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9年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獲武漢地質學院學士學位,
1985年獲武漢地質學院碩士學位,
199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化學博士學位。
1996-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
1985-1996年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任礦床教研室副主任、資源教研室主任、校青年科協理事長、校科協副主席、湖北省青年科協常務理事等職。
社會職務
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套用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套用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客座研究員。
主講課程
為本科生開設《地球化學》(40學時,64學時),《實驗地球化學》(32學時)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化學成礦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48學時,40學時)和《地質流體地球化學》(40學時)等課程。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建立了地球化學《包裹體實驗室》,目前已為本科生開設《流體包裹體》(32學時)課程。主講的《地球化學》(64學時)課程2005年被評為校精品課程。
已經畢業並獲碩士學位研究生45名,畢業獲博士學位研究生12名。目前在校攻讀碩博研究生30名。其中已畢業的1名碩士生的畢業論文獲湖北省優秀論文獎,本人並評為優秀碩士研究生論文指導教師。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金屬成礦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金屬資源勘查工程、成礦作用動力學、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以及礦產勘查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以第一人稱撰寫教學論文3篇,2篇發表在《中國地質教育》上,1篇發表在論文集中。
負責完成、進行和參與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科學研究項目(973項目)、國家高科技研究項目(863項目)、國土資源部科研項目、國家危機礦山找礦項目辦公室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以及橫向科研項目十餘項。
在國內外期刊包括《Ore Geology Reviews》、《Resource Geology》、《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地質學報》、《地球科學》、《地質科學》、《地學前緣》、《地質通報》、《科學通報》、《地質論評》、《地球化學》、《地球科學進展》、《地質與勘探》等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國核心心期刊40餘篇,SCI檢索4篇,EI檢索5篇,ISTP檢索2篇。出版專著2部(合著)。
科研項目:
1997年以來完成或負責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
1). 1997.01~2000.12:負責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典型成礦區帶的成礦作用動力學及時空結構”子課題“贛東北成礦帶區域成礦作用動力學及其時空結構”;經費:12萬元。
2). 1997.01~2000.12:負責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銀山多金屬礦床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研究及深部礦化推斷”;經費:15萬元。
3).2000.01~2002.12:負責並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阿爾金乾旱荒漠景觀尋找隱伏礦化探技術方法研究”。經費:60萬元。
4).2001.10~2003.06:負責並完成西部礦業有限公司項目:“錫鐵山礦床成礦年齡研究”。經費:8萬元
5).2002~2003。12:作為第二負責人參加並完成國土資源部科研項目:“成礦作用複雜性”。經費:20萬元。
6〕.2002.01~2004.12:負責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岩漿熱液出溶和演化對金屬成礦的制約-以德興地區為例”。經費:27萬元。
7). 2003.01~2007.12,參加科技部基礎科學研究項目(973)-“印度與亞洲主碰撞帶成礦作用子課題:陸-陸碰撞對高原東緣已有礦床的改造”。經費:35萬元。
8).2004.01~2005.10:作為第2負責人,負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科研項目:“南嶺湘贛粵桂地區鎢-錫多金屬礦產資源的區域成礦作用動力學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經費:40萬元。
9).2005.01~2006.12,負責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黃金部隊科研項目:“黑龍江金廠金礦岩體含礦性評價、礦床成因與成礦預測研究”。經費:10萬元。
10).2006.01~2008.12,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斑岩岩漿熔融包裹體揮發組分及其對成礦的約束”,經費:36萬元。
學術論文:
1992年以來發表論文目錄:
1.張德會.礦物包裹體液相成分特徵及其礦床成因意義.地球科學,1992,17(6):677-688.
2.Zhang Dehui, Lin Xinduo, Zhang Chuanling. A study on the property of ore-forming fluid of the quartz-vein wolframite deposit. Resource Geology,1993, 43(5):349-354.
3.張德會.熱液成礦環境中絡合物研究的進展. 地質科技情報,1994,13(3):69-74.
4.張德會.淺成熱液成礦系統模型研究評述. 地球科學進展,1996,11(6):563-568.
5.張德會.關於銀山礦床成礦作用的幾個問題-兼與《江西銀山銅鉛鋅金銀礦床》的作者商榷. 地質論評,1997,43(5):490-497.
6.張德會.銀山礦床成礦作用時空特徵及礦床成因討論.礦床地質,1997,16(4):298-308.
7.張德會.流體的沸騰和混合在熱液成礦中的意義.地球科學進展,1997,12(6):546-552.
8.張德會.成礦流體中金屬沉澱機制研究綜述. 地質科技情報,1997,16(3):53-58.
9.張德會.關於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地質地球化學,1997(3):49-57.
10.張德會.金從成礦流體中沉澱機理研究述評. 礦物岩石,1997,17(4):122-130.
11.Zhang Dehui, Yu Chongwen, Bao Zhengyu, and Tang Zhonghua. Ore zoning and dynamics of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Yin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 Jiangxi,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97, 16(2):123-132.
12.張德會,岑況.銀山多金屬礦床原生分帶形成的礦物溶解度原因.礦物學報,1998,18(2):194-202.
13.張德會,劉偉.流體包裹體成分與金礦床成礦流體來源-以河南西峽石板溝金礦床為例. 地質科技情報,1998,(sup):67-71.
14.張德會,於崇文,鮑征宇,唐仲華.銀山多金屬礦床成礦分帶的流體動力學計算模擬. 地球科學,1998,23(3):267-271.
15.張德會.贛東北樂-德成礦帶成礦作用研究進展、問題及展望.地質論評,1998,44(5):502-510.
16.Zhang Dehui, Liu Wei,The Fluid Inclusion Researches on the Yin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Jiangxi Province,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18(2):104-113.
17.Zhang Dehui, Yu Chongwen, Cen Kuang et al.The deep causes of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ore-forming system and ore zoning of the Le-De metallogenic belt, Jiangxi, China. Mineral Deposits: Processes to Processing. C J Stanley et al(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biennial SGA Meeting and The tenth quadrennial IAGOD Symposium, Vol.2, Rotterdam: Balkema.1999:1451-1454.
18. 張德會. 計算流體地球化學研究的進展.地學前緣,2000。
19. 張德會,龔慶傑.初論元素富集成礦的地球化學機理-以岩漿熱液礦床的形成為例。地質地球化學,2001,29(3)。
20. 張德會,張文淮,許國建。岩漿熱液出溶和演化對斑岩成礦系統金屬成礦的制約。地學前緣,2001,8(3):193-202。
21. 張德會,張文淮。流體包裹體研究若干進展及對熱液礦床研究的啟示。礦床地質,2002,21(增刊):1091-1094。
22. 張文淮,張德會,劉敏。江西銀山銅鉛鋅金銀礦床成礦流體及成礦機理研究,岩石學報,2003,19(2),SCI收錄。
23. 李建康,張德會,龔慶傑。三角剖分自動生成的兩種算法,地學前緣,2003,10(1)。24) 張德會,張文淮,劉偉,江西銀山多金屬礦床高鹽度包裹體及其成因意義,岩石學報,2003,19(1)。
24. 張德會,張文淮,許國建。富F熔體-溶液體系流體地球化學及其成礦效應-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地學前緣,2004,11(2)。
25. 張德會。關於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地質通報,2005,24(10-11)。
26. Dehui Zhang, Guojian Xu and Wenhuai Zhang,High salinity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Yinshan polymetallic deposit from the Dexing district 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their origin and implications for ore genesis.Ore Geology Reviews, 2005。
獲獎記錄
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
曾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系教學優秀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第三屆學生學術交流會論文指導優秀教師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學成果三等獎,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