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彭襄(1897~1985),字海安,派名宦信。十四都彭家弄子鐵鋪灣(今較場鄉灣頭村)人。幼家貧,燃竹片照明讀書。成長經歷
清宣統三年(1911),入石鼓灣振鐸高國小堂讀書。民國3年,入湖南省立高等師範附屬中學。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習法科,修文科,參加北京學生反對段祺瑞北洋政府的聯合示威遊行。7年,北京大學李石曾教授倡議留法勤工儉學,他得友人幫助,
於8年春與徐悲鴻、朱家驊等同赴法國,入蒙塔基鎮中學補習法文。
因長於寫作,為華法教育會學生事務部主辦的《旅歐周刊》、《華工雜誌》編輯,實行半工半讀。
民國10年,入里昂中法大學習文科,畢業後,留校任秘書,歷時4年。
參加國民黨
民國18年,回國參加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赴上海,先後任國立勞動大學秘書長兼社會科學院院長、勞動大學代校長。22年,再度赴法國,繼續為華法教育會和中法友誼會工作,並任巴黎中國書報社理事。25年,獲中法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同年8月,協助當地華工成立參戰華工總會。
10月回國,翌年4月,隨同法國金融代表赴桂林。考察廣西省基層建設,留桂工作。主辦廣西省黨政幹部訓練班,主持廣西建設研究會政治組及國際反侵略大會廣西分會工作。
31年,廣西設立地震局,任局長。擬定《農業合作社承租管理公私土地方案》,推行二五減租和限田。
33年,日軍侵犯廣西,任桂西行署主任,配合第四戰區組織抗日活動。
38年2月赴南京,任行政院地震署署長。4月赴廣州,任總統府第一局局長。
10月,隨廣州政府轉九龍。時李濟深、徐特立以全國政協名義托其內兄范澄川(青島紡織廠廠長)邀他回歸大陸。他懷疑共產黨的政策,去香港,為《天文台》、《星島晚報》副刊撰稿。
1958年去台灣。任郵政總局“顧問”,並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政治作戰學校”、淡江大學、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任法文教授。1985年5月26日病逝於台北。著有法文本《中國春秋時代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