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灣街道

張灣街道,中國行政區劃名,隸屬於湖北省,辦事處駐柏林莊。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張灣街道位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在襄陽城東北約7公里,在襄州(原襄陽)還是縣的建制時,張灣是鎮建制,後來襄州成為襄陽市(原襄樊市)的一個區的建制以後,張灣則改
為辦事處的建制。現稱謂“襄陽市襄州區張灣街道辦事處”。張灣是鄾子(you鄾,古地名)附近(約0.5公里)的一個小村莊,建國初期(20世紀50年代)以前,鄾子一直是當地的鎮級政府機構所在地,是與其他城鎮(如呂堰驛、劉集、雙溝、東津、樊城)貿易的集散地,是古代河南南陽、新野至漢江中下游沿岸各城鎮直至漢口的貿易、文化交流的集結點,是古代襄陽南船北馬的重要碼頭,是舊時樊城的東大門,是當地的政治、經濟中心。20世紀50年代以後,當地政府取鄾子附近村莊“張灣”的名稱代稱“鄾子”,自此鄾子便稱之謂張灣了。張灣街道辦事處現有行政村總數總計15個,分別是雲灣社區、西灣社區、潘台社區、紅星社區、金華社區、麻棉社區、張灣社區、洪山頭社區、航運社區、朱莊社區、田寨村、西崗村、史台村、六兩河村,其中襄鋼社區於2011年9月成立。總計人口40190人,版土總面積約為70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張灣位於湖北西北部襄樊市以東3公里處,地處東徑112°09′~112°21′,北緯32°02′~32°12′,東與雙
溝鎮隔唐白河相望,南傍漢水與魚梁洲和東津鎮接壤,西以小清河為界與樊城區為鄰,北接東風汽車產業(二汽)開發區和古驛鎮相連。東西極長25公里,南北極寬22公里,版土面積140.34平方公里。張灣分崗河兩個地貌單元,北部屬三北平崗地貌,近10萬畝,其餘屬平畈或河岸地貌,10萬餘畝。地勢北高東南低,北為丘陵崗地,東、南為沖積河地,最高海撥128米,最低海撥64.5米。唐、白、滾、漢、清五條河流懷抱全境。地表5米深處為亞粘土,中間層為砂層45米,下層為第三紀紅土層,每平方米承壓10~17噸。整個轄區屬亞熱帶季風氣侯,氣候溫和,雨量適宜,具有南北過渡型特徵,年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41天左右,年平均日照為1883小時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45毫米左右。境內有豐富的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唐白河的黃沙以及其北部的膨潤土(魏莊)遠近聞名。良好的自然條件適宜於工、農、商、貿業的發展。

人文歷史

張灣鎮所在地——襄陽,有許多著名人物曾在此留下傳唱千古的詩詞歌賦和動人故事,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名勝,其中古隆中、夫人城、米公祠、鹿門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還有傳頌至
今的白河城(位於現在雲灣村5組與9組的清河邊,已被毀)和金華寺(位於現在雲灣村2組,四清運動時被拆毀)。公元1976年,王聰兒率白蓮教5萬人在襄陽起義。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爆發,襄陽的民間結社組織江湖會,民眾積極回響,一舉光復襄陽、張家灣義民憤怒之下,殺了作惡多端的張灣厘金局分局局長存厚,結束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統治。1927年8月,張灣特別支部委員會成立,1927年10月,張家灣特支改建為中共張家灣區委;1928年3月改為中共張家灣中心支部委員會,駐地和活動區域未變。隨後,湖北特委在張家灣召開特委擴大會議,領導秋收暴動。1939年組建了張家灣支部,組建了“張家灣民眾抗日後援會”、“張家灣民眾抗日自衛隊”、開展“愛國獻金活動”,捐獻銀元600塊,慰勞抗日將士。抗日戰爭勝利後,內戰暴發,張灣民眾積極參加人民解放軍,支援解放戰爭。1948年~1949年,張家灣有近百名青年參加桐柏軍區部隊,組織近百隻船隻為軍隊搭浮橋,保證了解放軍跨江南下,隨後又配合解放軍作強渡長江訓練,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