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教授
先後主持過“兒童哲學中國化問題研究”、“重慶市高等學科建設研究”、“西部開發與教育”、“西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類型與政策研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民族特色教育學科建設”、自然基金會項目“Development of EFS Master Degree Course”等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10餘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3項。其主持項目曾先後獲重慶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優秀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師範院校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和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獎勵。
張詩亞教授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後在《教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Analytic Teaching》(美國)、《Think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美國)、《中國研究》(美國)等刊物上發表《論“科”、“教”關係認識中的幾個誤區》、《論教育發展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換》、《增強民族認同——全球化挑戰中的文化重構》、《教育學的突圍》、《Will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Take Hold in Mainland China?──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等論文80餘篇;出版《教育科學學初探——教育科學的反思》、《振盪與變革——20世紀的教育技術》、《西南民族文化溯源》、《中國教育戰略問題研究》等10餘部專著;主編《兒童哲學叢書》(13本),《西南研究書系》(24本),《多元文化與民族教育文庫》(7本),《西南民族文化與教育研究》(7本)等60餘部著作。有近20部論著獲得研討會優秀論文獎、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重慶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優秀獎、中國圖書一等獎、四川省圖書一等獎等獎勵。
豐碩的科研成果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02年以來,張詩亞教授向教育部、重慶市政協和教委提出6項專家建議。其中,《西部大開發中的重慶教育——重慶市政協西部大開發專題調研報告》被重慶市政協採用。《關於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教育中推進“更新工程”的建議》被《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要報》刊載,並被教育部辦公廳報送國家科教小組等決策部門和被教育部採納。根據該建議和教育部的採納意見實施的“頂崗實習”產生了巨大社會反響,2004年4月16日《光明日報》、2005年4月15日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媒體均對此事作了專題報導,並為三峽庫區人民盛讚。該建議2006年該報告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8年汶川震後及時提出的《啟用馬幫以救汶川地震之急》已被教育部正式採用。
1989年以來招收碩士50餘人,博士40餘人,其中海外留學生(博士)10人;博士後7人;訪問學者8人。指導的5位博士生的論文經專家匿名評審,入選2004年教育類全國博士生論壇論文集並做大會發言(入選發言人數為該次會議發言人數的1/6);指導的博士生多次獲得全國第二屆教育技術學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獎勵。同時,他還將研究生培養與科研創新結合,以培養研究生創新共同體為理念,在西南民族地區建立了10個集田野考察、資料收集、學術研究、信息交流、跟蹤監測、網路建設、教學及實驗為一體的立體和網狀的田野工作站,為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新路。
積極致力於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曾先後到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伯爾尼大學、越南河內國家大學、韓國東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馬來西亞董教總等40餘所教學科研機構交流講學。曾40餘次參與、組織國際國內重大會議。1996年出席第八屆國際東亞科學史大會並宣讀論文;1997年出席中美教育國際研討會並宣讀論文;2002年10月應邀赴美國出席“中國及世界的持續和平與進步” 國際研討會;2005年應邀赴美國參加由美中教育聯合會舉辦的“第十屆美中教育聯合會國際會議”;2003年主辦“殖民主義研究第六屆年會暨重慶大轟炸65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 並做大會主題報告;2006年主辦了由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和美國伊利諾大學東亞及太平洋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and studies,UIUC﹚聯辦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並做大會主題報告。
同時,張詩亞教授在國內外多個學術組織有兼職。現/曾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學科規劃組專家、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比較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比較教育學會西南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委、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校外考試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社科聯副主席。
近幾年主要成果簡介: 一、論著與論文
1.《震盪與變革──二十世紀的教育技術》,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國教育戰略重點問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西南研究書系》,(主編)共兩批,21本,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1997年版。
4.《中國教育問題研究叢書》,(主編)共6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兒童哲學叢書》,(編譯)共13本,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小生靈系列叢書》,(主編)21本,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強化民族認同:數碼時代的文化選擇》(專著) ,現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群體探究中兒童自主性負責之研究》,田家炳教育研討會,南京1998年8月30日, 第一作者。
9.《關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兒童哲學國際專家研討會會議的報告》,提交中國教科文委秘書處教育處,1998年5月28日, 報告執筆人。
10.《“兒童哲學”──發展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塊他山之石》,載《國際學術動態》,1998年第4期。
11.《On the view of educ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第二屆亞洲比較教育年會大會報告,北京,1998年9月7日。
12.《Beyond the plural and the unification: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Educational Noumenon》, CUHK Education Journal 1997. Vol.25, NO. Two; (《多元與一統的超越:民族認同與教育本體》),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報》1997.Vol.25 NO.2.
13.《論“科”“教”關係認識中的幾個誤區》,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第5期。
14.《論教育發展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換》,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第6期。
15.《華夏民族認同中的教育問題研究》,華人教育國際學術會議大會宣讀,收入論文集,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7年10月,中國南京。
16.《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 《Analytic Teaching》, Volume11 NO.1.( 1998 ) Department of Pyschology, Viterbo College, WI 54601, U.S.A.
17.《論可持續發展中的教育觀》,載《教育科學》,1997年第6期。
18.《從惡性循環到良性循環的轉折-----涼山州普格縣農技校的啟示》,社會與少數民族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獲優秀論文獎,烏魯木齊,收入大會論文集,1996年8月15日;載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第一作者。
19.《“兒童哲學”──發展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塊他山之石》,載《中國教育報》,1997年11月28日。
20.《走出李約瑟似的大山》,載《讀書》,1998年第7期。
21.《關於克里克及意識研究》,載《讀書》1998年第5期。
22.《多元文化互動中的西南民族教育》,中美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國昆明1997年7月26日。
23.《構建“更新工程”脫西部教育之貧》,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5期。
24.《論教育發展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換》,載《教育評論》,2001年第2期。
25.《分析教育技術發展的兩個誤區》,載《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第22期。
26.《高考:熱點背後的意義》,載《重慶晚報》,2001年9月2日第8版。
27.《華人民族認同的教育問題研究》,載《中國研究學刊》(美國),2001年第2期。
28.《不讀歷史的人,必定重犯歷史錯誤——憶先師驥雄先生與<外國教育史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4期
29.《從“兒童哲學”到“小生靈”》,載《中國教育報》,2002年4月17日第3版
30.《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基礎教育師資》,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2期。
31.《華夏民族認同的教育思考》,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2期。
32.《教育學的突圍》,載《教育評論》,2003年第2期。
33.《公民教育之道》,載香港教育系列五《青少年成長價值教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34.《孩子為何成了殺手——張詩亞教授談現行教育制度對人文精神的扼殺》,載《時代信報》,2004年12月2日。
35.《多元文化與民族教育價值取向問題》,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1期。
36.《頂崗實習:農村教育的日誌》,載《中國教育評論》,2005年第8期,第一作者。(以書代刊)
37.《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基礎教育師資》,載《教育科學論壇》,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38.《“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華人教育路向》,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6年第6期。
39.《和諧之道與西南民族教育》,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1期。
二、科研項目
1. 在中國西南契合人文社會情境全面推進綠色教育工程,世界自然基金會, 6萬 ,2000年7月
2. 兒童哲學中國化問題研究,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課題 ,2。2 萬,2000年12月
3. 面向21世紀重慶市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研究,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6 萬 ,2000年12月
4.西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類型與對策研究,教育科學規劃“十五”規劃重大項目,20萬,2001-2005年12月
5.西部開發與教育.教育部中國小校長培訓項目,3萬,2001年-2003年12月
6.在中國西南契合人文社會情景全面推進綠色教育工程,世界自然基金項目,6萬,2001年-2004年7月
7.小松樹計畫,香港兒童救助基金會橫向項目,10萬,2001年-2001年12月
8.發展特色教育構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態良性互動系統,全國教科教育部重點課題,3.2萬,2003-2005年
9.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研究,教育部重大攻關招標項目,20萬,2003-2007年
10.西南地區民族教育良性自然文化生態發展戰略研究,重慶市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4萬元,2005-2007年
11.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類型與對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重大委託項目,10萬,2001-2005年
12.民族特色教育學科建設,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100萬,2005-2006年
三、 獲獎項目
1.重慶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優秀獎,1996年12月,第一作者。重慶,《中國教育戰略重點問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獲獎人。
2.《教育科學學初探——教育科學的反思》,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年8月。
3.推進兒童哲學中國化改進基礎教育實驗研究,全國師範院校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年9月。
4.2006年12月張詩亞《關於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教育教育中推進“更新工程”的建議》(研究諮詢報告,教育部採納2003年10月)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證書編號為:教社科證字(2006)第120號。該建議於2003年被《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要報》刊載,並被教育部辦公廳報送國家科教小組、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研究室等決策部門。根據該建議和教育部的採納意見實施的“頂崗實習”產生了巨大社會反響。《光明日報》、中國教育電視台、Sohu網等媒體均對此事作了專題報導。該建議在實踐上推動了西部教育的發展,豐富了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