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弦舞

彝族三弦舞

彝族三弦舞是歷代彝族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舞蹈。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彝族支系對其有不同的稱法。流傳於撒尼彝區的三弦舞稱“撒尼大三弦”,流傳於阿細彝區的三弦舞稱“阿細跳月”。這是一種休閒或歡樂時跳的舞蹈。彝族三弦舞又分“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兩種。 2008年6月7日,雲南省彌勒縣、石林彝族自治縣聯合申報的“彝族三弦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72 Ⅲ-75。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彝族三弦舞 彝族三弦舞

彝族三弦舞2008年6月14日為國務院公布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石林人民跳起大三弦舞迎客,古老的石林彝族大三弦舞在19世紀八十年代從石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部,昆明市東南方向,屬昆明市。離省會昆明70餘公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石林風景名勝區在石林縣境內。石林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建縣,謂:談藁縣。宋代大理國前期設路甸。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路南州。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路南州為路南縣。1950年成立路南縣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1958年撤縣並歸為宜良縣。1964年恢復路南彝族自治縣,1998年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縣境內世代流傳著一種粗狂、豪放的彝族民間舞蹈——彝族大三弦舞。

藝術特色

舞蹈形式

彝族三弦舞 彝族三弦舞

撒尼舞蹈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大三弦、跳叉、跳刀、跳鼓、跳霸王鞭、跳獅子、跳老虎和織麻舞等。最為著名、最為流行的就是跳大三弦, 也即“撒尼跳樂”。“ 撒尼跳樂”是彝族人民最為喜愛的歌舞,他們用“是人不跳樂,白來世上活;昕見三弦響,心喜腳板癢”來表達他們對大三弦舞的熱愛之情。

基本動作

跳大三弦的基本動作是走三步踢兩腳,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地變換隊形。所以又稱為三步樂或跳樂。三步樂又分慢三步樂和快三步樂。慢三步樂節奏緩慢,只用小三弦伴奏,適合中老年人跳。快三步樂基本形式是男子彈著大三弦,女子邊拍掌邊翩翩起舞,使用大三弦和竹笛伴奏,整個舞蹈節奏歡快,情緒熱烈,充分地表達出撒尼青年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深受彝族人民的喜愛,也為其他民族所欣賞。

傳承現狀

石林地區的民族歌舞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名聞中外。彝族各支系的歌舞屬於典型的民族民間歌舞,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生活性,它源於生活、反映生活,充分地表達了彝族人民的情感。正因為如此,它也深受其他各族人民的喜愛,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傳承意義

彝族三弦舞被有關學者譽為遠古舞蹈的“活化石”,對研究舞蹈的起源與發展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對增強群體意識、民族團結有積極作用;對營造歡樂、熱烈氣氛有良好效果。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聯歡活動的撒尼青年在聯歡會上表演的彝族三弦舞轟動了整個聯歡會。近20年來許多國外遊客到石林旅遊時觀賞過大三弦舞蹈,因而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