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禁種方面,張漢皋根據賓川的土質、氣候條件,提倡種棉,並以此抵制當時大量進口的緬甸棉花、英國洋紗。但事屬首創,農民對此顧慮頗多,再加有人造謠破壞,阻力很大。於是,張漢皋親自到植棉地區,苦心勸導,並教授種棉方法。對不宜植棉田地,勸導農民種植藍靛,作為染布原料,農民仍然半信半疑。宣統元年(1909 )秋,棉花和藍靛獲得大豐收,獲利超過鴉片數倍。第二年張漢皋捐出薪俸銀400 兩,派人到四川購回川花籽種,分發各地棉農大量推廣,連年豐產。此後,賓川棉業逐漸發展,成為雲南省主要產棉區。
張漢皋認為棉、靛生產既多,若不講求彈紡織染技術,僅能抵制緬甸棉花進口,洋紗權利終為外人掌握,棉價也必致降低。即與地方人士商量籌辦紡織公司,並擬出章程,合股集資銀3 萬元,欲派人赴美國購辦紡紗機器。但因困難多而停頓。與此同時,張漢皋又派人到昆明學習織布,向勸業工廠購回織布機。由縣墊銀200 兩,製造紡車,勸民間紡織。以縣城武廟為勸業所,購買棉花,彈後搓成棉條,分發民戶紡紗,細紗織布,粗紗織墊毯、被套,不用洋紗,權利不外溢。藍靛年產甚多,勸民間自設染坊,染布、染線。還引進桑樹,在衙內試種,然後推廣,全縣蠶桑事業,也得到發展。在禁吸鴉片時,他不畏強暴,先從地方最有權勢的豪紳、地主下手。如不按照限定時間戒斷,依然抗拒的,就逮捕其中有代表性的突出人物,關押嚴懲。每當集鎮街期,還把這些吸毒者一個個肩上扛枷,手捧菸具,押解遊街示眾,讓吸菸的人知所警懼。
張漢皋對地方教育、社會治安同樣重視。當時幫會橫行,各村鎮紛紛開堂結社,影響社會秩序。張漢皋派人將賓居地區的袍哥頭人朱大華(向陽村人)招進衙內,當場擊斃,並公布其危害治安罪狀,全縣為之肅然。地痞惡霸多畏懼外逃,以避其鋒,並呼為“張剝皮”。
清末賓川舉人李蔭華,因事曾與張漢皋發生齟齬,被張投人監獄。但李蔭華後來仍稱頌他“實心為政,剷除強梗,興實業、教育、警察各政,晚近官吏無逾於漢皋者”。
辛亥革命後,張漢皋離開賓川。
1911年9月26日,就任順寧(鳳慶)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