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歷史視野中的詩學方案

內容介紹

《形式與歷史視野中的詩學方案——比較視域下的時空體理論研究》從比較視野中,較為靈活地採用了症候閱讀法、解釋學、深層歷史閱讀法等多種閱讀方法優點,形成了一條新的解讀思路。這條解讀思路是較為切合時空體理論實際情況的,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對一些以往被國內研究所忽略的思想淵源作了一些論證,這些論證較為深人詳盡,甚至澄清了一些以往習見的誤解;更為重要的是,本研究揭示了時空體理論的整體邏輯建構和具體運思,如筆者對《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整體論證思路,做了深入的論述,筆者也較深人探討了時空體理論中的人學思想的整體架構,深化了對時空體理論與人學思想關係的認識;此外,孫鵬程探討了國內尚無人研究的“作者時空體”思想,孫鵬程以為,“作者時空體”思想研究對重新審視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對於重新認識作者與時間、空間之間的關係,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作者介紹

孫鵬程,男,1980年出生,漢族,浙江蒼南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曾在《浙江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表10餘篇,1篇為《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篇為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合著專著1部,參與國家社科基金2項(排名第2,第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獲省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獎1項。

作品目錄

前言時空體理論研究概況
第一章時空體理論的理論淵源
第一節俄羅斯歷史詩學對時空體理論的影響
第二節康德與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意義上的時空學說對時空體理論的影響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文論對時空體理論的影響
第四節比喻意義上的愛因斯坦時空體一體論對巴赫金時空體理論的影響
第五節基督教哲學與東正教神學對巴赫金時空體理論的影響
第二章《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1937—1938年)中的歷史類型學思想
第一節《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1937—1938年)的邏輯起點:歷史類型學的“認識論突破”
第二節《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1937—1938年)的結論:小說體裁的歷史類型學
第三節《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1937—1938年)評述
第三章1973年“結束語”中時空體理論思路的轉變
第一節1973年“結束語”中時空體思路“偏離”
第二節時空體理論作為一種修辭的思想及其闡發研究
第三節巴赫金的“作者時空體”思想初探
第四章時空體理論中的文藝人學思想——以30—60年代的巴赫金著作為中心
第一節國內文學與人學關係研究
第二節“文學類型一時空一人”:時空體理論的人學運思理路
第三節現代意義上“主體”生成與時空意識的嬗變:時空體理論的人學研究重心
第四節史詩與小說的價值之辨:時空體理論人學價值訴求的集中體現
第五節“反現代性”的現代性立場:時空體理論人學研究的詩學立場
第六節對話:後現代時代文學時間的人學意蘊
第五章時空體理論的方法論
第一節歷史比較與形式方法的結合的完美典範
第二節哲學方法的巧妙運用
第三節從具體文本到中間詩學的獨特方法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