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原自貢市政協第六、七、八屆副主席,民革市委第一屆副主委彭惠中先生,在八年艱苦的抗日戰爭中,奔赴前線,英勇殺敵。
1949年12月,時任少將參謀長的彭惠中毅然起義。於西南軍政大學高研班結業後,分到重慶炮校第二高級步校任教,1956年轉業到自貢市。在自貢市政協工作期間,為黨的統一大業和統戰工作竭心盡力,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各界的好評和讚譽。
主要經歷
出身行伍 傾向進步
彭惠中,字玉麟,1905年出生於簡陽賈家場農村,弟兄五人,大哥、三哥都曾在抗戰期間奔赴抗日前線。
1921年,彭惠中考上陸軍速成學堂,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在川軍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後升為綿陽城防司令長官。
1934年,彭惠中被保送到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畢業後到29軍任團長。
“七七”事變後,國共合作,全面抗戰開始,彭惠中受命隨22軍率部由陝南開赴前線,轉戰於豫南、鄂北地區。
彭惠中由於出身貧寒,思想傾向進步,對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求解放,表示同情,他很早就認識了中共四川地下省委書記車耀先,並和他建立了友誼。
1929年,二十四軍開辦的軍事政治學校增設一個特別班,恰好他們二人同在一期,並同桌而坐。次年彭在成都結婚,車應邀參加了彭的婚禮。車耀先在重慶殉難後,彭於1947年專程去成都努力餐飯館看望車大嫂。
1935年長征途中,紅四方面軍突破岷江經松潘地區時,紅軍中有彭惠中的同學、同事,向在此駐防的彭惠中聯繫,希望他能放行。彭惠中接此通知後欣然允諾,對紅軍部隊不僅未予狙擊,而且讓其順利過境時還令部屬向天鳴槍以示禮送。
奔赴前線 浴血抗日
1940年5月初,日軍為了消除長江北面鄂北、豫南方向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隨縣、棗陽、襄樊地區發動進攻,妄圖消滅中國第5戰區的主力,中國軍隊與之展開了為期20餘天的會戰,粉碎了日軍的企圖。由於彭惠中在會戰中表現突出,戰鬥結束後,即調戰區步炮協同訓練班,升任上校戰術教官。
在1941年湖北的一次戰鬥中,敵眾我寡,苦戰兩天兩夜,彈盡糧絕,士兵傷亡殆盡。彭惠中被日軍密集炮彈掀起的泥土掩埋,頭部受傷,肋骨斷裂。這時日軍從四面包圍過來,高喊“支那軍人快投降!”剛醒來的彭惠中決不當俘虜,做好了自盡報效祖國的準備。然而,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隱約聽到了衝鋒號聲,後續援軍從天而降,將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這次戰鬥後,彭惠中回川接收新兵,以補充部隊兵源。徵兵任務完成後,彭惠中被留在成都市政府任軍事科長。
1942年1月,彭惠中到中央軍校(黃埔)第九期高等教育班學習,1943年畢業。
1944年,彭惠中積極組織流亡學生和省內大、中學生投筆從戎,很快便超額完成任務。彭惠中又在成都少城公園內(今人民公園)召開入伍動員大會,向新兵發放安家費,並設宴歡送。
愛國愛黨 鞠躬盡瘁
彭惠中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工作認真負責,待人誠懇謙和。1981年葉劍英委員長提出台灣回歸、實現和平統一的9條方針後,彭惠中積極支持和回響,多次向舊部長官、時任台北市經建會副會長的孫震將軍寫信,邀請他回大陸探親訪友、參觀旅遊。他還寫了多篇文章,通過報紙、電台,籲請台灣的國民黨人士認清形勢,努力為促進兩岸的友好往來和和平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彭惠中對民革創辦的中山學校關心備至,出謀劃策,致使辦校成績顯著,受到民革中央的多次表彰和獎勵。
早在1978年,彭惠中就積極聯絡自貢地區的黃埔軍校同學,籌組黃埔同學會,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國防建設獻計獻策,發揮自己的餘熱。此外,他十分關心政協的文史資料工作,親自撰寫了多篇自貢鹽場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章。
彭惠中一生淡泊名利、艱苦卓絕,兢兢業業為黨工作,鞠躬盡瘁,直到80高齡才退休賦閒。
1989年1月29日,彭惠中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4歲。彭惠中重病期間,還念念不忘台灣回歸大業,為不能親眼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感遺憾。追悼會上,市委副書記邢惠玲在悼詞中對彭惠中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