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影像審美與文化闡釋》以當下跨文化、後現代語境為背景,從多種視角來闡釋電影美學與影視文化的內涵及其各種呈現,通過對電影美學的反省與建設性思考,將電影的文化哲學屬性作為電影美學的支撐點,由此對後現代語境下的影視文化和審美轉向作出梳理和探討,並進一步對具體影片作了審美與文化上的剖析和解讀。在多元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全球化時代,作者立足本土,放眼國際,不但堅持對影視文本的哲學意義、審美內涵的研究,同時能對文化流變作出美學上的回應,其對電影美學的堅守和探索,在喧囂浮躁的消費時代尤顯珍貴。
作者簡介
金丹元,男,1949年7月生。先後在雲南民族大學、雲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學科帶頭人。現為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上海大學電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為中國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家學會理事、上海市美學學會理事、上海市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先後被載人國家人事部、英國劍橋、美國等編撰的《世界名人錄》。1992年被全國青聯主辦的《中華兒女》雜誌作為大陸傑出人物,向世界各地推薦介紹。曾先後到中國香港、泰國、美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演講。1999年獲寶鋼獎“全國優秀教師”。
主要承擔影視美學與文化、文藝美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已出版專著《禪意與化境》、《儒風化雨》、《影視美學導論》、《比較文化與藝術哲學》、《“後現代語境”與影視審美文化》、《中國藝術思維史》、《電視與審美》,《電影美學導論》、《藝術感悟與審美反思》、《書藝符號的生命流》、《不該流失的碎片》等16部,在《哲學研究》、《文藝研究》、《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等全國有影響的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20多篇,其中有的被《新華文摘》摘編,有的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有的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圖書目錄
一、對“電影美學”的反省與建設性思考
回歸本體
——對於當下電影美學研究的質疑
論中國當代電影與中國美學之關係
從美學形態觀照新中國電影史
多元語境中電影數位技術的美學與文化反省
全球化與民族性:關於電影的審美思考
“十七年”中國電影中的基本美學形態與國家意志
論“長鏡頭理論”背後的哲學及其當下意義
關於當下觀影之文化背景和審美接受的思考
後殖民主義理論及其對電影讀解的影響
“視覺衝擊”和“現實主義”一定構成悖論嗎?
——對當下中國影像消費導向與“現實主義”生存的一種反思
二、影像中的文化闡釋與審美轉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解構與建構
——處於多重後現代語境中的中國影視文化
傳統意識與現代性之糾纏
——從《小城之春》到《孔雀》的“小城”(鎮)情結
電視審美與身體文化
飄浮不定的碎片
——論全球性後語境影像的一種發展態勢
電視身體文化中的自戀、窺視與“廢墟”現象
——兼涉對影像的認同與差異性
關於電視產品的生產與觀眾接受
電視審美:文化共享與社會消費
重識當下電視形態的審美特徵
女性主義、女性電影抑或是女性意識
——重識當下中國電影中涉及較多的幾個女性話題
從“超女”到“夢想中國”
——對當下電視媒體狂歡娛樂的整體文化反思
三、比較審視中的影像審美與文化
對中國文化的不同想像及其縫合
——關於第五、六代電影導演之比較研究
試談邵氏電影對中國古裝片及市場經營的影響與啟示
“顛覆”後的另一種解讀
——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到《布拉格之戀》的思考
從“原型意象”之重建看經典理論的恆常性
——關於電影《綠野仙蹤》與《我心狂野》的比較研究
類型的重組與審美流變
——論香港武打片的當下轉型及其給我們的啟示
重識“文革電影”中的“女性形象”
——兼涉對兩種極端“女性意識”的反思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