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彭年[清末實業家]

張彭年[清末實業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彭年,字潤之,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農曆正月十一日,卒於1894年10月15日(光緒二十年農曆九月十七日)。卒後葬於通州城東文峰塔河南,張謇為撰書墓誌。

張彭年是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的父親。

先祖張朝彥以上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張朝彥對3個兒子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一定要好好種地。但好幾次,高祖發現兩個弟弟在幹活,可彭年獨獨不見蹤影,原來他跑到一所私塾門外聽老師上課。高祖就責怪他,這時一位姓丁的老師為彭年的精神所感動,主動來做張朝彥的工作,承諾免費教彭年讀書,開始高祖並不同意,農民哪有不幹活的,丁老師建議,讓彭年稍微學一點,教他到能夠寫詩了,就不學。這樣,張家才出了半個知識分子。

張彭年對張謇教育有方,要求張謇去田間勞作,教識《千字文》,是張謇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在張謇少年時,張彭年精心為他選擇老師,引導他走上成才之路。在家境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將畢生的期望寄託於張謇,他要求張謇走科舉的道路,以實現自己未竟的理想。光緒元年(1875年),張謇“理裝瀕行”,張彭年以“聞譽當如聞毀,則學進;聞毀當如聞譽,則德進;他日任事,亦當如此”來告誡。

在實踐中,張彭年培養張謇的能力,他告誡張謇:“子弟非躬親田間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穡之艱難。”這種能力的培養直接形成張謇日後“儉勤治家精辦事”“處理民事果斷”的風格。張彭年還注重培養張謇學習與實際生活結合的能力和勤儉持家的優良品格,這種教育使張謇的性格中蘊涵著一種務實精神,孕育他的農本思想,無形中影響他最終以“恥於言之不能行也”而辭官,棄虛就實,轉向以實業救國,一改以往的書生之路,走上了“學而優則商”的新路。

張彭年對張謇兄弟的教育自始至終,讀書、倫理、道德、習慣……從一點一滴做起,隨時隨地地教育薰陶著孩子。家教最終形成張謇的人生觀,造就了一個中國近代史的偉大人物,無愧為張謇的第一位老師,同時也對常樂鎮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儘管張彭年出生貧賤,只是一個普通農民,但他熱心公益。他倡捐建造了川洪河(現稱青龍河)上貫通常樂鎮東西兩市的丹鳳石橋。

在張彭年逝世120周年紀念日到來前夕,由張謇當年題寫的“清中憲大夫張彭年墓碑”正式回歸張氏故里,放在海門張謇紀念館供遊客瞻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