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唐朝開元名相]

張說[唐朝開元名相]
張說[唐朝開元名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說(yuè)(667年-731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家、文學家。 張說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歷任太子校書、左補闕、右史、內供奉、鳳閣舍人,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後來,張說返回朝中,任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拜相後,因不肯黨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尚書左丞,後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姚崇拜相後,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又貶岳州刺史,在蘇頲進言下,改任荊州長史。張說在擔任天兵軍大使時,持節安撫同羅、拔曳固等部,討平突厥叛將康待賓,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後又討平康願子叛亂,建議裁撤鎮軍,整頓府兵,升任中書令,加集賢院學士,並倡議唐玄宗封禪泰山,進封右丞相。 張說脾氣暴躁,與同僚關係不睦,而且生性貪財,因此遭到彈劾,被免去中書令,後被迫致仕。不久,張說被起復,先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開元十八年(730年)病逝,時年六十四歲。追贈太師,諡號文貞。 張說前後三次為相,執掌文壇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張說的祖先原是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代居於河東(今山西永濟),後遷至河南洛陽。

689年(永昌元年),武則天在洛陽南門親自舉行制科考試,命吏部尚書李景諶考核策論,張說的應對排名第一。武則天認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將張說定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後任左補闕。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在女兒太平公主引薦下,“年二十餘,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詞”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先後覲見武則天。年逾古稀的武則天見後“甚悅”,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倍加寵愛。武則天晚年“居長生院,宰相不得見者累日,惟張易之、張昌宗侍側”,“政事多委易之兄弟”。

得武則天如此寵愛,二張兄弟專權跋扈,朝廷百官無不懼之。宰相魏元忠賦性坦直,曾諫止女皇親近小人。於是,二張於長安三年(703年)製造了著名的“魏元忠案”,污衊宰相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謀反。案情由武則天在殿上親自審問。張說被張氏兄弟威逼利誘傳上殿當證人。

《舊唐書·張說傳》載:“(張)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易之誣構耳。”他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由於沒有“謀反”的真憑實據,二張沒敢殺魏元忠,將之貶為高要尉,將高戩貶謫嶺南。張說卻因此大大觸怒了張氏兄弟及武則天,被“坐忤旨配流欽州,在嶺外歲余”。

699年(聖歷二年),武則天命張說等學士四十七人編修《三教珠英》,並由麟台監張昌宗總領此事。但是,張昌宗不學無術,只是高談闊論,賦詩聚會,張說與徐堅出力最多。

700年(久視元年),武則天在三陽宮避暑,到了秋天還不回京。張說上疏進諫,並提出四條不能留下的理由,但是武則天沒有理會。

702年(長安二年),《三教珠英》修成,張說改任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被提拔為鳳閣舍人。

703年(長安三年),張易之與張昌宗誣陷宰相魏元忠謀反,並讓張說作證。張說在武則天面前,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魏元忠因此得以免死,而張說卻因忤旨被流放欽州(在今廣西)。

回朝任職

705年(神龍元年),唐中宗復位,張說被征拜為兵部員外郎,後任工部侍郎。不久,張說因母親去世,離職守孝,但喪期未滿,中宗便欲起復他為黃門侍郎。當時,禮教衰薄,很多人都以能在喪期中被起復為榮耀,而張說卻能堅守禮制,數次上表推辭,言語懇切,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讚。服喪期滿後,張說復任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710年(景雲元年),唐睿宗繼位,張說改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同年秋,唐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謀奪皇位失敗,其黨羽數百人被捕獲。東都留守審訊數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便派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只一個晚上便查清此案,將主謀張靈均、鄭愔等人捕獲,弄清全部罪狀,其餘誤捕下獄的一律宣布無罪釋放。睿宗慰勞道:“知道你審理這個案子,不冤枉良善,不遺漏罪人。如果你不是忠正之人,怎能做到!”並命他與國子司業褚無量一同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

擔任宰相

711年(景雲二年),張說進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並監修國史。當時,太平公主交結朝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睿宗對侍臣道:“有術士上言,五天之內將會有急兵入宮,你們為我做好防備。”左右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張說則直言不諱道:“這是有小人想離間東宮,陛下如果讓太子監國,定下君臣名份,小人自然膽怯,流言便會平息。”睿宗大喜,當日便命李隆基監國。

712年(先天元年),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引薦蕭至忠、崔湜為宰相。張說因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罷去相位,貶為尚書左丞、東都留守。張說知道太平公主等人心懷陰謀,於是派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

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張說被征拜為中書令,封燕國公。不久,唐玄宗更改官職名稱,張說被改封紫微令。

貶出京師

張說與同州刺史姚崇關係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張說便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張說又讓殿中監姜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玄宗明知是張說的計謀,仍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姚崇任相後,張說非常害怕,私自到岐王李范府中申述誠意,結果被姚崇告發。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張說又被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

716年(開元四年),蘇頲擔任宰相。張說與蘇頲之父蘇瑰是故交,便撰寫一篇《五君詠》,在蘇瑰忌日時獻給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載蘇瑰的故事。蘇頲非常感動,向玄宗進言,改任張說為荊州長史。不久,張說改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平定叛胡

719年(開元七年),張說任檢校并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代理御史大夫,同時在軍中修撰國史。

720年(開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引起并州的同羅、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懼。為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人,持節安撫各部,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副使李憲得知後派人傳信,勸他不要涉險,張說卻絲毫不懼。諸部落深受感動,得以安心。

721年(開元九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自稱葉護,攻陷蘭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討伐,又命張說參與軍機。當時,康待賓暗中勾結党項,攻破銀城、連谷,還占據糧倉。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大破康待賓,並乘勝追擊。當逃到駱駝堰時,党項反戈,叛軍潰散。張說招撫党項流散人員,使他們各安其業。副使史獻認為党項反覆無常,建議把他們全部誅殺。張說道:“如果把他們全殺了,是違背了天道。”於是奏請設定麟州,安頓党項。同年,張說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22年(開元十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並巡視邊防五城。當時,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自立為可汗,並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又將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餘人強行遷往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起初,唐朝邊境有鎮兵六十多萬,張說以“時無強寇,不假師眾”為由,奏請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鄉種地。唐玄宗對此猶豫不決,張說道:“邊軍雖多,但各將帥都只管擁兵自衛,役使兵丁營私。真能制敵,不在兵多。以陛下之英明威武,四夷都能臣伏,不用擔心裁減人員會招來寇賊。臣請以臣全家百口人做擔保。”玄宗這才答應。

當時,諸衛府兵貧弱,大都在輪班休假時逃跑了。張說建議招募壯士,修改條令,減少勞役,不到十天,便選得精兵十三萬,分別補給各衛,增強京師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復居宰輔

同年,唐玄宗從洛陽返回長安,途中打算前往并州。張說道:“汾陰脽上有漢朝所立的后土祠,這裡的祭祀大禮長期廢弛;陛下應當趁巡幸之機重修此禮,以便為農事祈求豐年。”玄宗接受他的建議。

723年(開元十一年),唐玄宗回京,升張說為中書令。不久,玄宗設立麗正書院,招納秘書監徐堅、太常博士賀知章、監察御史趙冬曦等文學之士,讓他們著書立說、講論文史,並任命張說為修書使,主持其事。

724年(開元十二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並與徐堅等人草擬封禪時的禮儀程式,對不合時宜的舊儀程加以改正。725年(開元十三年),玄宗將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殿書院,任命張說為集賢院學士,知院事。

同年,玄宗封禪泰山,臨行前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源乾曜為左丞相兼侍中,又命張說撰寫《封禪壇頌》,準備刻在泰山之上。封禪時,張說將跟隨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親信之人,並且越級升為五品,而對隨行的兵士,只加功勳,不給賞賜。因此,朝野內外都埋怨張說專權。

被迫致仕

726年(開元十四年),玄宗打算重用河南尹崔隱甫,結果在張說的干涉下,任命他為御史大夫。張說雖有才智,但脾氣暴躁,生性貪財,對同僚常當面駁斥,甚至呵斥謾罵。他與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因此對宇文融所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不久,崔隱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唐玄宗便命源乾曜與崔隱甫、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明珪等人一起在御史台審訊張說,結果罪狀大多屬實。

張說的哥哥左庶子張光在朝堂上割掉耳朵,為張說鳴冤,玄宗遂命高力士探視張說。高力士回來後,對玄宗道:“張說頭髮散亂,滿臉污垢,坐在稻草墊子上,用瓦盆吃飯,驚慌恐懼地等候處分。”又述說張說對國家的功勞。玄宗於是赦免張說,僅罷免其中書令之職。

張說被罷政事後,就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又要求免去右丞相一職。唐玄宗不許,並且在遇到軍國大事時,仍舊派人去詢問他的意見。崔隱甫等人怕玄宗還會起復張說,對他百般詆毀。727年(開元十五年),唐玄宗勒令張說致仕退休。

晚年生活

開元名相張說墓誌拓片 開元名相張說墓誌拓片

728年(開元十六年),唐玄宗命張說兼任集賢殿學士。

729年(開元十七年),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不久,張說又因修撰《謁陵儀注》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730年(開元十九年),張說患病,唐玄宗每天都派中使前去看望,並親自為他書寫藥方。同年一月,張說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玄宗在光順門為他舉哀,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諡文貞。

軼事典故

不懼滅族

武則天晚年,張昌宗構陷魏元忠與高戩謀反,並許給張說高官厚祿,讓他作證。

武則天詢問張說,張說還未答話,魏元忠道:“你想和張昌宗一起陷害我嗎?”張說怒道:“你身為宰相,怎會說出這種陋巷小人的言語!”這時,張昌宗在一旁急忙催促張說,讓他趕快作證。張說道:“陛下看到了,張昌宗在陛下面前,還這么逼迫我,何況在外面呢!我沒有聽說過魏元忠要造反,是張昌宗逼我做偽證。”張易之急忙大聲道:“張說與魏元忠是共同謀反!”武則天追問詳情,張易之回答道:“張說曾經說魏元忠是當今的伊尹和周公。伊尹流放太甲,周公作了周朝的攝政,這不是想謀反又是什麼?”

張說辯解道:“張易之兄弟是孤陋寡聞的小人,只是聽說過有關伊尹、周公的隻言片語,又哪裡懂得伊尹、周公的德行!當時魏元忠剛剛擔任宰相,我以郎官的身份前往祝賀,他對客人說:‘無功受寵,不勝慚愧,不勝惶恐。’我確實是對他說過:‘您承擔伊尹、周公的職責,拿三品的俸祿,有什麼可慚愧的呢!’那伊尹和周公都是大忠臣,自古到今一直受到人們的仰慕。陛下任用宰相,不讓他們效法伊尹和周公,那要讓他們效法誰呢?我難道不知道依附張昌宗就能立刻獲取宰相高位、靠近魏元忠就會馬上被滿門抄斬的道理呢?只是我害怕日後魏元忠的冤魂向我索命,因而不敢誣陷他罷了。”武則天卻道:“張說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應當與魏元忠一同下獄治罪。”

後來,武則天又一次召見張說追問此事,張說的回答仍然與上次一樣。最終,魏元忠被貶為高要尉,高戩、張說都被流放嶺南。

品評文章

張說和徐堅同在集賢院當學士十多年,愛好一致,感情相投。當時和他們共事的學士們,已經衰落的很多,獨有他二人還留在集賢院。有一次,張說把當年的學士名字一一寫出來,和徐堅一起觀看。

徐堅問道:“他們當年都是各有專長,各領風騷啊,請問文章方面,誰先誰後?”張說道:“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的文章,都是良金美玉,無可挑剔。富嘉謨的文章,嚴峻峭拔,雄奇豪放,別具一格,但他這種言論,若是用在議論朝政的地方,必然引起大亂子。閻朝隱的文章,濃妝艷抹,詞藻華麗,輕歌曼舞,讀後令讀者愉悅,雖然有些風流儒雅,但是有點過於幽默詼諧。”

徐堅又問:“現在的後起之秀,誰的文章好?”張說說:“韓休的文章,有如美酒佳肴,詞語典雅,但缺少韻味。許景先的文章,雖然肌膚豐滿,華麗可愛,但缺少風骨。張九齡的文章,有如淡妝素裹,應時實用,但缺少潤飾。王翰的文章,像華美的玉器,燦爛珍貴,但多有瑕疵。若能去其所短,揚其所長,也是一時之秀啊!”

玉燕投懷

相傳張說的母親曾夢到一隻玉燕自東南飛來,投入懷中,因而有孕,生下張說。後來,人們便以“玉燕投懷”作為降生貴子的祝頌語。

泰山的由來

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張說為封禪使。按照慣例,封禪之後,三公以下所有官員都要遷升一級。張說卻利用職權,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鄭鎰提升至五品,並賜緋色朝服。玄宗大宴群臣,看到鄭鎰,問他為什麼升的這么快。鄭鎰無言以對,戲子黃幡綽道:“這都是泰山的功勞啊!”後來,人們就把岳父稱為泰山。

死姚崇算計活張說

相傳姚崇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兒子道:“張說對我怨恨很深,將來可能會毀我名聲,報復你們。我死之後,他出於禮節,必來弔喪。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這些東西,那你們可能會有滅頂之災;如果他看了這些東西,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後,你們馬上謄寫,呈報皇上,並準備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慮事情通常比我遲鈍,幾天之後一定會後悔。倘若他要以修改為託詞收回碑文,你們就說已報請皇上批准,並將雕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

姚崇死後,張說果然前來弔喪,見到所陳列的珍寶器皿,看了又看。姚崇的兒子遵照他生前的吩咐,將張說喜歡的珍寶器皿全送給了他,並順利得到了張說撰寫的碑文。碑文敘述姚崇的生平,褒揚姚崇的政績,據說是當時最好的墓誌。

幾天后,張說果然派人來取碑文稿本,說文辭不夠周密,需要修改。姚崇的兒子領來人去看已刻好的碑文,告訴他碑文已通過了皇帝審閱。張說為此懊惱萬分:“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人物評價

總評

張說曾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歷代評價

李隆基:①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燕國公張說,道合忠孝,文成典禮,當朝師表,一代詞宗。有公輔之材,懷大臣之節。儲宮侍講,早申翼贊,台座訏謨,備陳匡益。入則式是百辟,出則賦政四方,嘉績簡於朕心,茂功著於王室。賚予良弼,光輔中興,乃眷專車,是稱樞密。 ②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上柱國、燕國公張說,辰象降靈,雲龍合契。元和體其沖粹,妙有釋其至賾。挹而莫測,仰之彌高。精義探系表之微,英辭鼓天下之動。昔侍春誦,綢繆歲華。含舂容之聲,叩而盡應;蘊泉源之智,啟而斯沃。授命興國,則天衢以通;濟用和民,則朝政惟允。司鈞總六官之紀,端揆為萬邦之式。方弘風緯俗,返本於上古之初;而邁德振仁,不臻於中壽之福。

張九齡:應有期之運,降不世之英,坦高軌以明道,謹大節而立誠。懸鏡待人,虛舟濟物,妙用無數,精心惟一。明未聯而先睹,聽有餘而每黜,猶豹變而成文,嘗鳳鳴而中律。故能羽翼聖后,丹青元化,陳皋陶之謨謀,盡仲山之夙夜,道因慮於文武,業惟永於王霸,綢繆恩渥,荏苒代謝。國重元輔,門承下嫁,實大我之宗盟,與人君之姻婭。天蓋福善,地益華宗,赫赫為尹,岩岩比崇,不享黃髮,如何元穹?既道長而運短,豈祥降而惠終?人亡令則,國失良相,學墮司南,文殞宗匠。

蘇頲: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書令上柱國燕國公張說,含和育粹,特表人師,懸解精通,見期王佐。立言布文武之用,定策勵忠公之典,才冠代而不有,功至大而若虛。

劉肅: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思精,老而益壯,尤工大手筆,善用所長;引文儒之士,以佐王化。得僧一行,贊明陰陽律歷,以敬授人時。封太山,祠睢上,舉闕禮,謁五陵,開集賢,置學士,功業恢博,無以加矣。尚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

劉昫:① 始玄宗在東宮,說已蒙禮遇。及太平用事,儲位頗危,說獨排其黨,請太子監國,深謀密畫,竟清內難,遂為開元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誦之。尤長於碑文、墓誌,當代無能及者。喜延納後進,善用己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當承平歲久,志在粉飾盛時。其封泰山,祠睢上,謁五陵,開集賢,修太宗之政,皆說為倡首。而又敦氣義,重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② 郭代公、張燕公解逢掖而登將壇,驅貔虎之師,斷獯戎之臂,暨居衡軸,克致隆平,可謂武緯文經,惟申與甫而已。惜乎均、垍務速,失節賊廷。自武德已來,稱賢相者,房、杜、姚、宋四公,皆遭無賴子弟污圮先業,非獨燕國之不幸也。

歐陽修:① 說於玄宗最有德,及太平用事,納忠惓惓,又圖封禪,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力居多。中為奸人排擯,幾不免,自古功名始終亦幾希,何獨說哉!至子以利遽敗其家。② 說敦氣節,立然諾,喜推藉後進,於君臣朋友大義甚篤。帝在東宮,所與秘謀密計甚眾,後卒為宗臣。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帝好文辭,有所為必使視草。善用人之長,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經術,開館置學士,脩太宗之政,皆說倡之。為文屬思精壯,長於碑誌,世所不逮。既謫岳州,而詩益淒婉,人謂得江山助雲。常典集賢圖書之任,間雖致仕一歲,亦修史於家。

謝采伯:張說燕公,文屬思精壯,長於碑誌,詩得江山助,釋學亦詣理超絕。本朝蘇、黃出入釋老、唐人諸集,蓋鮮兼之。燕公躬臨行陣,制敵克勝,本朝諸文儒又鮮兼之矣。

辛文房:說敦氣節,重然諾。為文精壯,長於碑誌。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淒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徐獻忠:燕公精藻逼人,敷華當世,文堪作揀,調亦含宮,於綺麗鮮錯之中,有神悰獨運之美。故時體稍變,適其旨趣。自岳州而後,聲鬯益隆,華要並存,清輝四遠。時稱燕、許手筆,何慚何惑!惟古風凋委,差謝前流,綜理遺篇,僅有《雜興》一首,可窺曹謝,圭璋未合,良有餘恨。

歸有光:張燕公於玄宗,最為有德。及太平用事,納忠惓惓,所與秘謀密計甚眾。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善用人之長,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儒術,開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公有以倡之。開元文物彬彬,公之力居多,故天下稱其文。姚元之尤長吏道,決事無淹思。三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馬儲械,無不諳記。帝方躬萬機,朝夕詢逮,他宰相畏威謙憚,惟獨元之佐裁決,以得專任。承權戚干政之後,紀綱大壞,而能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才,故天下稱其通。雖然,元之雖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然天資權譎,計出張說於相州,罷魏知古為尚書,而東都壞廟之對,幾於佞矣。故燕、許並稱,其文章真為無媿,而姚、宋齊名,君子不容無優劣也。

胡應麟:①二張(張說與張九齡)五言律,大概相似於沈、宋、陳、杜,景物藻繪中,稍加以情致,劑以清空。學者間參,則無冗雜之嫌,有雋永之味。然氣象便覺少隘,骨體便覺稍卑。品望之雌,職此故耶? ②燕國如《岳州燕別》、《深度驛》、《還端州》,始興如《初秋憶弟》、《旅宿淮陽》、《豫章南還》等作,皆沖遠有味,而格調嚴整,未離沈、宋諸公,至浩然乃縱橫自得。

胡震亨:張燕公說詩率意多拙,但生態不痴。律體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清矯後規。

許學夷:張說五言律,才藻雖不及沈、宋,而聲氣猶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節”一篇,則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氣格蒼莽,不足為法。

賀裳:燕公大雅之才,雖軒昂不受羈紲,終帶聲希味澹之致。唯“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未免與利齒兒競慧,特其氣渾,固不類中晚。

李因培: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時于堅壁中作渾脫舞。後人竭力效之,終不可至。

宋育仁:其源出於謝元暉,而詞取排麗,深容蒼態,自謝古人。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遺則。名並燕、許,不獨出廷碩一頭。遷謫後詞益以悽惋,人謂得江山之助,良不虛言。

丁儀:詩以七言為勝。初尚宮體,謫岳州後,頗為比興,感物寫懷,已入盛唐,蘇顧不及也。

個人作品

張說著有文集三十卷、《今上實錄》二十卷(與唐潁合撰)、《洪崖先生傳》一卷,並參與編修《三教珠英》。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211篇,分為13卷(卷221-卷233);《全唐詩》收錄有其詩293首,分為5卷(卷85-卷89)。

家庭成員

家族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張說出身於范陽張氏,是西晉司空張華的後裔。六世祖張隆徙居洛陽。

范陽張氏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張洛張騭(洪洞縣丞)張光(國子祭酒)
張珪(懷州刺史)張浣
張說張均(刑部尚書) 張岯
張密
張濛(禮部侍郎)
張嵍(洛陽丞)
張岩
張垍(太常卿) 張渙
張岱
張埱(給事中)張峑(瀛州刺史)

表格參考資料:

親屬

妻子:元氏,尚書右丞元懷景之女,封燕國夫人。

孫女:張氏,張垍與寧親公主之女,早夭,大曆年間與承天皇帝李倓冥婚,追贈恭順皇后。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五十》

影視形象

1983年電視劇《劍仙李白》:李壽祺飾演張說;

1990年電視劇《唐明皇》,李弘飾演張說;

2006年電視劇《無字碑歌》,朱琛飾演張說。

隋唐名人

介紹一下隋唐時期一些帝王,名臣,乃至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就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僧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