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張曉剛16:9》內容介紹:張曉剛的繪畫一開始就以它的抒情、猶豫、壓抑和顧影自憐的氣質吸引著我們。他的繪畫充滿著描繪的各種可能性,這種描繪是建立在個人經歷和記憶的基礎上。他的描繪從一開始就和他的個人經歷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張曉剛整個的創作里,我們可以洞悉到一個當代文化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張曉剛的創作從對個人本能的尊重開始,這個尊重使他和凡?高的繪畫激情激烈地雜糅在一起,同時伴隨著對個人生命意義的追尋,他把生命理解為一種激情的燃燒。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93年左右在一個多元文化中發現自我價值的時刻,從那時起,張曉剛的繪畫開始明確了自我的文化位置。藝術家的個人經歷、經驗、記憶以及想像被填進本能的情感釋放里。與此前不同的是,這一釋放有了自己的邏輯和方向,它們在藝術家日後的每一步發展中都漸漸地反映出來。從《大家庭》系列作品、《失憶與記憶》系列作品、《里與外》系列作品以及《綠牆》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我文化有意識地釋放和自我定義的過程。在此次最新的創作里,我們可以繼續感覺到他創作的自然延伸和發展,他此次更強調一種位置和角度。這不僅是針對此次展覽的作品,同時也在明確此前創作的位置和角度。
16:9是一種現時比較流行的電影、電腦和電視機螢幕尺寸,我們俗稱“寬銀幕”。16:9是今天我們看待世界的視覺角度和位置,我們越來越依賴這樣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張曉剛象徵性地把他的記憶、現實和經驗明確在今天這個角度和位置。
這是一個螢幕的世界,這個世界已經成為我們獲得信息和認識自我的重要手段。這個世界天生具有虛擬的性質,而歷史、記憶本身也同樣具有一種虛擬性質。對於畫家來說,繪畫自身也是一種虛擬製造。當然,張曉剛對於製造虛擬沒有興趣,他只是迴避不了環繞在他周圍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既有足夠的空間讓他施展表達和想像的能力,同時又在不斷編制和形成與他個人的關係。在這個以“16:9”為標題的展覽中,有《車窗》系列作品,火車在藝術家早期求學和成長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載著藝術家去獲取知識、機會、朋友並身有感知地認識一個自我歸屬的世界。這個世界有浪漫的憧憬(一個拉小提琴的男孩)、有理想主義的圖式樣板(紅梅、青松)、還有使每個個人經歷教育和改造的學校和農村。藝術家用“線”和平塗的方式試圖再一次經歷或是對他的經歷再一次留下痕跡。這個痕跡充滿了手的撫摸感。畫面中顏料就像一層薄沙蓋在被描繪的景物上,而畫面中“線”的意象就像是一種不合的淚痕尋找著被切斷的聯繫。在《天堂》系列作品中,展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想像的錯亂關係,一種對關係需要再定義的衝動。藝術家總是沉浸於對各種關係的感知中,各種關係總是能在不同的階段展現出來。描述在這裡也不僅是一種表達,它也更是一種關係的反映方式。有意思的是,當中國現代時間意義上的藝術早年被訓練成一種反映的工具時,藝術家作為個人是被排除在外的。而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家作為個人被再次尊重為一個真正的體驗者和實踐者,這個工具也已經深入到個人和社會的各種複雜的關係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