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祖籍江蘇江陰,出生於江蘇常州,死後歸葬江陰。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他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盛宣懷一生經歷傳奇,成就不凡,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影響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後世。

人物生平

初出茅廬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1月4日),盛宣懷出生於清末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龍溪(今常州市鐘樓區五星鄉盛家灣村)。

清鹹豐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軍將至常州,盛宣懷隨父母逃往江陰長涇鎮,再逃至鹽城。時盛康任湖北糧道,派人接到湖北。

清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懷與董氏結婚。盛康任湖北鹽法道,四川與淮北互爭引地,長期相持不下,盛宣懷建議川、淮並行,難題得以解決。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學。當時先後擔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嚴樹森都是經世派著名人物,軍務、吏治嚴明整飭,冠行於各行省,盛宣懷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時濟世自期,“生平事功基於此矣”。

清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懷與二弟一起回武進縣應童子試,雙雙入泮,補縣學生。

清同治六年(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懷鄉試落第。盛康家居守制,一意為惇宗睦族之事,設義莊,增祭田,建義學,修宗譜,盛宣懷也都參與規劃。

協辦洋務

清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鴻章幕,協助李鴻章辦洋務。受到李的賞識,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級。

1875年李又委盛辦理湖北煤鐵礦務,從此盛又開始辦理礦業。

盛宣懷 盛宣懷

清光緒二年(1876年),盛宣懷在湖北廣濟盤塘設立"開採湖北煤鐵總局",雇英國礦師郭師敦查勘湖北煤鐵礦藏。

清光緒三年(1877年)七月,郭師敦等勘得大冶鐵礦。十一月盛宣懷赴黃石港會同大冶知縣林佐等對鐵山土地產權,進行詳勘。又自民間購得部分鐵山土地產權,準備在黃石港東吳王廟旁(今沈家營)設煉鐵廠,後因經費難籌,李鴻章未批准。

清光緒五年(1879年),署天津河間兵備道。

清光緒十年(1884年),赴粵辦理沙面事件,署天津海關道。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招商局督辦。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道台兼東海關監督。

1886年5月20日,李鴻章麾下的洋務干將盛宣懷(前排左)等九人 1886年5月20日,李鴻章麾下的洋務干將盛宣懷(前排左)等九人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在煙臺獨資經營客貨海運,航運範圍不僅擴大到山東整個沿海,而且還開闢了煙臺至旅順的航線。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8月),張之洞決定將原準備在廣東興建的煉鐵廠遷至湖北。適逢盛宣懷以事謁張,言及煉鋼之事,張提到尚無鐵礦,盛當即表示願將原在大冶購得之鐵山礦交給張開辦。年底,盛又和張面談開辦鐵礦事宜,並提出四條有益建議,為張出謀劃策。張之洞遂興建漢陽鋼鐵廠,開辦大冶鐵礦。大冶鐵礦於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礦山。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春),在煙臺設立膠東第一廣仁堂慈善機構。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任直隸津海關道兼直隸津海關監督。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奏設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於天津。馬關條約簽訂後盛宣懷一再請求自己的免職,一再不準。

平步青雲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以四品京堂候補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並被授予“專摺奏事特權”,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奏設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於上海。授太常寺少卿銜。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月27日),他還在上海外灘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先後與比利時、英國、美國簽訂鐵路借款契約草約。12月,被補授大理寺少卿銜。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因保護東南地方有功,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設了中國紅十字會。同年他將他手下的鐵路大權讓給唐紹儀,這是以唐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權力巨大的交通系的開始。7月,奉諭:著加恩在紫禁城內騎馬。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盛宣懷奉召進京,次年任命為郵傳部右侍郎。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漢陽鐵廠受制於日本,仍不能獲利,需擴大生產規模。盛宣懷遂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併,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被薦舉為公司總經理。在冶、萍兩礦設總辦,與漢陽鐵廠鼎峙而三,廣招商股,以解決擴大生產的資金。

清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盛宣懷鑒於“商業振興,必借航業,航業發達,端賴人才”,在南洋公學增設航政科,辦航海一班,後於1912年獨立成為吳淞商船學院,是為今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前身。

清宣統三年(1911年),袁世凱被免職後,盛宣懷受到重用,升任 郵傳部 大臣,他建議將各省自己建立的鐵路、郵政轉為中央領導。這個措施遭到了許多地方的反對,四川、廣東、湖南和湖北發生了保路運動。盛宣懷命令各地加以鎮壓。

革職逃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盛宣懷請袁世凱出山,同時他遭到了各方的譴責,許多人責怪他的收路政策導致了動亂,盛宣懷被革職移居大連,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神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初,盛宣懷在日本看到民國政府需款作軍費,便以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的辦法取得日本借款,與民國政府搭上關係,想以此來挽救自己的不利處境。於是與日本壟斷財力秘密策劃,民國政府分別在神戶和南京同三井和正金財團簽訂兩個性質相同的漢冶萍中日"合辦"草約。2月12日,盛宣懷從日本正金銀行提取300萬日元借款,把這筆錢的一部分轉三井洋行,三井洋行轉給南京政府約250萬日元。訊息傳出,舉國譁然。盛宣懷在人民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同意廢約,並辭去漢冶萍公司總經理職務。

受邀回國

1912年11月30日,中華民國建立後,盛宣懷受孫中山邀從日本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繼續主持輪船招商局和漢冶萍公司。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5月),盛宣懷又出任漢冶萍公司董事長 ,重新掌握漢冶萍公司大權,根據宣統元年第一屆公司股東大會的決議,著手興建大冶鐵廠,擴大公司生產規模。為解決基建資金,於同年12月2日,與日本制鐵所、橫濱正金銀行簽訂5個契約。以漢冶萍公司全部財產作抵押,借款1500萬日元,其中900萬日元用於興建大冶鐵廠,600萬日元償還日本舊債,訂明用頭等礦產1500萬噸,生鐵800萬噸供給日本,作為償還之用,40年為期。並聘請日本人擔任最高工程顧問和最高會計顧問。這些契約使日本制鐵所將漢冶萍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完全控制在手中,使漢冶萍公司逐步走向沒落。

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4月27日),盛宣懷在上海病逝,他遺囑將其家產的一半,捐贈為慈善基金。莊夫人為他辦了極其盛大的葬禮,轟動上海,耗資30萬兩白銀,送葬隊伍從斜橋弄(吳江路)一直排到外灘,為此租界當局進行了交通管制。

主要功績

興辦實業

發展航運

1872年,盛宣懷建議李鴻章用建造商船來提供建造兵艦的費用,被李採納,李委任盛辦理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公司之一),這是盛辦理輪船航運的開始。同年擬定中國第一個集商資商辦的《輪船招商章程》。

1873年, 輪船招商局正式營業,盛宣懷擔任會辦,從此他開始正式成為清末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

情系電報

1879年,盛宣懷建議李建立電報事業,李採納之,又命盛督辦。1880年,創建中國第一個電報局——天津電報局。1881年,盛宣懷被任命為津滬電報陸線的總辦,從此進入電訊業。1882年,為了阻止外國人在中國沿海建立電報網,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廣東、寧波、福州、廈門等地的電報線。1883年,盛宣懷督理天津海關,他挪用海關錢糧來資濟電報事業,混淆各個部門的經費,因此受到處分,但因多方說情未被降職。

督辦紡織

1892年起,盛宣懷又開始在上海督辦紡織業。1894年,開辦華盛紡織總廠;又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名義,控制大純、裕春、裕晉諸多紗廠。

投資煤礦

1898年,盛宣懷開辦萍鄉煤礦,1902年創辦中國勘礦總公司,1908年將它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合併成立中國第一家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因漢陽鐵廠生產不景氣,虧損嚴重,張之洞奏派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包括大冶鐵礦、江夏馬鞍山煤礦)。盛接辦漢陽鐵廠後,招募商股,將帥官辦企業改為"官督商辦",並改漢陽鐵廠為總廠,委輪船招商局會辦鄭觀應為總辦,將大冶鐵礦隸屬總廠,接著便著手改造、擴充漢陽鐵廠。針對漢陽鐵廠缺乏燃料、產品質量低劣等問題,首先派委員帶同外國礦師沿長江上下暨江、皖、楚西各境,搜求鑽試,尋覓佳煤,結果覓得萍鄉煤礦。遂向德國禮和洋行借德銀400萬馬克作為資本,開辦萍鄉煤礦,解決燃料問題。隨即奏派郎中李維格出國考察鋼鐵,求取煉鋼新法,以提高產品質量。李在考察歐美鋼鐵工業的同時,找到漢廠產品質量低劣的原因。盛於是購置新機爐,全面改造鐵廠。經過改造、擴充的漢陽鐵廠,成為東亞"第一雄廠"。但盛在改造、擴充漢陽鐵廠時,為解決資金問題,在日本制鐵所的誘惑下,以大冶鐵礦得道灣礦山及礦局的全部財產作抵押,向日本興業銀行借款300多萬日元,使大冶鐵礦主權喪失。

督辦鐵路

1886年,盛宣懷創辦中國第一個山東內河小火輪公司;19世紀90年代後期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幹線盧漢鐵路。

興辦銀行

1897年5月27日,盛宣懷還在上海外灘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這是中國的第一家銀行。此後,與比利時、英國、美國簽訂鐵路借款契約草約。

興辦大學

甲午戰爭後,盛宣懷認為國家欲圖自強,籌設學堂、培育人才是關鍵。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西國人材之盛皆出於學堂”。

1895年10月2日,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後更名為北洋大學,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辦大學,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這一天也成為中國第一所大學建校紀念日。

盛宣懷銅像 盛宣懷銅像

北洋大學堂創建後,盛宣懷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形成了“西學體用”的思想理念。首先,他採用專家辦學模式,奏明皇帝“須遴選深通西學體用之員總理”,聘請美國教育家丁家立具體掌管設在天津的大學堂,並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員。

1896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是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台灣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7年在南洋公學首開師範班,是為中國第一所正規高等師範學堂。

1909年在南洋公學首開航政科,後發展為獨立的吳淞商船學院,是為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前身。

盛宣懷還創設了南洋公學附設譯書院、電報學堂等。為適應清政府經濟特科的選拔,他精心開辦了“特班”,專門培養政府官吏,如為發展鐵路事業,開辦了“鐵路班”。

盛宣懷與大學教育的淵源並不只體現在他親自創辦的這些學堂上,1916年4月27日他去世之後,其十餘萬卷的藏書被民國政府一分為三,分別給了聖約翰大學、交大和山西銘賢學校。解放後,這些藏書的分配又被作了重新調整,安徽大學、華東師大、山西農大成為新的受益者。甚至連盛宣懷與朋友來往的六百封信札,也被香港中文大學所收藏。

檔案管理

盛宣懷終其一生都十分注重文檔留存,各種文稿、信札、賬冊甚至宴客選單,吉光片羽,無不悉心收藏。盛宣懷在世共26106天,現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盛檔”就有一億餘字,178633件,籠統一算,每天保存6.8件檔案。如果加上流散在海外的“盛檔”,數字就更為驚人了。

盛宣懷有《愚齋存稿》及《盛宣懷未刊信稿》《常州先哲遺書》《經世文續集》《林胡曾三公奏議》存世。

從政之餘,蒐集圖書文物,藏書極富。大多數是購自江標“靈鶼閣”、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館”等家舊藏,光緒三十四年(1908)又在日本購醫書、經濟等類圖書千餘種,萬餘卷。先後藏書10餘萬卷,有歷代狀元手跡,凡200餘家。宣統二年(1910)建“愚齋圖書館”於上海住所內,聘請名家如繆荃孫、羅榘臣為他編輯《愚齋圖書館藏書目錄》,著錄藏書6666種,169 900餘卷;善本300餘種,7300餘卷。

另有《盛氏圖書館善本書目》4卷,藏書於1933年被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所掠,全部藏書先後撥給三所學校。1949年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盛氏藏書調至安徽大學圖書館;在聖約翰大學的部分,調至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有600餘種方誌,有7種為國內孤本,明代刊本600餘種,300餘種醫書,日本刊本500餘種,其300餘種醫書在1958年調撥給上海中醫學院;在山西太谷縣銘賢學校的藏書歸於今山西農業大學。解放初,從盛氏祠堂中發現有舊藏書8100餘冊,其中善本45種和刊刻的圖書18種2 700餘冊,另有檔案、信函、檔案等,現均藏於上海圖書館。刊刻圖書有《常州先哲遺書》、《衛生叢書》等,由繆荃孫等主持刊校,版本精雅。

慈善濟民

身著官服的盛宣懷 身著官服的盛宣懷

盛宣懷作為慈善家,他在天津創立廣仁堂,在上海開創萬國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賑濟家之一。

清同治十年(1871年),畿輔大水,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捐助衣物糧食,由盛宣懷購買並運到天津散發,這是盛宣懷第一次從事福利事業。河北水災時,盛宣懷與父親盛康一起參與賑災工作,曾到江蘇、上海一帶募捐錢物,收效頗大,因此他才有把握向李鴻章要求增加一萬兩賑款,“回南勸捐,如數歸繳”。

清光緒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山西、陝西、河南、河北一帶遭受極其嚴重的旱災,史載餓殍達一千萬人以上,被稱為“丁丑奇荒”。李鴻章時為直隸總督,正處重災之區,賑災工作十分繁重。他在天津設立了直隸籌賑局處理賑務,盛宣懷以候補道的身份參加該局工作,於1878年5月,被派往獻縣主持賑災。

盛宣懷蠟像 盛宣懷蠟像

光緒五年,為了解決河北特大旱災後遺留下來的為數眾多的孤兒寡婦的撫養問題,盛宣懷秉承李鴻章的旨意,在天津設立一座名為“廣仁堂”的慈善機構,其創辦者和董事多為“南省助賑紳士”,如王承基、吳大澄、經元善、鄭觀應、李金鏞等。

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為了救助陷於戰區的民眾,上海的一些慈善事業活動家仿效西方紅十字會的章程和辦法,聯合中立的英、美、法、德等國在滬的外交人士、企業家,在上海創設了一個名為“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1910年2月27日,呂海寰、盛宣懷、吳重熹向朝廷上奏《酌擬中國紅十字會試辦章程請旨立案折》,朝廷於1910年2月27日下諭:“呂海寰等奏酌擬中國紅十字會試辦章程請立案一折,著派盛宣懷擔任紅十字會會長,余依議。”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一份確認清政府下諭指派盛宣懷擔任紅十字會會長的原始文獻。同一天,盛宣懷將這一上諭通知萬國紅十字會的董事之一任錫汾,要他告沈敦和、施則敬等人。1910年6月,中國紅十字會以盛宣懷的名義給各國駐華使、領館發照會,通告盛宣懷被任命為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啟用“大清帝國紅十字會關防”。照會署名“欽命紅十字會會長、太子少保尚書銜、正任郵傳部右堂盛”,第一次在官方檔案署名中出現了紅十字會會長的銜名。照會發出後收到了各國領事的復函,表明盛宣懷是清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並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承認。

盛宣懷書法對聯 盛宣懷書法對聯

1906年春、夏,安徽、江蘇發生特大水災,受災人口達730萬人。由於地方官吏對賑災救濟工作的漠視和拖延,造成大批災民流離失所,清江、沭陽一帶災民每天餓死者數百人,情況非常緊急。鑒於盛宣懷在歷年賑災活動中的影響和號召力,災區紳民紛紛寫信給盛宣懷,甚至直接派代表到上海拜見盛宣懷,呼籲他出面主持賑濟工作。由於朝廷初次撥給的政府賑災款只有十萬兩銀子,遠遠不夠使用,新任兩江總督端方也竭力邀請呂海寰、盛宣懷主持義賑募捐工作。盛宣懷當時在上海和呂海寰一起與德國、義大利等國進行商約談判,雖然公務繁忙,還是難以袖手,便承擔起義賑重任。由於掌控了上海廣仁堂這樣一個民間慈善機構,盛宣懷運作起來頗為順手。上海廣仁堂成為徐、淮、海水災的義賑主持機構,刊印災啟、登發廣告、寄發募冊、派員巡 視調查、收取捐銀、填開收照、編制賬冊、散放賑款賑衣、編印徵信錄,一概義賑事務,全由廣仁堂經手辦理,起到了組織機構和指揮中心的作用。

盛宣懷晚年談及廣仁堂時曾說:“上海廣仁堂系鄙人一手所建設,平常辦理各種善舉,遇有災荒,同人提倡義賑,歷有年所。堂內捐置房地、礦業股份,以為恆產,如能經理得宜,未始不可達救人目的。”這裡特意提出“上海廣仁堂”,似有與1879年最初在天津創辦的廣仁堂作一區別的意思。天津廣仁堂初辦時帶有官方色彩,經費有一部分來自官方,在上海設立的廣仁堂則沒有了官方經費的來源,主要由盛宣懷主持的輪船招商局、電報局、漢冶萍公司、又新公司等企業贊助,已演變成完全民間性質的慈善組織。

晚年時,盛宣懷對江南地區的紳商長期以來樂於參與災賑活動屢有褒言:“江南義賑,聞於天下,垂四十年,凡遇各省荒歉偏災,一經官紳布告,靡不竭力集資,四出拯濟。”這是基於他數十年來主持義賑活動事實的基本結論。中國近代歷年的賑濟救災活動中,上海地區的民間募捐活動確實是舉足輕重的。

思想主張

政治主張

東南互保

盛宣懷 盛宣懷

1900年,盛宣懷任正三品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盛反對清朝一開始支持義和拳的做法, 命令各地電報局將清廷召集拳民的詔旨扣壓,只給各地總督看,他同時電告各總督讓他們不要服從這個命令。在他的聯繫下,長江流域和蘇杭的督撫們與列強簽定了《東南互保條約》。從此中國地方行政體系開始與中央的命令脫離。這是軍閥時代的開始,可以說盛在其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盛當時主張與列強議和,李鴻章入京進行和談時請他同行,北京也宣他入京,但他覺得北京的政治太不可靠,因此推脫不肯奉詔入京。盛宣懷所管理的許多事業如電報、礦業、海關、鐵路等是北京清廷的主要收入,因此北京對他奈何不得,反而褒獎他保護了長江流域的和平,加他為太子太保。慈禧太后發褒獎令給予盛宣懷。

《東南互保條約》的簽定,讓大清帝國徹底地無力回天,是埋下民初軍閥割據局面的導火索。

李下逢源

1870年,盛宣懷開始在陝西協助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防剿”回民起義,實際擔任李鴻章的秘書;他十分勤勉,據說“盛夏炎暑,日馳騁數十百里”而不畏勞苦,當然,其才能也開始嶄露頭角,據說草擬文稿有“萬言立就”的功夫。不久,天津教案發生,列強陳兵海上威脅清廷,李鴻章及其所部淮軍從西北調往直隸拱衛海疆。盛宣懷亦步亦趨,隨李氏赴天津。熟知軍務的他很快被李鴻章任命為會辦陝甘後路糧台,又在淮軍後路營務處工作,往來天津上海等地採辦軍需。

在李鴻章控制的龐大事業中,盛宣懷參與最多的是籌辦洋務企業和外交事務。1874年,盛宣懷在李鴻章指示下參與買回吳淞鐵路的談判。英國人修建一條自上海到吳淞的全長14.5公里的窄軌輕便鐵路,這是中國第一條商用鐵路,但英人不告而修引起清政府的不滿,進而與英國展開外交干涉,最後由盛宣懷等人出面辦理,以28.5萬兩白銀將這條鐵路贖回拆毀。

盛宣懷 盛宣懷

這種行徑在現在看來十分古怪,盛宣懷也覺得十分可惜。這一外交交涉的結果無疑顯示清政府當局的顢頇,其過程卻頗能顯示盛宣懷的才幹。李鴻章由此給他 “心地忠實,才識宏通,於中外交涉機宜能見其大”的評價。從此,但凡李鴻章辦理外交,盛宣懷多隨侍在側。1884年中法兩國爆發戰爭,李鴻章上奏要 求派盛宣懷署理天津海關道。天津海關是李鴻章辦洋務的主要參謀力量集中之地。在為盛宣懷的任命製造輿論時,李鴻章頗多“精明穩練”、“智慮周詳”、“洞悉癥結”和“剛柔得中”等讚美之詞,且認為盛氏並非只通洋務,對吏治也有才幹和經驗,是皇朝首都門戶所在的天津海關道的不二人選。

外事與洋務既是盛宣懷的晉身之階,又是李鴻章在19世紀末權傾朝野的基石。1870年代,盛宣懷在湖北主辦煤鐵礦,李鴻章寄望甚殷,一方面要求他徐緩圖進,不要貪功躁動。另一方面,當盛氏發生動搖時,李鴻章立刻給盛宣懷寫信,點破事情的利害:湖北煤鐵礦的成敗利鈍關係到洋務大局;在舉世矚目的情形下,如果興辦不力,勢必為對洋務心懷不滿的官僚所笑話,並使洋務派大吏們在政治上陷於被動;李氏警告盛氏,湖北礦務是他北上為官的“立足之地”,不可不竭盡心力。

李鴻章既了解盛氏的才能,更希望他能在鞏固洋務派勢力的過程中有所作為。1884年盛宣懷主掌輪船招商總局,李鴻章曾去信說,希望他將這個洋務標本“做成鐵板模樣”,使“來者確不可移”。

盛宣懷畢生感念李鴻章的發現和提攜之功,他在給李氏的信中剖白自己說,“竭我生之精力,必當助我中堂辦成鐵礦、銀行、郵政、織布數事”;然而,對未來歷史的評價,盛氏似乎比李氏要樂觀,他謙恭地說,未來的歷史如果能將他的名字附列在李鴻章的後面,得以傳世,自己就足慰平生了。

教育思想

1、培養新式人才是富國強兵之根本
盛宣懷認為,中國要走富強之路,"練兵、理財、育人"三端均為救時之要務,但最關鍵的在於"知人、用人","天下治亂之機,只在用人而已。今以用人、理財並論,其實財政得失也納在用人之中,如不得人,雖有良法何能造其極。""興學樹人,為先務之急"。"為一代得治人,勝於為百代立治法"。結合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實踐,他認為:"實業與人才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致富強"。"開礦不難在籌資本,而難在得洋師"。"織局不難在集資,而難在得人"。他把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試問吾家將才如彼否?使才如彼否?理財之才如彼否?"對新式人才有著急切的希望,只有擁有了既懂孔孟禮儀之學,又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新式人才,中國才有可能強大。實業救國,最終歸結到教育救國。
2、 培養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
人才培養必須符合它自身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不得淺嘗輒止。從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急需各類人才,盛宣懷所掌管下的經濟部門也急需大量懂得西學的經營管理人才。但是,對揠苗助長的培養方式,盛宣懷堅決反對。比如:1898年繼任天津海關道的李少東打算將北洋大學堂60名學英語的學生改學其他語種,他雖然已離開天津,但他知道後,馬上寫信給王文韶、李少東,重申自己的辦學目的和原則,阻止李少東的計畫。1903年10月,岑春煊想把在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陳錦濤調回來,盛宣懷也予以阻止。他說,公學難得有人考得博士畢業,眼看陳錦濤來年6月就能拿到學位,如果現在讓他回來,豈不是瓜不熟而生摘,多么可惜!所以學校今後一定要立法,留洋學習必須畢業獲得文憑,必須杜絕學生急躁之心,免得淺嘗輒止。

3、 辦學應該從高起點入手
盛宣懷是清末為數不多的既有官階又能自己操掌企業的人。從1896年起,他的政治地位也不斷提升,不僅被任命鐵路總辦,而且直至太常寺少卿。因此他對中國經濟和教育,實業與人才有著更多獨到的認識。他的辦學構想一半源自發展實業需要,一半出自振興朝廷需要。他在總結北洋大學堂的辦學經驗時,發現除了學習技術外,還應該培養學生掌握更高層次的政治法律、商務、外交等方面的知識。所以,他要把南洋公學辦成培養內政、外交、理財的高級人才的學校,甚至提出要把南洋公學辦成培養政治家的學校。可見,他的辦學是從高起點、綜合性入手的,而且重實務、嚴格要求。

人物評價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為不可少之人。(慈禧太后評價)

志在匡時,堅韌任事,才識敏瞻,堪資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可聯南北,可聯中外,可聯官商。(張之洞評價)

熱心公益,而經濟界又極有信用。(孫中山評價)

賣國賊、官僚資本家、土豪劣紳。(魯迅評價——出自其《從盛宣懷說到有理的壓迫》)

處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盛宣懷傳》的作者夏東元對盛評價)

當世論公(盛宣懷)政績者,曰輪船、鐵路、郵電,而公實以學校作根砥。

家庭成員

綜述

盛宣懷 盛宣懷

盛家雖也可謂是書香門第,但祖父兩人都比較注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對 孩子的“學歷”教育抓得不是很緊,盛宣懷有時隨父親居住官邸,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時回到老家盛氏府第,攻讀經書,接受傳統教育,其間,他也並非心無旁騖,而是經常參與設義莊、增祭田、建義學、修宗譜等具體事務的規劃。

盛宣懷先後共有七房妻妾,生有八子八女,成為清末民初一支頗為龐大的家族體系。他的後代,絕大多數人都吃老太爺留下的家業,成為一事無成的紈絝子弟。卻也不乏熱衷於實業,經歷豐富的成功人士,延續著這個百年家族的未完傳奇。

盛宣懷的兒女們各自與豪門聯姻,互相依附,富上加貴,成為清末民初一支頗為龐大的家族體系,可謂近代上海灘最大的豪門顯貴。

父兄

盛宣懷的祖父盛隆,舉人出身,當過浙江海寧州知州;父親盛康,進士出身,當過布政使,與李鴻章有交。盛宣懷是六兄弟之長。

大弟,盛寯懷(1849-1872,椒蓀),候選郎中。

二弟,盛星懷(1872-1894,薇蓀),候選知府。

三弟,盛善懷(1889—1925,萊蓀)。

配偶

第一任夫人姓董,名舜畹,小名探梅。在清代,董氏是常州的大族,父親董似谷,字蓉初,做過江西糧道。董夫人在同治元年(1862)嫁給盛宣懷,和盛宣懷共同生活十六年,光緒四年(1878)因病去世,只有三十來歲。她為盛懷宣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昌頤、次子和頤、三子潤頤,還有三個女兒。

第二位夫人刁氏出身青樓,年輕漂亮,開朗直爽,又精明能幹,深得盛宣懷喜愛。兩人共同生活了15年,直到光緒十五年(1889)刁氏去世,盛宣懷一直沒有續弦。繼室的夫人只生了一個女兒便“自掛東南枝”。

第三位夫人姓莊,名德華,字畹玉(毗陵莊氏第十六世),生於同治五年(1866),比盛宣懷小二十二歲。光緒十七年(1891)秋天,盛康為盛宣懷辦了隆重的婚事,莊小姐遂成為盛宣懷的第二任夫人。莊夫人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一子夭折,剩下的就是後來揚名上海的花花公子盛恩頤,人稱盛老四。上海著名的玉佛寺即是莊夫人捐助建造。

後代

長子,盛昌頤,是光緒辛卯(1891)年舉人,曾任湖北候補道、德安府知府等職。

次子,盛和頤,出嗣二弟盛雋懷,早殤。

盛家小姐的日常生活 盛家小姐的日常生活

三子,盛同頤,早殤。

四子,盛恩頤,任漢冶萍公司總經理,一生風流倜儻,花邊新聞不少。

五子,盛重頤(側室劉夫人所生),溢中銀公司的董事長,還是房地產巨商。

六子,盛泰頤,出嗣三弟盛善懷。

七子,盛升(昇)頤(又名萍臣,側室柳夫人所生),人稱盛老七。上海足球史上隊齡最長的球隊——東華足球隊老闆。抗戰前曾出任國民黨的蘇浙皖統稅局局長,掌管了江南一帶的稅收大權。

八子,盛鈞頤,早殤。

長女,適嘉興姚賡韶。

次女,適同鄉馮斆乾。

盛關頤(中)、盛愛頤(右)、盛方頤(左) 盛關頤(中)、盛愛頤(右)、盛方頤(左)

三女,適無錫林志偉。

四女,盛樨蕙,嫁給晚清上海道邵友濂的二兒子邵恆。

五女,盛關頤,嫁給福建藉富商林微閣。

六女,盛靜頤,嫁給南潯首富劉鏞的孫子劉儼庭。

七女,盛愛頤(與宋子文的恩怨苦戀流傳最廣)

八女,盛方頤,嫁給大鹽商周扶九的外孫彭震鳴。

第三代

盛毓郵(盛恩頤的大兒子),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又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讀商科。

盛毓度(盛恩頤的二兒子), 20來歲時留學日本。盛毓度不僅是個成功的實業家,還是中日邦交史上有貢獻的政治家。他經常出席各種社團的演講會,為中國與日本恢復邦交大聲疾呼,故而享有“國士”之譽,成為日本最受歡迎的政論家之一。1975年,周恩來總理邀請盛毓度全家回國參觀、探親。

盛毓珠(岫雲)(盛恩頤的女兒),袁世凱大總統時代內閣總理孫寶琦的外甥孫女,穎若館主。

盛坤賢(盛恩頤的女兒),原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盛佩玉(盛昌頤女兒,丈夫邵洵美)。

邵洵美(盛樨蕙的長子),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很有名氣的詩人、翻譯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還曾被譽為“民國美男子”。

交大校慶江澤民與盛氏後人盛毓度(左一) 交大校慶江澤民與盛氏後人盛毓度(左一)

第四代

盛承洪、盛承興(盛毓郵的兒子)

邵祖丞(邵洵美的長子)

曾孫女盛勤,復旦大學教授,曾孫女婿著名學者錢文忠。

盛光祖,中國最後一任鐵道部部長。

後世紀念

故居

常州盛宣懷故舊

盛宣懷故居 盛宣懷故居

盛宣懷故舊址在常州市鮮魚巷,為常州 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後因鮮魚巷盛宣懷故居被拆,經省文管部門核准批覆,1992年由市政府發文重新公布青果巷盛宅(即大馬元巷盛宅,該盛宅原有7進,大門在青果巷,西靠大馬元巷,後因興建長安大廈,前4進房屋被拆,大門改在了西側,所以現稱大馬元巷盛宅)為盛宣懷故居。大馬元巷盛宣懷故居門口的那塊1987年的文保單位石碑其實就是當時鮮魚巷盛宣懷故居被拆後搬過去的。

蘇州盛宣懷故居

盛宣懷故居位於蘇州閶門內天庫前,可轉讓土地面積562平米,建築面積345平米,其中有一個樓廳、二個小花廳、有一個後花園150平米、前花園60餘平米。該故居原是盛宣懷小妾居所,民國初年翻修過,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機構

盛宣懷研究會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研究會於1997年6月18日成立,是常州市綜合性的歷史文 化研究團體,承擔著挖掘資源、宣傳常州、打造常州名牌的研究任務。

天津大學宣懷學院

天津大學宣懷學院的名字來自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的創始人盛宣懷。天津大學每年從預算中撥出300萬元設立“宣懷基金”,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逝世100周年

盛宣懷銅像 盛宣懷銅像

2016年04月27日,為紀念中國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懷逝世100周 年”在天津大學新校區鄭東圖書館舉辦。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特為展覽題字“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盛宣懷是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的創始人。他對於中國新式系統學制的建立,中國大學的辦學宗旨、制度建設等起到重要的開拓作用,從而確立了中國高等教育開創者的歷史地位,被後人尊稱為“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書籍

書名
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
《盛宣懷傳》夏東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盛宣懷家族》宋路霞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08月
《盛宣懷與中國近代化》常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大清皇商盛宣懷》汪衍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檔案

盛宣懷藏畫 盛宣懷藏畫

由於檔案內容豐富,且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盛檔”也被稱為 “中國私人第一檔”。經過數十年的精心整理,上海圖書館整理出的“盛檔”共有100卷,在本次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活動中,將以一個整體進行申報,其中有部分檔案內容屬於首次公開。

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深受學術界關注。1975年,上海當時的市委寫作班子組織了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圖書館三家單位的研究人員,開始對上海圖書館館藏的800多大包的盛宣懷檔案進行整理。這是1949年後第一次整理“盛檔”。1996年,上海圖書館成立盛宣懷檔案整理小組,對“盛檔”進行一頁一頁整理編目工作,至2005年底完成全部編目工作。在此基礎上,實施“盛檔”元資料庫建設和原件掃描,為“盛檔”研發專用數字型檔平台。2008年8月,“盛檔”元資料庫和全文資料庫建成,收錄“盛檔”157564件。2008年12月,上海圖書館與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正式簽約,承擔國家清史項目《盛宣懷檔案選編》編纂工作。編纂方案幾經調整,歷時六年,從館藏15萬餘件“盛檔”中精選編成《盛宣懷檔案選編》一百卷。

宗譜

《龍溪盛氏宗譜》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運動代表人物]

《龍溪盛氏宗譜》是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家族——常州龍溪盛氏 宗譜,共三十二卷,十六冊,1943年(民國32年)敦睦堂木活字本,由盛氏第十五世孫盛文頤總修,十五世孫盛渤頤、十六世孫盛毓琳、盛燾等協修。存世稀少,僅有上海圖書館、常州市圖書館有藏。該譜除實錄盛氏家族世系資料外,收錄盛宣懷及其祖父輩所撰序言、行述、碑記等文獻甚多,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人物軼事

鬥倒胡雪岩

盛宣懷 盛宣懷

胡雪岩與盛宣懷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的後台是左宗棠,盛的後台是李鴻章,而左與李有極深的矛盾。這就是胡、盛爭鬥的緣由。盛宣懷採用直擊要害的手段,使胡雪岩的財富大廈在短時間內倒塌。

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積大量生絲,以此壟斷生絲市場,控制生絲價格。盛宣懷通過掌握胡雪岩買賣生絲的情況,大量收購,再向胡雪岩客戶群大量出售。同時,收買各地商人和洋行買辦,讓他們不買胡雪岩的生絲,致使胡雪岩生絲庫存日多,資金日緊。胡雪岩向滙豐銀行借了650萬兩銀子,定了7年期限,每半年還一次,本息約50萬兩。次年,他又向滙豐借了400萬兩銀子,合計有1000萬兩了。這兩筆貸款,都以各省協餉作擔保。

這時,胡雪岩歷年為左宗棠行軍打仗所籌借的80萬兩借款已到期,這筆款雖是幫朝廷借的,但簽契約的是胡雪岩,外國銀行只管向胡雪岩要錢。這筆借款每年由協餉來補償給胡雪岩,照理說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台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岩,以備他還款之用。盛宣懷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李中堂想讓你遲一點劃撥這筆錢,時間是二十天。”邵友濂自然照辦。

盛宣懷已事先串通外國銀行向胡雪岩催款。這時,左宗棠遠在北京軍機處,來不及幫忙。由於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將他在阜康銀行的錢調出80萬兩銀子,先補上窟窿。他通過內線,對胡雪岩調款活動了如指掌,估計胡雪岩調動的銀子陸續出了阜康銀行,趁阜康銀行正空虛之際,托人到銀行提款擠兌,人們紛紛提款。

擠兌先在上海開始。盛宣懷在上海坐鎮,自然把聲勢搞得很大。上海擠兌,胡雪岩讓總管高達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發下協餉。邵友濂卻叫下人稱自己不在家。胡雪岩急向左宗棠發去電報,盛宣懷暗中叫人將電報扣下。第二天,胡雪岩見左宗棠那邊沒有回音,親自去上海道台府上催討,邵友濂避而不見。

胡雪岩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產押出去,同時廉價賣掉積存的蠶絲,希望能夠挺過擠兌風潮。不想風潮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銀行門前人山人海,銀行門檻被踩破,門框被擠歪。

不久,一代紅頂巨商胡雪岩在悲憤中死去。胡雪岩死後,盛宣懷少了一個有力的競爭者,事業蒸蒸日上。

1885年,他終於如願回到輪船招商局擔任督辦,實現了控制招商局的夙願;並應張之洞之邀,復返湖北籌辦漢陽鐵廠。之後,盛宣懷又受命擔任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

藝術形象

影片名稱影片類別出版方出版時間
《盛宣懷》傳記片江蘇亞細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