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持續的低碳城市並不能滿足未來的發展需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強調,未來洪水、風暴潮和熱浪恐會日趨頻繁且愈加劇烈,對城市及其居民、基礎設施等財產構成巨大威脅。
2012年美國桑迪颶風和2011年泰國洪水等自然災害表明,氣候變化會引發極端天氣,造成巨大的損失,而城市首當其衝。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2013年3月的報告指出,連續三年來,每一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均超過了1000億美元,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為解決這一問題,各城市必須在制定低碳可持續發展路線的同時,採取措施提高其彈性應對的能力。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措施
先進技術
能源、交通、供水和建築系統的彈性技術依賴於先進的信息技術和通訊服務。這要求以新技術、新方法規劃、設計、管理和維護城市的基礎設施。此外,培養地方官員彈性基礎設施的理念和建設彈性基礎設施的實踐要同時進行。
新管理方法
另外,提高彈性應對能力還要求有新的管理方法。從規劃階段開始,各市政部門之間就必須加強協調和知識共享。與此同時,市民的參與也有助於城市彈性度的提高。
減少能源消耗
增強基礎設施的彈性度還能帶來其他益處。在能源領域,能使電力更加可靠,減少斷電情況,這對醫療、應急等服務機構尤為重要;電力系統傳輸損耗將得以減少;系統能效提高,從而降低電力需求。
方案
西門子、奧雅納(工程公司)和區域規劃協會(一個關注紐約-新澤西-康乃狄克城市規劃的市民組織)研究了紐約電網的彈性度,為增強其應對能力制定了路線圖,並提出了商業模型。
研究分析
研究分析了三個投資方案。第一,不採取任何措施,發生災害後再開展城市重建工作。第二,加固重要設施,採取更好的保護措施,如提高捷運樞紐站的防洪能力。第三,制定方案降低電力需求的峰值,即採用先進的計量設備和能源管理系統,構建智慧型電網,增強其靈活性和敏感度。如自動化需求管理,將建築與電網連線、自動斷開不重要的設備。
風險評估
研究結果非常明確。如果不採取任何防護措施,未來20年預計損失可達近30億美元。若投資4億美元用於加固設施,則可將維修等費用減少20億美元。如果採用所有建議,需要約30億美元的資金,但同時可獲得大量益處,未來損失將減少20億美元,同時還可提高能效以及電網的容量、穩定性,這能帶來30億美元的淨收益。
建設
2016年12月,通州區第六次黨代會開幕,通州區委書記楊斌介紹未來五年發展重點工作。作為城市副中心,通州將加強彈性城市建設,有效提升城市應對各種衝擊的能力,同時在新建區域全面推廣街區制,打造小街區、密路網的城市尺度,建設“彈性城市”的說法在北京16區的發展規劃中還是首次提出。意義
對很多實行市場經濟的新興城市來說,彈性應對能力將成為爭取國外直接投資的利器。跨國公司進行重大投資時,都傾向於基礎設施可靠、服務機構高效、生活環境可持續的地方。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彈性應對能力最強的城市才能具備經濟競爭力,獲得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