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輝[原軍事博物館政治委員]

張金輝,1912年6月20日出生,遼寧西豐人。又名張雅軒。193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簡歷

1929年秋,考入東北大學讀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北平參加“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負責學生軍對外聯絡工作。1932年2月,回東北組織抗日義勇軍,任“東北青年抗日鐵血團”主席,在瀋陽等地進行抗日活動。1934年在日偽憲警的大肆搜捕下,返回北平工作。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去華北各地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3月,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先後擔任大隊宣傳股長、分校文工團負責人、總校政治部秘書科長。解放後,歷任河南省信陽解放軍第二十一步兵學校副政委、中南軍區政治部青年部長、文化部長、廣州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政委兼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兼總政治部文工團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長期關押審查。1975年2月,重新工作,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政治委員。1978年5月23日逝世。  

生平

張金輝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具有正義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西豐縣房木鎮國小校,考入西豐縣城中的西豐中學。在中學期間,因當時的校長貪污學生的一伙食費、吸食鴉片煙、任用私人、對教師和學生實行封建家長專制等惡劣行為,引起在校師生的不滿,張金輝和宋黎等同學因此組織全校同學罷課,上街遊行以揭露校長的惡劣行為,以求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張金輝還作為學生代表之一去省教育廳請願。在學生們的強烈抗議下,縣教育局將校長撤換掉,但是,張金輝和宋黎因帶頭罷課,被學校除名。張金輝為了繼續求學,在二哥張希堯的資助下,到瀋陽育才中學補習半年。1929年秋,張金輝考入東北大學法律預科,兩年後考入東北大學法學院邊政系日文班。他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專業呢?在《自傳》中寫道:“在中學讀書時,因濟南慘案,組織同學進行的反日宣傳,因有‘抗日救國’,‘愛國自強’的思想基礎,”“報大學專業時由個人將來光宗耀祖思想,走向為民族,才要專門研究中日問題,抗敵要先熟悉敵人的思想。”因此選擇了這個專業。在瀋陽兩年多的學習生活,使他的視野更加開闊了,他進一步看到國內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世界列強虎視眈眈,圖謀瓜分中華國土的現實而憂心忡忡。他經常和進步學生張希堯、宋黎等人聚在一起,抨擊時政,議論國家大事。當時車向忱等愛國人士在瀋陽成立“國貨推銷委員會”,組織民眾倡導銷售國貨,抵制洋貨,以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張金輝積極回響,而且身體力行,不穿洋服,不用洋貨。1929年暑假,張金輝與二哥張希堯一起從瀋陽回西豐,一路步行,不坐“南滿票車”。回到西豐後,張希堯幫助王犧忱聯絡西豐縣城的愛國紳士和教育界的人士集資4000多元,在萬和祥西側租用5間房開設國貨消費合作社,經銷國產日用品,以抵制日貨在縣城裡的銷售。張金輝積極支持,並在這個合作社裡當義務售貨員,一乾就是一個暑假。1931年,“九一八”之夜,正在東北大學讀書的張金輝 “剛從教室自習後回到宿舍,突然傳來激烈的炮聲,同學們被這突如其來的炮聲所震驚”“頓時,全校大嘩,我(張金輝)同宋黎等幾個要好的同學一口氣跑到劉馥教授家中,只見這位老教授正在門外仰天長嘆,劉教授為前來的學生分析形勢,說無疑是日本帝國主義公然的侵略行動,戰事一起,就再不能安心教學了。他對學生們說:國難當頭,有志青年應當奮起抵抗,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大家聽都激憤地流下眼淚”此時此刻劉教授發自肺腑、語重心長的話,無疑對張金輝日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起到了十分張金輝在學生隊中任交涉科長,負責對外聯絡,主要是爭取各方面對學生隊的支持。為了解決學生隊經費和物資上的困難,張金輝經常為募捐而奔走各地,曾到唐山找過公安局局長寧武(遼寧海城人),為學生隊募集了一批棉衣,還曾跑到察哈爾,找到當時任省主席的劉一飛(東北人),為學生隊募集了一筆一伙食費。在流亡北平的日子裡,殘酷無情的現實,使張金輝這些熱血青年悲憤交加。張希堯肺病發作,到香山慈幼院一個安靜的地方療養。一次,張金輝去看望哥哥,夜宿於他處,兩個人徹夜談心,激動得相對而泣。“所想者仍是國破家亡,救國無路。多少青年人一腔熱血,請纓報國,當權者卻醉生夢死,喪權辱國。‘一·二八’戰事之初,全國沸騰,激言抗日,時過不久,又銷聲匿跡,眼看日寇鯨吞蠶食,步步深入,中華民族的艱難,日益深重,如此下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真是不堪構想!怎能不讓人憂憤!”重要的作用。二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為了防止日本浪人闖入學校搗亂,張金輝和宋黎、張希堯等同學將校內學生組織起來,成立了“學生護校團”,手持棍棒守衛學校。次日,宋黎化裝成工人模樣去探聽情況,回來後說:國貨商店被日軍搗毀,青年會也被占領,街上浪人橫行,無辜的平民有的竟被日軍殘殺。還傳聞日軍要武裝接管學校,形勢很緊張。張希堯、宋黎、張金輝等二十幾個人商議,認為在校內堅持已無意義。於是,張金輝和張希堯、苗可秀、宋黎等人連夜收拾行裝,乘火車流亡北平。九一八事變後,許多流亡到北平的東北各層人物都到“奉天會館”落腳。9月27日,閻寶航、王化一、盧廣績、車向忱、高崇民等東北名流及相關人士在這裡聚會,組織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這個組織是東北各界人士組成的抗日民眾團體,建立後大力開展了抗日救國、收復失地的宣傳和組織活動,得到了張學良的支持和廣大東北流亡同胞的擁護。張金輝和張希堯、宋黎、苗可秀、趙桐、高鵬、紀庭榭等人都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並成為救國會的下層活躍分子。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成立後,許多流亡到北平的東北青年學生紛紛找到救國會,要求參加抗日活動。11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在宣武門外的江西會館組織東北“學生隊”,對青年學生進行軍事訓練,準備訓練後將他們派回東北,進行抗日活動,這支東北學生隊由張希堯負責。張金輝認為,國破家亡,山河不保,哪裡還有我們讀書的安定環境,而且,日本侵略氣焰日漲,北平、華北以至全中國都朝不保夕,只有全國人民奮起抵抗,才能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所以他毅然參加了學生隊.  

評價

在張金輝追悼會上的《悼詞》中寫道:“張金輝同志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刻苦地學習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勤勤懇懇,艱苦奮鬥,數十年如一日,直到病情十分嚴重,仍忘我地工作,頑強地同疾病作鬥爭,表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幹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