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介
張岳(1492—1552),字維喬,號淨峰,福建惠安淨峰人。他自幼好學,與同學陳琛、林希元被時人稱為“泉州三狂”。他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舉鄉試第一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初授行人,轉兵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廣西、江西提學僉事,謫廣東鹽課提舉,轉廣西廉州知府。因為主扶助兵部尚書毛伯溫、兩廣總督張經不出一兵而平定安南之功而升任浙江提學副使、左參政,改廣東左參政、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旋又巡撫江西,升右副都御史,提督兩廣,升兵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右都御史(掌院事)兼兵部左侍郎、總督西南六省軍務,卒贈太子少保、謚襄惠,欽賜祭葬於惠安東嶺許山頭。張岳是《明史》中唯一入傳(列傳)的惠安人。
張岳一生廉潔自律,不畏權貴,精忠報國,有“八閩第一士子”、“廉能第一”之譽。其著作甚豐,代表作《小山類稿》被收人《四庫全朽》,另有詩文總集《淨峰稿》46卷被收人《明史》藝文志。另著有《三禮經傳》16卷、《聖學正傳》32卷、《載道集》40卷、《更定禮記》、《名儒文類》16卷、《名臣奏議》310卷、《恭敬大訓》100卷、《宋名輔事業》10卷、《歷代兵鑒》24卷、《古文典要》8卷、《古文類選》8卷、《惠安縣誌》13卷(惠安首部縣誌,一作16卷)、《泉州府志》24卷(與史於光合著)、《交事紀聞》1卷、《安南圖經大略》、《征苗錄》、《太元集注》。他還主持編撰《廣東通志》,在方誌學方面做出了貢獻。
故居簡介
張岳故居 位於今惠安縣淨峰鎮獅頭村。據《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十二古蹟記明張岳宅,在張坑。”《重纂福建通志》是陳壽祺(1771—1834)著並任總纂,道光九年(1829年)志館開局。據此可以判斷張岳故居在近180年前應尚在。此處的張坑是泛指,實際地址就在獅頭村旗桿下,原是張坑張氏族人中進士和舉人後豎旗桿的地方。據介紹,村北面一座已倒塌一半的閩南古建築五間張疑為張岳故居。五間張結構是種典型的富有閩南特色的房屋造型,分上、下落。上落大廳兩邊各有2間房,再下來是一條走廊,接著是雙邊各有1間房(叫櫸頭),與上落房門對向。兩旁櫸頭中為露天深井(實為鋪石的露天埕地,並非真的有井),開一個排水口。下落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左右各有2間房。下落原來有兩口井叫陰陽井,又稱日月井。這在本村的所有民居中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這兩口井實際上並不是井,並無深挖,即無飲用的功能,只是一種傳統建築特色,應與陰陽八卦理論有關。地上還有兩個圓鼓形柱礎,目前僅剩下大門及左右2間房。故居大門楣上方原有十分講究的雕樑畫棟,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木工工藝架梁結構叫“梭筒當斗”,在“面前堂”看埕之處,也叫看埕堵。採用髙難度的木工製作工藝,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全部採用榫頭拼接。看埕堵大約50年前還在。這無論在旗桿下還是獅頭村都是絕無僅有的一家。只有特殊家庭才有可能採用這種特殊構造,這種工藝目前可能已經失傳。
其時故居旁有個水塘,族中子弟經常跳入塘中游泳嬉戲。張岳祖父總是放心不下,嚴禁張岳下水塘。張岳從小以祖父為師,親眼看到祖父勤於學習通宵達旦的身影,長大後也“端凝不為群兒戲,好學不倦,遂博群書”。
張岳小時候在龍山書院讀書。龍山書院又名龍山書室,始建於兀朝,迄今已有650年的歷史,是惠安目前唯一尚存的最古老的書院。書院結構為三落大厝,屋脊與家廟同高,為硬山頂,後落為十一架。目前尚存鑲金精美木雕。2001年1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岳另一故居在惠安縣輞川鎮小山村。嘉靖八年(1529年),張岳任禮部郎中時因回鄉守喪從張坑獅頭村遷居於此。相傳張岳還計畫在小山建都堂府,後因倭寇為患而罷。《惠安縣誌》記載,小山“明少保張襄惠公岳居第在焉。即山上大石刻云:‘小山在五公北麓,前抱平蕪,後負列嶂;大帽盤舒於其左,輞海灣環於其右。嘉靖己丑冬,余始遷自香山下,結廬居焉……屋成,歌小山叢桂之章以落之。遂書其所以勒于山石,以稔來者。’公時官祠部郎,服闕人京,未之鐫也。後天啟間,曾孫聖聽乃請晉閣老張二水瑞圖,磨石書刻。”
張岳在小山的故居今已無存,只有他當年所鑿的兩口井還在。
縣城南門原有明朝興建祭祀張岳的特祠叫張公祠,“文革”中被五金廠占用,20世紀90年代初被改建成職工宿舍,剩餘部分又毀於舊城改造。
張氏家廟為張岳所修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張岳官拜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巡撫地方,榮歸故里,改張氏宗祠為家廟,立三中門,擴建庭院,屋脊裝飾雙鱷,雕樑畫棟,修築八卦溝,使張氏家廟成為惠安著名的富有明代建築特色的寺廟之一。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三房讓公後裔、遷居莆田中進士授職海澄知縣的張向辰認祖歸宗,相傳他督修黃河後獨捐紋銀2000兩,重修家廟,並於廟門前增設青石獅一對,高1.4米,寬0.5米,長0.75米。
1986年,新加坡華僑張先生等人回鄉倡修張氏家廟,組建重修家廟董事會,並著手重修;2006年,再次重修家廟,使之恢復了原來風采。
張氏家廟坐乾巽向,正中面對獅山,可“坐西看獅水流西”。家廟為兩進深重檐的建築物,占地總面積為420多平方米。進深為46米,寬9.3米。堂前庭院長20米,院牆高2.5米,建築面積120多平方米。門前有一方池塘(原名蓮花池),井邊尚存有1塊石敢當。
家廟大門中楣上方高懸一塊紅底金字長方形匾額延壽張氏家廟”,原匾額是當年福建巡撫朱覆所題。進大門為天井,左右廊廡鑲嵌有記載歷代重修家廟事跡的青石碑。中進面闊3間。
下廳匾額“寅賓堂”,本乃明永樂四年(1406年)狀元莆田人林環所題,後為清末舉人、東嶺許山頭人許宗澄(本姓張)重題。人天井,可見上方匾額為:“理學名臣”,長0.8米、高0.6米,乃曾任宰相的中極殿大學士、門人趙志皋為恩師張岳所題。“理學名臣”之後,懸掛著3塊牌匾,分別記載著延壽張坑的歷代進士13人、舉人16人、貢生20人的名字及其官職。單張岳一門就七世聯科甲。
廳堂正中及兩邊,懸掛著巡撫福建等處地方兼都察御史李如圭為張岳所立的“解元”、為張木式和張巽所立的兩塊“理學”匾額,還有延壽張坑明清進士張岳、張峰、張迎、張聖聽、張鏘、張廣、張蒲璧、張火享、張以立、張向辰等人的牌位。此外還有“祖孫一德”、“勤政愛民”等牌匾。
後落堂中為“孝思堂”,供奉著張岳先祖計13人的牌位。
張岳家廟於1999年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