟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政聯合辦事處主任,華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後勤部部長兼華北軍區外線司令,曾協助劉少奇制定兵工生產計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業部部長,人民解放軍財務部部長,致力於統一軍隊供給制度和後勤工作建設。1954年 6月,因患腦癌去莫斯科治療。1954年11月28日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終年54歲。骨灰運抵北京後,12月7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周恩來總理主祭並作了長篇講話。他是人民軍隊後勤工作的創始人和卓越領導人之一,被公認為軍事財務專家。

楊至誠(1934年2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

楊至誠 楊至誠

楊至成,1903年生,貴州三穗縣人,侗族。1919年在貴州甲種農業學校學習期間,曾參加過貴州學生聲援北平青年“五四”運動的愛國遊行活動。1926年3月,在廣州考取黃埔軍官學校第五期,在軍校經周逸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3月轉人中國共產黨,接著在賀龍的二十軍任連指導員。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在作戰中右腿受傷。同年4月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任工農革命軍第4軍28團連長。1929年後,歷任紅4軍、紅12軍副官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務部部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經理部兼紅軍總兵站主任、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任軍委先遣工作團主任。到達陝北後,任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部長,軍委後勤部部長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兵站部部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黃河兩延(延長、延川)衛戍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1938年冬因病到蘇聯就醫,後入蘇共遠東局黨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6年1月回國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1949年起任華中軍區、中南軍區軍需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部長,中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7年2月3日於北京病逝。

葉季壯(1934年4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

葉季壯 葉季壯

葉季壯,1893年生,廣東省新興縣人。1912年9月考入廣東省立法政學堂。後受聘任《四邑平報》社長兼總編輯。1925年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任中共廣東區委巡視員、江門支部書記。1927年1月任中共廣東四邑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兼任廣東新會縣委書記。同年5月任中共廣東五邑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兼中共廣東新會縣委書記。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到香港,任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香港小日報》總經理兼編輯。1929年7月任廣西警備第四大隊財政委員會主席、中共支部書記。12月參加百色起義,任紅七軍政治部調查科科長、右江蘇維埃政府財經委員會主席。1930年春任紅七軍經理處處長。1930年11月任紅七、紅八軍總指揮部經理處處長。1931年7月任中共紅軍第七軍委員會書記。同年10月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黨務委員會委員。1934年4月任總供給部部長兼政委。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月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部管理局局長。1935年11月任紅軍總供給部部長、政治委員。1936年12月任中央軍委後方勤務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上半年任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軍需處處長。同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副部長。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生產運動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兼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局長。1941年3月被任命為中共七大大會總務處處長。4月任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委員。1942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財經委員會成員。10月任西北局財政經濟辦事處成員。同年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物資局局長。1944年任陝甘寧邊區貿易公司經理。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1945年10月任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東北銀行總行行長。1946年任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行政委員會財政委員會主任。1946年4月任東北局財經辦事處副主任,8月任秘書長,同年11月任東北局財經辦事處第二副主任。1946年10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財政委員會主任,1948年8月任第二副主任。1948年7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財政部部長兼商業部部長。同年10月任東北局財經委員會第二副主任。1949年7月任東北一級整編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1949年8月任東北人民政府對外貿易部部長、東北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部長,貿易部黨組書記;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對外貿易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務院第五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外事小組成員。中共八屆中央委員。1967年6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林伯渠(1935年6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

林伯渠 林伯渠

林伯渠,1886年生,原名祖涵,號伯渠,字邃園,湖南安福(今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人。16歲投考湖南公立西路師範學校,開始接受進步思想。1902年入湖南西路師範學堂。1904年春,到日本東京弘文學校公費留學。1905年8月在東京加入中國革命者同盟會。1907年被派往東三省聯絡綠林,從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動,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回湘參加反袁獨立活動,後被袁世凱通緝,於1913年5月逃亡日本,加入到孫中山重新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受命回國後,曾任湖南省署秘書兼總務科長、政務廳長等職。1917年與湘軍旅長林修梅退至衡陽起義,參加了護法之役,擔任湖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參議。1920年,林伯渠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1921年1月,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繼續留在國民黨內工作,參加國民黨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兩任農民部長和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長。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他逃出國民黨中央,出任第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受黨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2年冬,林伯渠由海參崴學成回國。翌年三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出任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長,後任財政部長調任沒委會主任及總供給部長。長徵到達陝北後,先任中央政府財政部長,繼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1937年8月,任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1945年4月,在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作新政協籌備工作報告,並當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在10月1日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下午3時,他在天安門城樓上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上,他當選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6年9月,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他繼續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60年5月2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4歲。

6、葉季壯(1935年11月,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

(已介紹,略)

7、葉季壯(1936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總後方勤務部部長)

(已介紹,略)

8、葉季壯(1939年6月,中央軍事委委員會後勤部部長兼政委)

(已介紹,略)

9、楊立三(1940年,中央軍事委委員會後勤部部長兼政委)

(已介紹,略)1944年8月中央軍委後勤部只保留後勤部這一機構名稱,所轄後勤事宜均由第十八集團軍後勤部統一管理。

10、楊立三(1945年11月,中央軍事委委員會總後勤部部長兼第十八集團軍後勤部部長)

(已介紹,略)

11、楊立三(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已介紹,略)

12、楊立三(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部長兼政委)

(已介紹,略)黃克誠

13、黃克誠(1952年11月,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

黃克誠 黃克誠

黃克誠,1902年生,湖南省永興縣下青村人。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6年起在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任營政治指導員、團政治教官等職。1928年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起義,任永興紅色警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率部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任工農革命軍第4軍第12師第35團團長,不久改任第2路游擊司令。1930年後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的團、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第3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在“左”傾冒險主義領導時期,“肅反”擴大化等數次被指責為“右傾”,並受到撤職處分,長征中參加了3軍團進行的主要戰役、戰鬥。到陝北後曾任第一方面軍政治部和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初期,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政治委員。1940年春任八路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蘇和皖東北地區,先後任八路軍第4縱隊政治委員,第5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後,任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和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北區黨委書記。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1950年遞補為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9月底率3師主力進軍東北。後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理書記。1947年後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政治委員。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1952年11月調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1954年兼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10月任總參謀長,參與制定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方針和各項規章制度。1977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並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1982年至1985年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14、洪學智(1956年2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洪學智 洪學智

洪學智,1913年生,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參加紅軍游擊隊,曾任分隊長。同年5月,參加商(城)南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紅一軍班長、排長,紅四軍機槍連副連長、連長、政治指導員。1932年後,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第一營政治委員、團政治處主任,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二(後九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1935年5月,隨紅四方面軍長征。1936年至1941年先在紅軍大學學習,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支隊長、副大隊長、四團團長、五分校副校長。1941年至1945年任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兼參謀長。1945年後,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1947年起,任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參加遼瀋戰役。1948年11月任第四十三軍軍長,參加遼瀋、平津、渡江等戰役。1949年6月任第十五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兼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和參謀長,兼海防司令員。1950年,參與指揮海南島登入作戰和解放萬山群島之戰。同年10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1951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54年回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任總後勤部部長、黨委第一書記。受所謂彭德懷反黨問題株連,1960年至1977年調任吉林省農業機械廳廳長、吉林省重工業廳廳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年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1980年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委委員。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將銜。1990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政協全國委員會黨組成員。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一、五、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2006年11月20日22時10分在北京逝世。

15、邱會作(1959年10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邱會作 邱會作

邱會作,1914年生,江西省興國縣人。1928年在家鄉參加蘇維埃革命,1929年12月參加興國縣地方武裝,不久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9師25團,任通信員、宣傳員。193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歷任團青年委員、少共區委書記。1931年7月任紅5軍團宣傳隊隊長。193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9月起任紅軍軍委總供給部黨支部書記兼統計員,軍委總供給部政治指導員,軍委軍事工業局黨總支書記。1935年任軍委四局三科科長,1936年7月任西北供給部【紅軍總供給部】糧秣處處長。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7月起任中央軍委供給部副部長、部長。1940年任豫皖蘇邊區財政委員會主任兼新四軍第6支隊供給部政治委員。1941年1月任新四軍第4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起任軍調處北平執行部秘書人事組組長,熱遼軍區政治部主任,熱河第二十二地委書記兼赤峰軍分區政治委員。1947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後為第四野戰軍第45軍)、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3月任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政治委員。1948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5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以及衡寶戰役等許多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1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52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54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1959年10月至1968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黨委第一書記(1959年11月起)。1962年12月至1969年12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總後勤部黨委第一書記,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中央軍委國防工業領導小組組長。1967年8月至1971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辦事組成員。1969年4月至1971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文化大革命”中參與林彪奪取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1973年8月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作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主犯判處有期徒刑16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曾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辦事組成員、中央軍委委員。2002年7月18日上午8時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

16、張宗遜(1973年6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張宗遜 張宗遜

張宗遜,1908年生,陝西渭南赤水鎮堰頭村人。1920年,進入赤水鎮法濟寺國小讀書。1922年7月,轉入赤水職業學校學習,並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24年5月,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張宗遜根據組織決定,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同年秋天,前往廣東,報考黃埔軍校。1926年2月,考入黃埔軍校後,編入第五期入伍生二團二營五連,並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策劃“中山艦事件”後,張宗遜毅然決定退出國民黨。1926年7月9日,隨入伍生部學生調往東江,擔任鞏固革命根據地的任務。同年9月,入伍生團回到黃埔,升入本科,編在第四期政治科第二隊學習。1927年4月畢業,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三師九團政治指導員辦公室幹事兼第二營政治指導員。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叛變革命後,張宗遜奉命離開國民黨軍隊。1927年9月9日,張宗遜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隨毛澤東上井岡山。1930年,任紅一方面軍十二軍三十六師師長。1932年12月,任紅十二軍軍長。1933年6月,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團長。同年11月,又調任紅五軍團十四師師長,併兼任廣昌警備司令。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前,張宗遜先後任第四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第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參謀長兼高級指揮科科長,紅軍大學第二分校上級幹部隊隊長,軍委第一局局長兼甘泉警備司令,紅二方面軍第四師師長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宗遜任第一二0師三五八旅旅長。1939年1月,任縱隊司令員。1940年夏,率部參加的百團大戰。1945年7月任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任晉綏野戰軍副司令員。1946年11月,任晉綏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1947年2月,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1947年7月,陝甘寧野戰軍正式命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後西北野戰軍改為第一野戰軍,張宗遜任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宗遜任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檢察長。1952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先後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和院校部部長、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1年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3年6月任總後勤部部長。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張震

17、張震(1978年2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張震,1914年生,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二六年任平江縣勞動童子團副團長。1928年3月,參加了著名的平江20萬農軍攻打縣城之役。一九三○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彭德懷的紅五軍團第二縱隊特務大隊任宣傳員,後任紅三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四連政治委員、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營長、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一軍團第四師第十二團參謀長,參加吳起鎮、直羅鎮、山城堡與東征、西征等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山西辦事處參謀、科長,新四軍游擊支隊參謀長、第六支隊參謀長兼豫皖蘇保全司令部司令員,八路軍第四縱隊參謀長,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十一旅旅長兼淮北路西軍分區司令員。參與開闢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協助彭雪楓率部挫敗日偽軍一九四二年冬季“掃蕩”,並參與指揮山子頭戰役。後兼任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旅長兼淮北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率部參加華中抗日根據地一九四五年攻勢作戰。曾兼抗日軍政大學四分校副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一兵團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第二十四軍代軍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院長、院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葛州壩水利工程指揮部政委,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校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九八八年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一九八五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一九九二年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18、洪學智(1980年1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已介紹,略)趙南起

19、趙南起(1987年11月,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趙南起,1927年生,朝鮮族,吉林省永吉人。1945年12月參加人民解放軍。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2月任東北軍政大學吉林分校學員、班長,吉林省民運工作隊隊員。1947年12月任吉林省延邊地委組織部文書、幹事。1948年3月任吉林省延邊地委總務科副科長、地委秘書,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1950年10月任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參謀。1952年5月任志願軍後勤部司令部參謀處參謀、運輸科副科長、運輸科科長(其間:1955年至1957年在解放軍後勤學院指揮系學習、後勤學院教員)。1957年11月任志願軍後勤部司令部組織計畫處計畫科科長。1959年任吉林省延邊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63年8月任吉林省延邊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64年8月任吉林省延邊軍分區副政委。1966年3月任吉林省延邊軍分區第二政委。“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3年4月任吉林省通化軍分區政委。1977年4月任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1978年10月任吉林省延邊軍分區第一政委。1979年6月任吉林省軍區副政委兼延邊軍分區第一政委。1984年任吉林省軍區政委(1978年4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吉林省延邊自治州委第一書記,州革委會主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吉林省副省長,中共吉林省委副書記、省委書記)。1985年3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副政委。1987年11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黨委書記,中央軍委委員。1988年授予上將軍銜。1992年10月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1998年3月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基本任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 序列表 中國人民解放軍 序列表

新中國成立以後,總後勤部的正規化機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其基本任務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國防建設和作戰的方針、原則,依靠國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計畫管理全軍後勤保障工作和後勤建設,以適應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建設和現代戰爭的需要。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總後勤部改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楊立三繼任部長。1950年5月,賀誠、張令彬(原總後勤部軍需部部長)任副部長。6月19日,中央軍委決定建立和充實總後勤部機關,組建財務部、軍需部、軍械部、衛生部、運輸部、生產部營房管理部、油料部直屬工作部等。8月6日,總後勤部在廣西南寧設立辦事處,加強援越物資的運送和衛生醫療保障工作。11月,宋裕和任副部長。1951年10月,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黃克誠兼任總後方勤務部部長,楊立三改任第一副部長,免去宋裕和副部長職務。1953年7月,免去賀誠副部長職務。10月周純全任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1954年1月,財務部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改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財務部,楊立三任部長。同年2月,洪學智任總後勤部副部長。1954年10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後,將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黃克誠任部長兼政治委員,邱會作任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免去周純全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職務。同時,軍委財務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11月,楊立三任財務部部長。同月,楊立三病故。此時,總後勤部下設幹部部(1951年2月)、軍需生產部(1952年8月由軍需部改稱)、軍械部、衛生部、營房管理部、油料部、訓練部、車輛獸力管理部、政治部、司令部、馬政局、獸醫局等,原直屬工作部於1952年9月撤銷。1955年5月,李耀任副政治委員。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財務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財務部。1957年1月,人民解放軍總財務部改稱總後勤部財務部。5月,免去黃克誠部長兼政治委員職務,洪學智任總後勤部部長,余秋里任政治委員,唐天際、饒正錫、張賢約任副部長,李雪三任副政治委員。1958年3月,免去余秋里政治委員職務,李聚奎任政治委員。1959年10月,免去洪學智部長職務,邱會作任部長。12月,彭嘉慶任副政治委員。這時,總後勤部機關在1954年11月的基礎上,增設汽車拖拉機管理部(1955年5月)、後方工程建築部(1955年9月)、學校管理部(1955年10月);撤銷馬政局(1955年8月)、車輛獸力管理部(1955年10月)、後方工程建築部(1957年8月)、學校管理部(1958年4月)、幹部部(1958年10月)、獸醫局(1959年1月)、訓練部(1959年3月)。

相關資料

後勤部職責一

職責表述:後勤管理制度建設

工作任務 1.負責制定企業後勤相關管理制度,上報行政總監、總經理審批 2.後勤管理制度經行政總監、總經理批准後貫徹執行,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3.根據企業發展及出現的新情況,及時對後勤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完善 考核重點:各項制度的完善及有效執行程度職責二

職責表述:食堂宿舍管理工作任務 1.負責員工食堂、宿舍的日常管理,監督各項制度、計畫的執行情況 2.及時妥善處理員工對食堂服務質量問題的投訴 3.根據企業發展及員工建議,適時對員工食堂、宿舍條件提出改進建議 考核重點:員工投訴事件件數及處理滿意度

職責表述:清潔綠化管理工作任務 1.定期或不定期對企業清潔工作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良好的辦公環境 2.對辦公區域內的綠化工作進行指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考核重點:員工對工作環境的滿意度

職責表述:安全保衛管理工作任務 1.建立企業安全保衛系統,配置保全員等 2.定期或不定期對企業內安全情況、安全設施進行巡檢,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出現安全事故及時協助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考核重點: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職責五

職責表述:車輛管理工作任務 1.負責企業公務車輛的調度與管理,協調各部門的車輛使用情況 2.組織人員做好車輛的日常保養及車輛年檢等事宜,控制企業的交通費用支出 考核重點:公務車輛的使用狀況,交通費用的控制成果職責六職責表述:其他

工作任務 1.嚴格執行後勤部各項費用審批制度,確保後勤費用支出控制在預算範圍之內 2.配合人力資源部定期組織本部門員工進行工作技能培訓,提高后勤服務水平 3.負責本部門人員工作的安排、調配及日常事務管理 考核重點:本部門各項工作有序開展,計畫及時完成的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