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讀[北宋學者]

張讀[北宋學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宋]張讀(1066—1145年),字聖行。宋治平三年(1066年)生於晉江張林,後移居安溪城廂員宅村。童年入泮,後進太學。紹聖四年(1097年),以太學上捨生參加考試,登進士第,為安溪建縣後首名進士。張讀初任福州教授,後調任何南潁昌府法曹參軍,深得知府范純禮的賞識與器重,聲譽日隆。不久,選調入朝編修《國朝會典》。他記掛家中年逾90的老父,為便於養親,申請改任泉州通判。未幾,調諸王府任直講。但仍以奉養老父為由,再次申請,改知興化軍。靖康元年(1126年),國家動盪不安,士兵驕恣。一天,士兵鬧哄哄的齊集庭下,要求額外補貼。張讀沉著應付,嚴詞訓斥,陳明利害關係,眾皆感服,並供出首亂分子。張讀嚴辦主犯,平息事態。張讀理學造詣深,學識豐富,才華過人,為蘇轍門客。蘇軾去世,蘇轍作東坡墓銘,獨請張讀一閱,他看完說:“這篇文章,妙盡東坡一生,但恐仇人復藉此歪曲誣衊,不如刮磨掉。難道沒有這篇銘,萬世之後,人們便不知有個蘇東坡嗎?”蘇轍聽了覺得有理。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下令近臣舉薦賢人。中書舍人黃唐傳舉薦張讀。張讀被召見。他以身體不好為由,不肯受官,遂退隱鄉居。晚年常居晉江。張讀工文辭,閩中碑碣多出其手,潤筆收入,則接濟貧困親友,家中無盈餘積蓄。紹興十五年(1145年)辭世。追贈尚書,入祀鄉賢祠。

人物傳記

[北宋]張讀(1066—1145年),字聖行。宋治平三年(1066年)生於晉江張林,後移居安溪城廂員宅村。童年入泮,後進太學。紹聖四年(1097年),以太學上捨生參加考試,登進士第,為安溪建縣後首名進士。張讀初任福州教授,後調任何南潁昌府法曹參軍,深得知府范純禮的賞識與器重,聲譽日隆。不久,選調入朝編修《國朝會典》。他記掛家中年逾90的老父,為便於養親,申請改任泉州通判。未幾,調諸王府任直講。但仍以奉養老父為由,再次申請,改知興化軍。靖康元年(1126年),國家動盪不安,士兵驕恣。一天,士兵鬧哄哄的齊集庭下,要求額外補貼。張讀沉著應付,嚴詞訓斥,陳明利害關係,眾皆感服,並供出首亂分子。張讀嚴辦主犯,平息事態。張讀理學造詣深,學識豐富,才華過人,為蘇轍門客。蘇軾去世,蘇轍作東坡墓銘,獨請張讀一閱,他看完說:“這篇文章,妙盡東坡一生,但恐仇人復藉此歪曲誣衊,不如刮磨掉。難道沒有這篇銘,萬世之後,人們便不知有個蘇東坡嗎?”蘇轍聽了覺得有理。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下令近臣舉薦賢人。中書舍人黃唐傳舉薦張讀。張讀被召見。他以身體不好為由,不肯受官,遂退隱鄉居。晚年常居晉江。張讀工文辭,閩中碑碣多出其手,潤筆收入,則接濟貧困親友,家中無盈餘積蓄。紹興十五年(1145年)辭世。追贈尚書,入祀鄉賢祠。

嘉熙中(1237),知縣趙崇栗聞知張讀有孝行,故居在永安里筆架山前埔□橋西,即把永安里標表為“曾子裡”。張氏祖宇有匾曰:“忠臣”、“孝子”、“理學名臣”和“理學名儒”。

其子張滿進,以講習明經著名,自居在坊東市(今鳳城),其後嗣分居厚垵墩頭、新康大坪。

史書記載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張讀》、明·嘉靖、清·康熙《安溪縣誌》有傳,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7·直講張聖行先生讀》據《閩書》為作傳,略同。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誌·名臣1·宋·張讀》亦有傳。

進士及第

張讀童年入泮,後游太學。紹聖四年(1097年)32歲時以上捨生擢第,是安溪建縣後首名進士。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張讀》:“張讀,字聖行,安溪人。紹聖中由上舍擢第。”

明·嘉靖《安溪縣誌·卷6·人物類·鄉賢·張讀》曰:“張讀,字聖行,永安里人。游太學。元祐初,幸學恩該免省,自陳不願受。紹聖四年,以上捨生擢第。”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誌·名臣1·宋·張讀》:“張讀 字聖行,安溪人,徙居晉江。紹聖四年以上捨生擢第。”

從宦

初任福州教授,調潁州府法曹參軍,除編修《國朝會要》。後以父老,求為泉州通判就近養親。又除王府直講。靖康元年(1126年)仍以奉養老父為由請郡,知興化軍(今莆田市)。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張讀》:“調穎昌府法曹,守范純禮深器重之。召編修《國朝會要》。以父老求便親,通判本州。後除諸王府直講,未幾請郡,知興化軍,士卒感服,不敢復驕恣。”

明·嘉靖《安溪縣誌·卷6·人物類·鄉賢·張讀》曰:“調潁昌府法曹參軍。范純禮為守,語重之。除編修《國朝會要》。以父年逾九十,求便養親,外補通判本州。後除王府直講。未幾,請郡自效,知興化軍。時靖康初,國步多艱,士卒驕恣,一日歡趨庭下,乞額外給賜。讀正色叱之,諭以禍福,諸卒感服,反告其渠魁,即梟首於市,一郡肅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誌·名臣1·宋·張讀》曰:“調潁州府法曹參軍。除編修《國朝會要》。以父年九十,求便省親,通判本州,後除諸王府直講。未幾,請郡自效,知興化軍。靖康初年,士卒驕恣,一日歡趨庭下,乞額外給賜。讀正色比之,諭以禍福,諸卒感服,反輸其渠魁,梟首於市,一郡肅然。”

奉祠家居

宋室南渡,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下令近臣舉薦賢人,中書舍人黃唐傳舉薦張讀,以疾辭,奉祠家居。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張讀》:

“建炎初被召不赴,奉祠家居,杜門不出。孝友清儉,里人矜式之。”

“晚年徙居晉江,與李邴尤厚。”

明·嘉靖《安溪縣誌·卷6·人物類·鄉賢·張讀》曰:

“建炎初被召,以疾辭,奉祠家居。杜門卻掃,里人矜式焉。”

“後徙居晉江,與李文肅公(李邴)過從尤厚。善屬文,閩中碑碣多出其手;貲入,即分親故之貧者,家無贏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誌·名臣1·宋·張讀》曰:“建炎初被召,以疾辭,奉祠家居,杜門卻掃,里人矜式焉。”

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卒。

明·嘉靖《安溪縣誌·卷6·人物類·鄉賢·張讀》曰:

“壽八十。”

“其卒也,李(李邴)以詩哭之,有‘累日塵生甑,經年肘見衿’之語。”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誌·名臣1·宋·張讀》曰:“年八十,卒。”

張讀卒後,追贈尚書,泉州為建清孝坊,入祀鄉賢祠。清·道光《晉江縣誌·卷68·冢墓誌》:“直講張讀墓:在四都上坊(上方)山。”

清·康熙《安溪縣誌·卷7·風俗人物之4·彰獻·宋·選舉·紹聖四年丁丑何昌定榜·張讀》還載:“嘉熙(1237—1240年)中,令(安溪知縣)趙崇栗以其能盡孝,表曰‘曾子裡’,在永安。”

評價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張讀》:“嘗客蘇轍所,轍撰其兄軾墓銘,獨以示讀。讀曰:‘斯文妙盡東坡平生,政恐仇人復藉此媒櫱,不若刮磨之為愈。使東坡無此銘,萬世之下,其不蜚聲騰實乎?’轍深然之。”

明·嘉靖《安溪縣誌·卷6·人物類·鄉賢·張讀》曰:

“性至孝,居喪廬墓,蔬食終制。

所交皆天下士。與陳瑩中(陳瓘,字瑩中,福建沙縣人,泉州太守陳偁子)友善。

既從仕,為趙清獻(趙抃)所知獎。後與李方叔(李廌字方叔,陝西華州人)、端叔(李之儀字端叔,山東無棣人)為蘇(蘇轍字子由)、黃(黃庭堅)門客。(蘇東坡去世)子由作《東坡(蘇軾)墓銘》,獨以示讀。讀曰:‘斯文妙盡東坡平生,正恐仇人復藉借孽,不若刮摩之為愈。使東坡無此銘,萬世之下,其不蜚聲騰實乎!’子由深然之。”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37·人物誌·名臣1·宋·張讀》曰:“性至孝,廬墓蔬食終制。所交皆天下士,與李邴過從尤厚。善屬文,閩中碑碣,多出其手;貲入即分親故之貧者,家無贏餘。”

張讀曾書《重修文廟頌》,極贊安溪“水鏘玉佩,山峻雲梯”,“鳳髻崒崒,三峰環崎。”還曾為泉州府學學池寫記,文載《泉州府志》。

張氏祖宇有匾曰:“忠臣”、“孝子”、“理學名臣”和“理學名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