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鳴岐於1875年生於山東省無棣縣段家村。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舉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就館於廣東布政使岑春煊家,頗得器重,後充當其幕僚。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4月,岑春煊署理兩廣總督,張鳴岐被任命為總文案,兼管兩廣學務處,繼而又兼管練兵處。
1904年(光緒三十年) 5月,廣西民變蜂起,岑春煊入桂督師鎮壓,張鳴岐隨行,總理兩廣營務處,兼充廣西巡撫李經羲的幕僚,並得李的保舉,任廣西太平思順道道員,次年,岑春煊又薦張鳴岐署理廣西布政使。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12月,任廣西布政使,署理廣西巡撫,翌年實授。張鳴岐在廣西,一面指揮提督龍濟光、總兵陸榮廷等鎮壓民變,一面大舉推行所謂“新政”,一時朝野頗著虛名。
1910年(宣統二年) ,得署理兩廣總督。
1911年(宣統三年)4月,署廣州將軍孚琦被刺身亡,清廷命張鳴岐為兩廣總督兼任廣州將軍。此時他獲得同盟會即將在廣州舉行起義的情報,立即與水師提督李準等會商,派出大批偵探,抽調防營入城,實行戒嚴。4月12日廣州起義爆發,黃興率隊攻破督署,張鳴岐丟下老父妻妾,翻牆越屋逃至水師公所,指揮清軍反撲。廣州起義失敗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經張鳴岐下令殺害的革命黨人有林覺民、喻雲紀等43人。10月武昌起義爆發, 廣東革命黨人聞風而起,張鳴岐見軍心動搖,危局難挽,被迫於11月5日宣布廣東獨立。經紳士提議,推舉張鳴岐為臨時都督。他避而不就,潛逃至沙面租界,不久經香港又逃往日本。
袁世凱執政後,張鳴岐回北京閒居,掛名高級顧問。
1913年10月,出任廣西民政長,會辦廣西軍務。1915年7月改任廣東巡按使。同年底,他窺知袁世凱有稱帝野心,遂與廣東督軍龍濟光上表勸進,被封一等伯。護國戰爭爆發後,張鳴岐從此脫離政界,隱居上海法租界。
南京國民黨政權建立後,移居天津租界,篤佛長齋。
1937年12月,張鳴岐參加了漢奸王揖唐等發起的中華佛教會。1942年3月,充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咨議委員。
1945年3月,又與王揖唐、殷汝耕等發起“乙酉法會”,祈禱“大東亞戰爭之必勝”。9月15日病死天津。
是非功過
張鳴岐一生,為人詬病者有三:一是任兩廣總督時,鎮壓了黃花崗起義;二是曾上表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三是抗戰時出任偽職。
張鳴岐在廣西任職期間,一方面鎮壓各地風起雲湧的民變,另一方面也施行了一些“新政”。
軍隊建設
廣西地處南疆,處於邊防前線,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因此,1907年陸軍部要求廣西應練新軍一鎮(清末新軍基本建制單位,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由兵、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制率領。鎮下設協、標、營、隊、排、棚,基本相當於後來的旅、團、營、連、排、班),限五年編練足額。張鳴岐對陸軍部的計畫積極支持,年底就設立了督練公所,專意訓練新軍,實行軍事改革。廣西是一個窮省,編練新軍經費難籌,張鳴岐想方設法,最後從粵海關洋稅中得到白銀15萬兩,作為編練新軍費用。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張鳴岐要求從龍濟光、陸榮廷等舊軍中挑選精銳,編練成新軍。由於經費不足,到1910年,廣西只在龍州編成新軍一標,在桂林編成一個混成協,距一鎮(合三協)尚有不小差距。
恢復生產
因為遭受連年戰爭,廣西不少地方田園荒蕪,老百姓貧困潦倒。張鳴岐認為首先必須從開礦、墾荒著手,才能恢復生產。在墾荒方面,他一方面實行官墾,一方面鼓勵商民領墾。1909年,頒布《廣西新訂開墾章程》,對領墾卓有成效者,實行獎勵。在政府的鼓勵下,民間出現了一股興辦公司、領墾荒地的熱潮,全省共建立墾殖公司幾十家。在開礦方面,他做了這么幾件事情:一是勘測礦產。他委任留美礦師王寵佑為礦師,負責全省礦產的勘測、開採事宜,並聘請巴黎國立礦業學堂畢業的張金生,到賀縣(今賀州市)西灣一帶實地勘測煤礦;二是開辦礦廠。張鳴岐奏請清政府開設富賀官局,開辦了一個富賀煤礦、一個西灣錫礦。煤礦雖然虧折,但錫礦有盈利;三是招徠華僑投資礦業。他派人到海外招徠華僑回國興辦礦廠,先後有朱博文、葉恩等人回國投資開採貴縣(今貴港市)、南丹、賀縣等地礦產。此外,張鳴岐還鼓勵私人集資開採錫礦,“任由官紳商民自來、自煉、自運出口售賣”,使銻砂出口大增,生銻及純銻由1910年的四萬零八磅(英美制重量單位,一磅合453克)增加到1911年的七十七萬二乾六百磅,將近增加20倍。在舉辦近代企業方面,他也做了不少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有:設立“勸業道”,獎勵工商業發展;在桂林開辦“省立公費紡織習藝廠”,招收三百名學徒,採用新式技術織布;在梧州設立煉銻爐廠,購置設備,招募技師主管煉銻、驗銻;在梧州設立絲業有限公司。這樣,廣西開始有了一些近代化的企業,為廣西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促進教育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在全國各地興辦新式學校。張鳴岐在廣西執政時對這一政策非常支持,陸續興辦了各類學校。為了推動廣西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將前廣西巡撫黃槐森創辦的體用學堂改為優級師範學堂,目的是培養初級師範學堂教師和中學教師。這所學校是廣西最早培養師資的場所,是後來廣西師範專科學校乃至廣西師範大學的前身。各地還設立了簡易師範傳習所。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當時的省城桂林還成立了一所女子師範學堂。張鳴岐認為,發展實業需要有專門的人才,所以非常重視實業教育,先後在梧州創辦了蠶業學堂,在龍州創辦了邊防中等實業學堂,在臨桂開辦了廣西農業試驗場附屬講習所。1909年,三所實業學堂分別改為廣西第一、第二、第三中等農業學堂。這些學校聘請國內外教師來廣西講授科學知識,併購買新式儀器、種畜、種子,發展農牧生產。此外,他還創辦了陸軍國小堂、陸軍幹部學堂、陸軍測繪學堂、法政學堂、警察學校、典獄學堂等軍事、政法學校,培養軍事、政法人才。1907年,他在桂林設立土司學堂,訓練土屬人才。各地土州縣也設立了國小,對促進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有所貢獻。
改革官制
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改革官制。按照清政府的設計,在中央設立資政院,在各省成立諮議局,作為民意機關,籌辦地方自治。經過籌備、諮議局議員選舉以及議長選舉,廣西諮議局於1909年9月在桂林王城正式成立。為了籌辦地方自治,張鳴岐於1908年設立自治局,隨後在各地開辦自治研究所,並設立地方自治籌辦公所。在改革司法制度方面,根據清政府的要求,將廣西按察使司改為提法司署,負責全省司法行政。下轄總務、審判、監獄三個科。1910年6月,廣西法院成立,同時設定高等審判廳。同年11月,梧州設立梧州地方審判廳和蒼梧初級審判廳,均設定民事和刑事法庭。在清朝垮台前,廣西初步建立了現代的司法制度。
此外,張鳴岐還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各國學習,並創辦報紙、建立圖書館等,在文化建設上也有所建樹。
廣西是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省份,人才尤為缺乏。要舉辦“新政”,非得向異地借才不可。張鳴岐在人才引進上還比較開通,大膽地吸納了一批人才。1907年,陸軍國小堂成立時,他聘請蔡鍔為學堂總辦;1908年,廣西兵備處成立時,他邀請日本陸軍士官學堂畢業的王孝縝、李書城、孫孟戟等來廣西,一起籌辦新軍。隨後又從各地招聘人才,先後來桂的軍事人才近八十人。張鳴岐還延攬了一批金融、礦業、法政方面的人才。總之,張鳴岐執政時的廣西,曾經是新人物薈萃之地。人才的引進無疑有利於廣西的經濟、軍事、文化建設以及社會的進步。
人物舊宅
張鳴歧舊居建於1927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大北道,如今的和平區貴州路90號,現為90魯菜館。
張鳴岐舊居為磚木混合結構二層樓房,紅瓦屋頂,混水牆面,建築內部有樓房4間,平房3間,建築面積達539.59平方米,具有義大利建築風格的特徵。
該建築現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