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桂故居

張聯桂故居

廣西巡撫張聯桂故居在揚州有兩處,一處在木香巷,是張家祖屋,名為“春暉堂”,也稱“老公館”。另一處名“延禧堂”,又稱“新公館”,在現廣陵路與皮市街交叉路口,西鄰揚州書院博物館(梅花書院)。“新公館”是揚州市級文保單位,於2008年10月得到了大規模的修繕。

人物簡歷

張聯桂故居 - 新公館張聯桂故居 - 新公館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又字韜叔,江蘇江都縣浦頭鎮人。鄉舉不中,協助當知縣伯父管理縣政,後以捐資得太常博士,同治年間,京官考察得一等,補外取分發廣西任慶遠府同知,累轉遷靈川縣賀縣知州、全州知縣,此後歷任廣東高州、惠州潮州等地知府光緒八年(1882年)遷惠潮嘉道,調署糧道。光緒十五年遷廣西布政使,光緒十八年升授廣西巡撫。光緒二十年,中日戰爭爆發,張聯桂反對議和,力爭不得,憤懣致疾,終被病免,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卒。生前著有《問心齋治學雜錄》、《延秋吟館詩集》及《張中丞奏議》,另湖北宜昌三游洞今存張聯桂石刻詩詞。

簡介

光緒年間的廣西巡撫張聯桂宅故居在揚州老城區有兩處,一處在當今木香巷5號,前大門原在南河下街,一處在廣陵路218號。前者稱“春暉堂”,又稱“老公館”,後者稱“延禧堂”,又稱“新公館”。

老公館

簡介

“老公館”原來的大門在南河下,木香巷5號原是後門,緊鄰後興起的大鹽商汪魯門住宅,兩家之間有火巷相隔,張宅原有範圍從南河下至木香巷南北長有一百餘米,房屋由東西兩路主房並列,西路前後有房五進,東路有七進。可見老宅規模之大。老公館當年曾高懸一塊慈禧太后賜給張聯桂的“壽”字木匾,文革中被紅衛兵劈掉一塊,但依然能辨中間雄渾壽字。木匾右端第一行書“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財富熙皇太后”,第二行書“光緒二十年十月初一日”。左端書“頭品頂戴兵部尚書侍郎廣西巡撫張聯桂”,現被文物部門收藏。

布局

此宅由張聯桂後人張錫功先生和吳征珏老太居住。吳征珏老太長壽九十四歲,兩年前謝世。其祖父是吳筠孫,是吳道台吳引孫的胞弟,這也說明了張氏與吳氏有姻親關係,也就是常說的“門當戶對”。原有房屋由東西兩路主房並列,西路前後有房五進,並有庭園,東路前後有房七進,由門廳、照廳、正廳、內宅、樓宅組成。住宅除老爺、太太、妻、妾、婢女、傭人等住房外,最後還有一進作“觀音堂”,供佛事用。在東北隅還有書齋、花廳。原正廳明間上懸“春暉堂”匾額,兩次間懸“御書”、“福壽”匾額。

特點

木香巷5號是張聯桂祖上從江都縣浦頭鎮搬遷過來的老宅後門,現存舊門樓一座,門牆已改砌過。入內朝南住宅樓一幢,樓上下六間四廂,呈“凹”字形,構架完整。小瓦屋面,硬山頂,扁磚牆,樓下裝修已局部改動。從東廂房木樓梯拾級而上至樓廊,原木本色樓欄依舊古樸,欄桿裝修是對稱回紋錦式,中間置十字如意狀木刻花飾。樓板檐口鋪磨磚方磚,檐邊貼磨磚裙邊,使之護檐板,利泛水。這說明當年構築是很考究的。

新公館

簡介

廣陵路218號宅第(原稱左衛街)是張聯桂在光緒十八年任廣西巡撫後購之,稱之“延禧堂”,亦稱新公館,光緒二十年張聯桂因病免職歸里養病居此。光緒二十三年卒此。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遺存和相關房產資料記載,此宅占地面積有2100平方米,房屋70餘間,建築面積1000餘平米,由遺存東西兩路和東北隅住宅一組及火巷、庭園等組群,1982年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大門樓面南一排五間,後改建,穿過門樓,橫向長天井一方,青石板鋪地。

楠木廳

張聯桂故居- 新公館(西路住宅)張聯桂故居- 新公館(西路住宅)
新公館分西路住宅和東路住宅。這處宅子中,“楠木廳”是其亮點。“楠木廳”至少100多年的歷史,扁作陀梁,雕琢並不繁富,整體建築低於外面地面。這樣分析,楠木廳應該是在張聯桂購之前即存在。儘管目前看上去依然破敗,但楠木廳看上去依然很有氣勢。正門處懸掛著文保牌子。正廳五間,硬山封檐,兩側山牆平檐口以下青整磚扁砌,檐口以上山尖部分整磚空斗牆砌築。大廳面闊17米多,進深9米多,建築面積在160平方米左右。柱樑用料較粗,構架為抬梁式。

西路住宅:左折面東磚雕門樓已殘破。入內東西兩側廊房寬闊,庭院寬敞。面南正廳五間,硬山封檐,兩側山牆平檐口以下青整磚扁砌,檐口以上山尖部分整磚空斗牆砌築。正廳通面闊17.19米,進深9.22米,建築面積158.49平方米。柱、梁用料較粗,構架為抬梁式,大柁梁扁作制式,兩端施撥亥腮嘴。明間曾懸掛匾額“延禧堂”。廳前檐柱與步柱之間原有走廊,上施卷棚,下置隔扇。在1925年張宅轉賣給基督教牧師於冠群後改稱“三一堂”,將前檐隔扇改砌磚牆。明間砌磨磚門垛,置對開門及花旗松窗扇,嵌彩色玻璃,總體按基督教氣氛略作改動,即現存狀況。在1992年由相關部門掛牌將此廳稱之“楠木廳”,經筆者與行家對此構架、大梁逐一細察考證,未發現有楠木材料,明間三、四軸梁及上童柱材種為榆木質外,其餘柱、梁、桁均為杉木。此命名“楠木廳”有誤,應予糾正。不過,根據此廳用料較大,木質陳舊古樸,扁作陀梁,雕琢並不繁富,整體建築低於外面地面,為此分析應是在張聯桂購之前即存在。廳後還有三進房屋,皆明三暗五置式,並與前廳在一軸線上,第一進為內廳,從構架制式稱之方廳,因柱礎、柱、梁、桁、枋皆取方形製作,包括窗門、隔扇、楣子裝修圖案亦取方框形式。總體格局協調和諧。第二進樓宅已改建。第三進樓宅基本完整,窗下檻牆貼磨磚斜角錦,余裝修局部改動,再後有空院一方。從前廳到後樓宅天井、庭院都鋪青石板地面,各進後檐牆有腰門前後相通,東廂房有耳門與東宅相通。
東路住宅,從大門樓入天井右折直北火巷,進入火巷西折入門為面南花廳三間,西南隅附一廂偏廳,花廳前後皆施木雕隔扇,花廳前置走廊,前庭園面北有花台,植花木少許,此宅給人有雅靜清新之感。據張聯桂孫輩後人講,此稱之“四照軒”。花廳後亦有住宅二進,皆三間二廂格局,再後原有花園、花木、水池、小橋,筆者在上世紀70年代入內查房時還見散落假山。原此宅範圍北抵皮市街風箱巷,解放後此宅列入公管,曾為揚州團市委辦公處,後為民居,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因擴寬徐凝門路需要,大部分房屋已拆除。

現狀

春暉堂

張聯桂故居- 新公館張聯桂故居- 新公館

簡介

如果從年份和人文價值來說,張家“老公館”應該超過後建的鹽商汪魯門住宅。不久前,揚州市政協常委、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先生看到張聯桂故居(渡江路木香巷)的一組照片,不禁大吃一驚。因為一年多前,他在古城區“汪魯門”一帶考察時,被告知木香巷5號、3-1、3-2號的原張家“老公館”將被修復,他還為之欣慰,但照片清楚顯示,“老公館”已面目全非,周圍毗鄰的明清舊民居已拆去不少,而一棟建於清早期的木架構老樓被揭去屋瓦,孤單地立於殘磚斷瓦中,任其在風雨寒暑中被侵蝕損壞。
據木香巷的居民介紹:2010年4月一幫人來此將房頂全部掀掉,木椽子、木欄桿、板壁散落滿地,屋頂官式旺磚,城內少見的大號小瓦全部打碎在地,樓檐口磨磚裙板及銅釘多處砸壞散失。揭去屋頂的房梁木料一年來遭風吹雨打,太陽曝曬,己開裂變形。
張氏家人在此已居住200多年,可惜來自人為的損壞遠遠超過了自然,如今這片建築已幾成廢墟。
按照規劃,3年前就確定要保護張聯桂故居,“房子要保留”。那么,張氏老宅又為何被拆成一片廢墟呢?從一份揚州市規劃局2004年制訂的“揚州市老城區10號街坊控制性詳細規劃”圖上發現,這裡是揚州古城的一類風貌區。也就是說,張家老宅即使不是文物,如果拆遷也要經過省人大批准。但是,它是被誰拆的呢?為什麼要拆,老宅上籠罩著一層疑雲。
老宅由揚州市名城開發公司負責建設。名城公司辦公室的副主任卻一口否認:“不是我們搞的。”但是,他承認張氏老公館當年是他們拆遷的,但是“拆遷的人出差了。”

信息

建造期:清光緒年間購建。
現狀:木香巷5號居住,廣陵路218號局部已拆。
文保級別:廣陵路218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延禧堂

位於廣陵路與皮市街交叉口的揚州市級文保單位廣西巡撫張聯桂故居(西路住宅)經過建設者數月奮戰,於2010年3月修繕工程已基本完工,這一名人故居重現昔日風采。工程負責人告訴記者,故居已有100多年歷史,楠木廳為修繕重點和宅中亮點,經過修繕重現光彩,熠熠生輝,雖然木質陳舊,但精美雕琢一一顯現。從東側穿過門樓,眼前是橫向長天井一方,青石板鋪地,後面是5進建築,整個古宅古色古香,氣勢恢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