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2011年以來,突發公共事件、行業負面新聞、官員醜聞等形象危機日益增多,使得形象危機應對(包含危機公共關係、新聞發言人制度、媒體輿情監測、媒體應對技巧、輿情工作等等)逐漸升溫,重要性凸顯。
風險社會要求風險內控與形象外防,內外結合應對社會風險;形象危機應對實質上是由外而內的社會風險綜合治理
《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
2014年5月26日發布的社科院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稱,官員形象危機呈“多元高發”態勢,民眾認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員群體依次為:城管、學校領導、醫院領導、村幹部、警察、國企領導和民政幹部。民眾最恨官員“貪”
報告指出,官員形象危機主要集中在五大風險領域:“貪”(貪腐問題)、“瀆”(失職瀆職)、“色”(性醜聞、強姦)、“假”(包括火箭提拔、“被影響”“造假造謠”等要素)、“枉”(暴力執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風粗暴等)。
報告顯示,當前,民眾更加厭惡“貪”和“瀆”的官員。在“民眾對官員負面形象的厭惡排名”中,“貪”(30.7%)、“瀆”(24.8%)和“假”(17.4%)位列民眾對官員負面形象厭惡排名的前三位,“色”(16.6%)和“枉”(10.5%)次之。而“貪”和“瀆”都屬於對“公權力”的濫用,說明民眾普遍認為“公權力”應合法、合理使用。
城管、校領導形象差
官員形象的社會態度調查還顯示,民眾認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員群體依次為:城管、學校領導、醫院領導、村幹部、警察、國企領導和民政幹部。
報告指出,城管屬於執法類官員,執法不當往往造成惡劣影響。在2013年問題官員典型案例庫中,“暴力執法”典型案例就有20起;同時,執法作為一種“管制”行為,極易引起執法相對人的差評和遭到公眾的不理解。
根據該調查,民眾對民政幹部等服務類官員的評價明顯高於城管等執法類的官員,這反映了民眾“喜服務、煩管制”的傾向,偏好於官員更多地提供服務,而不是進行管制。
最期待官員乾實事
官員形象的社會態度調查顯示,“官員形象已改觀程度”平均為51.7%,表明民眾普遍認為官員形象有改觀;而“官員形象待改觀程度”平均為73.2%,表明民眾認為官員形象需進一步改善,目前仍存在較大的改觀空間,力挺“從嚴查處”
該調查還從民眾對官員形象的偏好進行了排名。排名顯示,當前民眾“愛才喜惠”,更加偏好“能力本位”和“惠民導向”的官員,因此官員形象需“才德兼備”。而無論是“能力”型官員還是“惠民”型官員均屬於實務型官員,說明民眾最為期待的是官員專注於實事,真正讓社會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